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019-07-15方莉莉
方莉莉
摘要:为土楼建筑空间角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资料。以福建和贵楼、怀远楼等部分土楼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土楼平面立面空间形态及线性趋势,总结了土楼建筑空间形态外向闭合性和内向开放性的特征,以厥宁楼、八卦堡、淮阳楼、半月楼为例,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土楼空间形态演化分析,并且以土楼传习馆设计为土楼再生提出探索性实验方案。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由围合式开始向开敞式发展而逐渐演化为行列式。该研究方法为土楼“空心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探索性改造方案设计。
关键词:外向性 内向性 空间形态 空心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45-05
引言
福建土楼的概念在建筑学上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目前研究学者蔡建南提出福建土楼的最新定义:全部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两层以上沿线性规整分布房间的围合型建筑。福建土楼根据居住对象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建筑类型主要是圆楼、方楼、五凤楼,还有其他变异的形式,而相似的建筑外形下建筑单体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内部空间布局体现。而圆楼、方楼又分为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主要空间布局。土楼建筑的出现满足了当时当地人们所需的各种功能:居住、交流、存储、防御、抵抗。
一、土楼建筑空间的外向闭合性
(一)土楼的选址
土楼的选址布局与大自然是相契合的,作为单体与周边环境相容相生,在建造之前通过看风水选址,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来辨证方位,同时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圭九宫等相生相克的理论,在空间形象和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因此,土楼多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一般尽量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如图1。后面山峰矗立,左右山丘辅弼,前面水流蜿蜒,对面案朝屏障,其山路难行,唯一能够到达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这样的选址也是与外界相闭合的条件之一。
(二)土楼的外向防御
土楼最主要的非居住性功能是防御功能,这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大量中原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以宗族、部落、宾客和乡里等关系结对迁移,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经过长期的沟通与碰撞,有的被同化,有的被独立,在迁徙和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个客家聚居地不同的建筑形式,主要有粤北围龙屋、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而福建南靖可以说是土楼故里,在福建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客家”与“福佬”两大民系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战争带来的侵袭。而土楼正是适应这种恶劣环境安全系数需求极高的条件下人们智慧的结晶。
(三)内外尺度对比
土楼建筑的外向闭合性主要体现在被动抵抗和主动防卫设计中。首先是内外尺度的对比,远看一座座土楼像是一朵朵生长在山上的蘑菇,然而走近土楼,巨大的体量感和夯实的外表却不得不让人敬而生畏,一般土楼都是三到四层,直径约30米到50米不等,外墙一般为一米多厚,最厚达两米多,其中方楼和贵楼的高厚比达到13:1,楼高5层21米,接近生土建筑的极限了。墙脚通常用大卵石或者块石干砌高度为60厘米至一米,如图2。当人站在这样一座经过几百年岁月冲刷过爬满裂纹却依然矗立的生土建筑面前是那么渺小。坚实的外墙上能看到的开口与厚重的墙体形成巨大反差,土楼属于合院建筑,对外的闭合性在于开口处,和贵楼共五层,每层有24间房,楼内人丁兴旺时大概有三百多人,只设有一个入口,开窗洞也是极为谨慎,一层二层不开窗,三层以上才开小窗,同时有些土楼的楼斗上还设有枪眼,以作积极的抵抗,如图3。
二、土楼建筑空间的内向开放性
(一)土楼空间序列,线性向心组合
闽西客家通廊式土楼底层为厨房,二层较通风且便于上下扛货所以作谷仓,三层以上为卧房,闽南单元式土楼,每个开间为独立的单元,为便于通风,顶层作为仓库。土楼功能空间的这种布局方式形成相同的居住单元,不同的内院空间,内院是全楼人的活动共享空间,内院一般会有一到二口大水井,可供多人同時提水,饮用、洗涮;内院宽敞的地面到收获季节用来晾晒谷物,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内院也是楼里孩子嬉戏玩耍的天地。而单元式土楼各户内部有各自的小天井,与公共内院在空间上形成既分隔又相通的丰富层次。丰富的空间实践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内院空间的特殊形象,土楼建筑不同的平面布局显示了其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如图4-9。
土楼属于传统的大型合院聚居建筑,通过建筑内部引入祖堂或私塾功能,加强家庭间的空间联系和精神联系。土楼的平面布局特征是点线结合:点为祖堂,线为居室;点居正中,点线四面环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的空间方位是其建筑等级的判断依据,土楼建筑中将祖堂置于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通过建筑形象来强调“尊祖敬宗”的宗法制度,其他功能空间围绕中心点均匀对称布置,形成平面横向空间序列上的向心性,如图10。在立面纵向空间序列上,无论是内通廊式土楼还是单元式,其卧房都是围绕内院呈线性组合,每户层数相同,开间相等,无明显的朝向差别,无贵贱等级之分,均匀的空间序列反映了家族的平等。与外向封闭的厚墙体相比较,内部回廊、门厅、祖堂都向内院开敞,卧房从内院采光,在建筑结构中彰显了强烈的内向开放性,如图11。
(二)内向的共同体空间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曾给予明确定义与区分,在共同体社会中,人们不分彼此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联合体社会中,人们彼此独立,并因着利益等原因联合在一起。单体土楼组合起来的土楼村落是一个外向的联合体空间,共同联合起来抵御入侵,以安全性为出发点。土楼单体建筑是内向的共同体空间,在一个单体土楼建筑里,人们彼此融为一个紧密的集体,除了特别使用的特殊空间如居室空间,其他都是共同使用的共同空间。
在这个共同体空间中祖堂是土楼人家的精神枢纽,是家族进行祭祀祖先和冠婚丧祭的场所,起着精神黏合剂的作用。双环圆形土楼怀远楼是内通廊式土楼的典型,其天井中央内环就是怀远楼的同心圆形祖堂兼私塾——诗礼庭,其主体建筑——斯是室,祖堂因其特殊的精神地位,所以一般是土楼里装饰最丰富的功能空间。两侧围墙上镶嵌有做工精细的四方琉璃砖,室内梁柱上有丰富的木雕和壁画,中堂两边立柱上刻有对联,“斯堂讵为游观,祗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如图12。沼泽地上建起来的方楼和贵楼,其内院中心是一座三间一堂式祖堂,兼做家族子弟读书的私塾,如图13。如果说祖堂是学习和精神交流的共享空间,那门厅就是土楼人生活交往的公共空间。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大门,所以门厅这个位置是土楼人内与外交界的交通枢纽点,也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闲暇的下午,人们会在门厅这里纳凉、休息、闲聊,厅内靠墙的地方还放置有舂米用的脚碓,供全楼的人公用,门厅是一个完全内向的开放型空间,如图14。根据内院的不同平面布局,土楼的天井也被划分为丰富的空间形态,有圆形、方形、扇形、有一环套一环、有方中有圆,有圆中有方,单元式土楼有半开放式天井属于每户特殊空间,通廊式土楼天井几乎都是公共空间,如图15、16。水井是土楼人生活的必需品,一个土楼至少有一至两口水井,方楼和贵楼内院有两口水井,井水一清一浊,被称为“阴阳井”,清澈的井水供全楼人饮用,浑浊的井水用于洗刷衣物,属于公共空间实践的纽带,内院的天井和水井都是功能共享区,如图17。
三、土楼建筑空间围合-打开-分解
(一)围合式土楼建筑形态
福建土楼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和五凤楼,此外还有一些变异的形式。其中以圆楼和方楼为主,据2001年有关部门和研究学者的统计数据来看,龙岩市、漳州市、泉州市合计圆楼1193座,方楼2165座,五凤楼250座,圆楼、方楼属于厚墙体呈线性围合而只有一个主入口的封闭围合式建筑,通过内院自主组织交通,有明确的内与外的界限。如外圆内方的在田楼,如图18,以祠堂为圆心呈中轴对称的承启楼,如图19,内院天井完全开敞的二宜楼,如图20,方楼套方楼内高外低的思永楼,如图21,四角抹圆的单元式西爽楼,如图22,“厝包楼,楼包厝”的通廊式和贵楼,如图23等都是典型的围合式土楼建筑,这种围合式土楼固若金汤防御性更强,是战乱时期人们的首选建筑形态。
(二)“空心楼”的出现
据统计现存土楼的建造年代从明嘉靖年间到20世纪80年代,从80年代之后福建地区就没有再建造大土楼了,人们的生活没有了抵御与对抗的生存风险,而是生活经济的压力,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土楼的大门也在打开,土楼里的新生代都选择“走出去”,走出这个对外层层封闭对内共享开放的土楼。留下了那些和土楼一样经过岁月冲刷饱经风霜的老人,土楼成了“空心楼”。2008年土楼申遗成功至今已经十年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让一部分人选择了“返乡”,土楼从过去的居住抵御功能到现在成了人们谋生的聚宝盆。土楼曾经的居住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大量的土楼人搬出来,有的人新建了和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钢筋混凝土房,但依然有大量居民还是选择建造“土楼”,如图24-27。
(三)变异的建筑形态——非围合式土楼
而此土楼非彼土楼,其建筑形态类型除了以主入口为起点呈线性围合的合院式建筑圆楼、方楼、五凤楼,此外还有一些变异的形式。在特殊结构形态里出现围合式土楼逐渐打开的开敞式土楼形式,1720年建造的厥宁楼,如图28,晚清时期的八卦堡,如图29,清乾隆年间的淮阳楼,建造年代不详的半月楼,如图30,这几座土楼将入口打开,以不完整的弧线或线段向心排列,没有封闭的围合,没有明确的主入口。围合式土楼与开敞式土楼在建造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所以并不是时间上的演化过程,而是空间上的变化形式,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习俗相关。而在8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建大土楼开始,行列式土楼成为新时代的产物。将围合式土楼里的单元户拆开,横向发展,自由组合或独门独户,建筑脱离了以家族宗祠为核心的向心性,成为孤立的、自治的物件,只与自身相关,如图31。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楼建筑从整体围合到单元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只是整个社会城市街区肌理解体的一个简单缩影而已。而这样的行列式土楼更适合现代人独立的生活方式。
(四)土楼再生——夯土传习馆建筑设计研究
土楼建筑由围合式开始向开敞式发展而逐渐演变为行列式,土楼村落“空心化”坍塌现象日益严重,对土楼建筑文化的保护也变得日益关键,如何让土楼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同时让土楼更适合现代人生活居住,是本方案探索的初心。方案選取地点是福建省南靖县璞山村,以夯土传习馆为主题,通过对土楼民居这种特殊形态的大型夯土建筑为原型进行改造,如图32-33。
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与新技术新材料结合。传习馆的功能主要是传承土楼历史文化及营造技艺,土楼传习馆打破传统封闭围合式采用半开敞式空间形态,入口处将厚墙体拆开,用透明玻璃围合,将土楼内部木框架结构及夯土与木柱搭接方式暴露出来,直接展示土楼内部结构,将土楼整体视作一个个单元体线性组合,提取出一个单元体,将一层二层合并,重复组合,设计为传习馆一层展览厅,展厅主要展览学生写生作品和土楼建筑模型以及土楼历史资料、土楼民风民俗文化资料等。二层以上设计为玻璃景观栈道,丰富传习馆的感官体验方式,传习馆本身建筑形式就是其营造技艺的传播媒介,同时利用现代新型媒介方式将土楼文化采用动画视频等途径进行传播与宣传,传习馆还设计有夯土体验区,是建筑学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的学习场所,四层设计为土楼住宿区,可供专业院校学生来土楼村落写生住宿使用。土楼传习馆是福建土楼文化的共享区,对外开敞对内开放,透明玻璃材料因为其透明性是共享的一种材质表达,将现代化材料与夯土结合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接轨方式。传习馆是对土楼原生结构及功能空间的改造,是解决土楼“空心化”现象的一种探索性实验方法,如图34-37。
结语
土楼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影响,土楼这个曾经为土楼人遮风挡雨,休养生息的乡土建筑逐渐褪去了它的乡土气息,它强大的灵魂正一点点被瓦解,除了重点保护的非遗楼还坚强地矗立着它们的躯体,其他的土楼正在消亡,融进这片土地里。土楼存在的不应该只是一栋建筑,土楼人的气息是它存在的灵魂。当看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坐在门厅,面对空荡荡的土楼,默默等着夕阳西下,那似乎是土楼的告别方式。土楼该以哪种方式去追逐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是当下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位有情感的建筑师要当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