从东野圭吾作品看日本教育
2019-07-15秦希
秦希
摘 要: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人才的竞争中,知识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东野圭吾的很多作品中,就揭露了日本当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描述着真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关键词:东野圭吾;日本教育
教育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学校与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更是家庭与整个社会的职责。只有做好学生时期的教育工作,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 东野圭吾个人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家,195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生野区。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1999年,《白夜行》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年度第一名,《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以及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一名;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2009年出版的《新参者》获两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一名;2012年出版的《解忧杂货店》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2014年《祈祷落幕时》获第4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东野圭吾的作品以缜密细致的剧情开展,文中的人物与真实的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东野圭吾《红手指》创作背景以及家庭教育
2.1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由于社会物质的匮乏,为了支撑起家庭的生存开销,每个家庭中的父亲角色不得不极度努力的去工作。然而,工作上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直接导致很多父亲与孩子之间缺乏日常交流,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孩子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对于子女而言,父亲甚至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变成了母亲口中和自己记忆中的一个模糊印象。《红手指》是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7部小说。
2.2 家庭教育
《红手指》讲述了一些家庭由于父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酿酒的家庭悲剧。文章的开头讲述了父亲前原昭夫因为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留在家中陪伴自己的儿子。当前原昭夫出门工作时,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当自己回来时,儿子还在自己的房间。这一事件让昭夫立刻意识到,自己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冷漠,甚至很少去真正关心过儿子。直到有一天,昭夫在周六与儿子一同吃饭时,他深刻的意识到儿子时刻在故意躲避着自己,说话时也采用非常简短的言语。正是由于父亲的工作忙碌,在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极少,进而导致父子双方接触的时间非常短暂,引发儿子的冷漠,这也是父子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而父亲昭夫在意识到儿子在刻意躲避着自己时,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去关爱儿子,而是以为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直接忽略了这一变化。直到有一天,在昭夫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的后院里躺着一具女童的尸体,而凶手正是自己的儿子直巳。但前原直巳在杀人之后,性情非常冷淡,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打电子游戏。正是由于父母对儿子的溺爱,所以才不敢让儿子去警局自首。可见,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相互接触的时间非常少,很少与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导致孩子沉迷于游戏中,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一个问题少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在青春期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误入歧途。由于疯狂迷恋杀人游戏,在杀害了无辜的女童之后,仍旧可以淡定自若的在房间里玩电子游戏,毫无罪恶感可言。甚至在父亲的交流与责问下,显得极度不耐烦,以致殴打父亲。可见,当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受到足够的关爱与重视,价值观就会扭曲,而父母又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就会酿酒一桩桩悲剧。
3 东野圭吾的《恶意》创作背景以及学校教育
3.1 創作背景
《恶意》是东野圭吾在1996年开始创作的,以犯罪动机为重点,采用环环相扣的案件侦破方法,将手记叙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引领,而由于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让学校这块圣洁的净土要受到了恶意的影响,进而让恨意不断加深。
3.2 学校教育
《恶意》中讲述了一个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内心懦弱与嫉妒,不与自身才华匹配的骄傲以及这份骄傲引发而来的自卑感,使野野口修成为了一个嫉妒狂和杀人犯。文章的开头写道:“野野口修在初中任教时,总是冷静过人,凡是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差错。就算学生临时惹出什么麻烦,他也绝对不会自乱阵脚,而是参考过去的案例,在第一时间作出最无争议的决断。说难听一点,他不会加进半点私人情感,一切公事公办”。他在老师的心中就是不喜欢教书这份工作,正因为他不想操心学生的问题,也不想负担额外的责任,才会尽可能冷静处理所有事情。将罪犯野野口修的冷漠、无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沟通联系的关系充分展现,揭露了日本当时学校教育的默守陈规。甚至从野野口修的口中讲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建立在一种错觉上,只要维持好这种错觉,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是一件好事。接下来从野野口修遭遇暴力事件开始描述,由于初中时代的野野口修遭遇了校园暴力,让这件事成为了野野口修心中难以治愈的伤痛。而尽管此时老师已经大概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没有去努力解决这件事情,反而任由其发展下去。由于受到了来自别人的恶意以及自我厌恶,长大之后的野野口修因为事业不顺利,过着十分压抑的生活,然后不情愿的当上了老师。而日高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工作顺利,为人正直。这也是野野口修杀掉日高的犯罪动机,更是直接原因。导致文章的最后,野野口修为了隐瞒初中时代的可憎过去,才杀了日高。正是由于这一童年时期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才会使得野野口修对生活在阳光底下的日高充满了无限的嫉妒与恨意,最后精心制作了一场杀人计划,就为了毁掉日高的人生。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校园本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而却成为了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场所,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让学生都成为了冷漠、麻木、充满恶意的罪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接受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缩小他们的知识差距,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就需要在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东野圭吾通过他的作品描述,形象生动的将日本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传递给读者,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的高度关注。能够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开始,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各个角色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理解,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菲.从东野圭吾作品看日本教育[J].亚太教育,2016,(10):259.
[2]牧野静弓.剖析东野圭吾《秘密》中的伦理问题[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134.
[3]潘丽莎.浅析东野圭吾的《恶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2):47-48.
[4]欧桂英.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分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