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白鹿原》探讨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

2019-07-15石田宇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现代文学白鹿原

石田宇

【摘 要】众所周知,电影和文学具有强烈的不解之缘,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重心逐渐地由文字转移到影像,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作品呈现在大荧幕,形成了现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强势互动,基于此,本文以《白鹿原》为例,探讨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关键词】《白鹿原》;现代文学;电影改编;互动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90-02

自电影(现代科技的产物)诞生之日起,便与古老的艺术形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具有强大的彼此契合点,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白鹿原》就是其中的代表,电影《白鹿原》对文学《白鹿原》的改编,可圈可点。另外,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是电影保留文学作品本质内涵,弘扬其健康思想,且实现电影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因此,探讨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文学电影改编存在的发展性问题

长期以来,电影与文学作品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相关数据调查,世界范围内每年新生产的影片40%以上原来于文学作品改编,我国也不例外。像《白鹿原》这样的长篇小说,往往具有恢宏的史诗性以及深邃的思想性,并且具有复杂的情节结构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往往对电影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受电影时长的限制,难以全方位的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原著的风貌难以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而且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多重主题,且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电影改编中,导演往往见仁见智,最终对文学作品电影改编造成诸多压力。除此之外,导演善于利用镜头语言传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或者形象、对生命的思考等),与文学艺术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因此,造成文学电影改编事业健康发展出现瓶颈。而且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艺术相通性,能够有效地指导电影改编较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结构,将所蕴含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三方面往往是改编电影的三大元素,也是衡量改编是否成功的三大指标,但是目前,文学电影改编在这三方面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发展性问题,如:(1)主题意蕴偏差。(2)人物形象比较扁平。(3)情节结构比较单一等。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文学电影改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仍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二、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的途径

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实现良性互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以文学电影改编《白鹿原》为例,浅谈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的相关途径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2012年9月13日,文学改编电影《白鹿原》——由陈忠实导演,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白鹿原》的公映,引起了诸多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出现了“重大文化事件”评论活动。而且由于小说原著《白鹿原》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再加上改编版的电影《白鹿原》强大的宣传力度,使得文学改编电影《白鹿原》成为“中国最难拍的一部电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原著小说《白鹿原》,是一部长篇小说,具有史诗性,字数将近50万字,创作所花费的时间六年,并且该小说的创作以黄土高原上的白鹿村为创作源,详细地描述了白鹿村白、鹿这两大姓氏家族祖辈三代相互纠缠的故事,他们互相算计、争斗,所跨越的时间为五十年。陈忠实采用细腻深沉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性格鲜明的人物命运图,并且将深厚的民族历史以史诗般的形式展现出来。小说原著《白鹿原》自1993年6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电影改编需要充分地尊重原著的精髓,在观众基础上,将商业价值有机地与原著内涵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另外,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综合地考量电影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地尊重和弘扬原著的精神内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获取。

另外,为了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我们以文学电影改编《白鹿原》为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变动,原著《白鹿原》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个性比较鲜明,极富代表性,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而且能够有效地折射出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白鹿原》中的朱先生,给人的感觉是“大儒”形象,他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另外,他更是“白鹿”的象征,即代表一种美好事物,是一种寄托或者是一种精神或者理想,但是,在电影版本《白鹿原》中没有朱先生的身影,将这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删除了,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因此,为了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在人物形象设置上,电影需要将原著的主要人物表现出来,不能偷梁换柱,做到(1)灵魂人物不可缺少;(2)最失败的人物可以省略;(3)配角人物适当地减少戏份等。尽可能地在人物设置上贴近原著。另外,在情节结构设置上,需要在尊重原著情节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创新,但是不能脱离原著的本质内涵,如电影《白鹿原》在情节结构设计上,采用了主副线形式,但是由于主副线的分界不夠清晰,往往导致观众对原著误解,甚至副线喧宾夺主,颠倒了原著的本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因此,文学电影改编,需要尊承文学原著的情节结构,以原有的情节结构为基础,以原有的人物关系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的讲述,且积极地融入现代电影元素,增强叙事的感染力,同时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电影改编需要紧抓原著的主题,不得因商业利益随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题思想,可以将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所存在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不能随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题内容,以此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带动文学电影改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发展性问题,尤其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或者形象、对生命的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加凸显,本文以《白鹿原》为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在保证人物设置与原著相符(遵循灵魂人物不可缺少、最失败的人物可以省略、配角人物适当地减少戏份等原则),情节结构科学合理(基于原著,适当地进行创新,但是不能脱离原著的本质内涵),不随意更改原著主体思想(将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所存在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不能随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题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实现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我国文学电影改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电影事业的国际影响力。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吴桐.建国后三代导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电影改编[D].辽宁师范大学,2011,15(9):338-339.

[2]平原.互利与互动——谈利用现代影视作品提高高校学生素养[J].电影评介,2007,(3):63-64.

[3]张婷.论《白鹿原》电影改编——地域文化的综合展示[J].电影文学,2013,(19):45-46.

[4]耿延庭.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之道——有感于《白鹿原》电影改编[J].艺术科技,2014,27(2):165-166.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现代文学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