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实现机制
2019-07-15唐琳罗蕾任飞凤周俊王嘉佳江雪梅谢树钦李荣廖晓辉
唐琳 罗蕾 任飞凤 周俊 王嘉佳 江雪梅 谢树钦 李荣 廖晓辉
摘要:推进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新要求。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同质性,但是党建工作难以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要发挥好党建的引领作用,以及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作用。针对现实中的实际困境,要建设好协同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开展政策规划、组织安排和资源供给等制度创新。在内部环境方面,建设好权责分配、人员激励和评估考核等内部管理制度。
关键词:党建 思想政治理论 协同 大学生
一、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千差万别的物质构成的整体,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方式、工作对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根据马克思的系统论与整体论思想,两者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和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是在内涵上,虽然党建针对的对象是党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对象是大学生,但是两者指导思想一致,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都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二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党建提升基层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党的方针政策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由此可见,两项工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加强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协同机制建设,真正做到以党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推动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呼应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主体特征。第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还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社会转型之中,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处于分化的状态,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西方“普世价值观”、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着高校的意识形态,干扰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①面对高校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通过开展党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树立政治信念,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将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加强党的领导,应对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第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引领作用,使两者协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任务。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加强党建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性工程,因此党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举措。《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将党的建设贯穿始终”②2017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听取中管高校党委巡视工作汇报,提出“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肃党内政治生活,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防范廉洁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③只有加强党建才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本质永不褪色,才能使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完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完成作为立身之本的教书育人工作。在2017年5月,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④由此可见,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困局的突破口。第三,大学生的身份、思想和行为等主体因素的转变,使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协同发展成为现实之需。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数量日渐增多,占高校党员总数比重不断增大,改變了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将学生纳入到党建工作迫在眉睫,寓党建于课堂教育成为完成此项任务的必要之选;二是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出现异化与分化的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政治价值、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大学生展现出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模糊、政治参与热情不足、道德文明素养滑坡、奉献精神衰退等问题。针对这些新变化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创新,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和方法。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据研究,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心理健康咨询、校园网络课程利用等方面的评价不是很高,相关工作亟待改进。⑤这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对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必须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部制度的缺失,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互补性。
为了实现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关键性工作:一是做好党建的引领工作,通过抓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新时代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具体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政治建设,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指导;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绝对领导;通过加强作风建设,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学风和师风;通过加强纪律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矩和责任。二是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作用,增进党建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丰富党建的内容与载体;通过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推进党建的方法方式创新;通过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协同,提升师生党员开展党建的积极性。
二、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实践
推进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创新,而创新的重点要落实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课程实施的整个环节;另一个层面是党建所包含的五大领域。当前出现的一些创新实际,总结起来其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经验:第一,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课堂中的教与学,课堂外的调查与实践,以及课程结果的评价考核,因此在党建的推动下开展教学创新、社会实践创新、考核形式创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拓展党建的形式,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实践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挥自主作用,学习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推动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体验式教学、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等形式,发挥现场教学基地、实岗锻炼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切实学习党史、看清党情、体悟党性,丰富了党建的平台;三是在评价考核过程中,注重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建立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党员平时在参加党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职责、遵守党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考核,从而丰富了党建的抓手,便于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第二,通过党建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一是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学习,提升了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水平和师德师风,基本做到了立足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导地位,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方向;二是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重实情、接地气的特点,通过在学生宿舍、学生社团、校园社会网络中开展党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入到基层实地,告别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宣讲政策的模式,使教学内容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贴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是积极开展党建工作,为学生实际体验国情世情提供了平台,发挥了优秀学生党员在培育思想道德、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
总体来看,通过推进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协调好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历史与现实等种种矛盾。在党建的作用和影响下,改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价值观与需求;使理论的创新性契合学生思想实际;使理论知识灌输与学生德育培养协调起来,最终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贡献者以及理想信念的践行者。
当前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协同理论、协同机制、协同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教育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相互衔接的过程之中。第一,没有将党建的内容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衔接起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早在1952年,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师资的指示》。此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开始逐步向前探索发展。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在“87方案”的基础上添加了“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了“98方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至此进入成熟与完善时期。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为新世纪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2015年7月,随着《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发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体系。”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意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要想推陈出新,必须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但是,党建与学科建设的逻辑衔接、互动作用还未形成良性运转:一是通过党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党建对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比如,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毕业于非思想政治专业,没有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迫切需要在工作過程中进行继续学习。但是,在党建过程中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足。党建很难真正发挥好针对教师的再教育、再学习的作用;二是党建对高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党建工作是反映高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的关键因素。党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仍没有成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部分高校仍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现象。这说明有些学校还未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党建体系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党建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没有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之中。一是党建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促进作用有限。事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思想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不足的弊病。一些教师散布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一些学生有盲目迷信西方价值观的苗头,还有一些学生从功利性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对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没有用处。究其原因,党建对师生思想建设的力度不足,不善于培养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树立师生的理念信仰,解决学生的政治信仰困惑,消除学生对马列主义理论价值的误解,化解教师中西方价值观的矛盾,培育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等方面,党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党建乏力,师生缺少系统党性教育,不能真正理解党的一切工作为人民利益的信念、作风和纪律的,因此不能形成以人文本的理念,不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由“灌输对象”变为“思考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党建乏力,师生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局限于传授知识,疏于德育教育,并且不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贴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党建乏力,师生难以通过党建窗口,充分认识党情国情,养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方式,因此难以开展互动性、研究性、实践性、专题性的教学,也很少运用“研究式教学”、“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学习法”、“学生论坛”等教学方法,最终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党建工作方式难以转化为政治优势,难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学术性、思想性和廣博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同时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现有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所学专业性比较强,所思理论色彩比重强,因而难以进入“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党建作为提升师资技能和道德水平的保障。但是,党建在实践难以提供相应的保障作用。一是高校党建工作局限于学习文件、传达讲话、开办讲座、主题活动、民主评议、发展党员等方面,很难利用党组织平台,加强专兼教师队伍的交流,让那些思想作风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从事培训教师队伍的工作,解决教师队伍政治素质与能力素质“两张皮”的问题;二是党建工作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不严,难以形成组织优势,为优化教师队伍提供组织保障。主要表现在:党建过程中的组织建设把关不严,使教师管理存在形式主义的风气,教师的遴选、绩效、考核难以真正做到“准入有据”、“激励有效”、“退出有序”的原则;党建中思想建设没有落实到位,教师思想作风监管不严,难以打造理论功底扎实、思想作风过硬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师队伍。
三、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对策
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受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规划、组织安排和资源供给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权责分配、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因素。
第一,学校党委要完善协同发展的相关组织与制度,加强协同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学校党委要制定协同发展的协调制度体系。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要进行全面领导,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为了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要制定高校党委与行政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一是修订《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发挥学校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作用,使党委负责党建工作的同时,兼顾教学管理工作,也使行政负责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将党建纳入到教学管理工作议程之中;二是加大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力度,使基层党支部嵌入到教师队伍之中,在教师中设立课题党支部、工作项目党支部或培训任务党支部;在学生中根据不同情况,建立社会实践党支部、教学活动党支部、科研活动党支部,党的活动与师生的教学活动开展相结合,使党建切实领导教师、学生、学科、课程和教学;三是完善决策管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协商民主的全过程。在学校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高校民主管理的规定,充分利用教代会的制度平台作用,建立教师、学生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协商机制,促进党委、行政、教师与学生展开政策辩论、校园听证会。协商民主的管理方式具有透明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的特点,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在党建中的积极性,使党建工作的各项事务容易实施,也便于党建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经末梢。其次,学校党委加强协同发展的组织整合与资源整合。一是为了破除党建工作、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不同的处、室分管的现状。学校党委要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并且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协调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单位配合,凝聚协同发展共识,开展一致行动;二是为了解决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分散的困境,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整合校内外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校内,优化党、团、院系和班级之间的资源整合,做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进步,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局面。比如,推进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的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兼任班主任、辅导员。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校外互联互通,在师资、学科、教学和研究方面相互交流,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学习党校系统在党建与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经验。
第二,建立对协同主体的激励与监管协调互动的内部环境。首先,明确各单位在协同关系中的权责划分,强调支部书记的“一岗双责”,院系的支部建设责任,团委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责任,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责;其次,建立权责明确的协同项目管理制度,推进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发展的方法创新,并对项目实施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奖励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比如,将学生党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院系目标管理、优秀辅导员等各类考核评估体系。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02-28。
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人民日报》,2017-6-29(1)。
④《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 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05-04。
⑤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18-11-30。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讯作者: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