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幻境重造:浅谈《冈仁波齐》的消费性

2019-07-15杨雨星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

杨雨星

【摘 要】“藏语电影”正逐步走入电影市场,西藏以其独特神秘的自然风光俘获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而在其走入观众视野被追捧的背后,实则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他们瞄准市场,将一切可利用的元素纳入消费的范畴。本文以《冈仁波齐》为例,探讨资本是如何利用消费文化将西藏的“景观”和“人”置于影片中从而打造一部“高票房”藏语电影的。

【关键词】消费文化;藏语电影;冈仁波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09-01

近几年来,藏语电影逐渐走上大银幕,被更多人了解。所谓藏语电影就是以藏区为故事背景,全片人物以藏语进行交流而展开故事情节的电影。藏区的神秘景观常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但一味地将具有奇观化的符号不断放大,则是对藏文化的过度消费。

消费的符号化,让商品生产变成“符号”的生产,在许多藏语电影中,“朝圣”“寺庙”等藏族符号早已被包装成商品。藏文化被揭开神秘、严肃的面纱,以纯粹消费的形式兜售给观众,满足了观众对眼前快感的追求。这类电影往往忽略了藏区当下生活的真实细节,消解了藏区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现状,被神化了的藏地以其神秘美丽的自然风光出现在观众面前以供观众娱乐消费。

一、消费文化打造“奇观化”藏区景观

《冈仁波齐》是一部藏语公路片,讲述的是一行人去往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影片一开始抛开了雪山草原天空等大景观的描绘,将镜头聚焦到藏区“人”的身上,没有华丽的服饰装扮,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于西藏景观的固有认知。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朝圣过程中壮丽的藏地景观依旧占据了重要镜头,朝圣路途远周期长,藏地的四季风光被一览无遗。恶劣天气前行时经过的雪山脚下、老人天葬时的高山天空等,每一个重要的戏剧冲突都发生在“西藏式景观”的大背景之下。这些看似“随意”的安排实则是为观众营造一种“真实的幻象”,在看似真实的记录里展现了藏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化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观众沉浸电影文本进行解读和判断,让藏区“奇观化”的景观更加深入人心。

由于中国中产阶级“政治后卫、消费前卫”的特质,这一景观的塑造实则是为生活在都市的中产阶级奋斗者打造一个新世界,给压抑的现代人一个释放情感的出口。与拥挤的都市生活不同,西藏常带有“世外桃源”的性质,这里没有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高昂的房价,观众在导演创造的“幻境”下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冈仁波齐》一开头就展现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浓重的烟火味和滴滴点点的日常生活细节都让观众心神往之。

可以说,以《冈仁波齐》为代表的部分藏语电影,塑造“奇观化”的藏族景观,是为了满足都市中产阶级的想象。表面上似乎反映了藏地的美好风光,但实际上“西藏”已成为文化的消费品,以刺激逃离意识觉醒、要求去压抑化的中产阶级群体消费,这个奇特的藏族景观实际上是消费文化塑造的产物。

二、消费质朴落后的藏区人民群像

除了“奇观化”的自然景观,藏语电影中的人物群像也是导演着重表现的重点之一。《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路上,无论是身怀六甲的孕妇还是病重垂危的老人都执意走上艰苦的朝圣之旅。这一定程度上是借着“信仰”的名义用逃避的姿态去消极面对疾病和苦难,而导演同样借以“信仰”之名将其合理化。影片中竭力塑造近乎“愚”的虔诚藏民群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投入情感和思考,产生当下观念上的意义,“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因此这些不理性甚至有些偏执的藏民反而使观众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恋情绪。

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对真诚善良的渴望却愈发强烈。影片中除了那些近乎“愚”的夸张镜头之外,更多地是对真善美的描绘,无论是朝圣路上小女孩对爬不起来同伴的一句“加油”,还是互不认识的藏民间的友好帮助,都在渲染美好的人际关系。正因为现实中人是焦虑和冷漠的,导演营造一片藏地净土,把人与人之间简单纯真的模样搬上银幕,让观众沉浸其中进行想象解读。

创造虚假美好的幻象,给现代都市社会中忙碌的人群一剂麻醉药,藏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对他们产生强有力的致幻效果,对完美人际的塑造恰恰是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冷漠的有力控诉,它满足了现代人的想象,更消费了藏区质朴落后人民群像,在繁忙疲惫的工作之余,他们只是愿意看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纯净之地”来抚慰自己的内心。

三、结语

在消费文化的裹挟下,不僅是藏语电影,更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逐渐被收编纳入娱乐领域,成为供大众消费娱乐的“符号产品”,强势有力的消费文化消解了少数民族的严肃和庄重。值得关注的是,多数少数民族影片的导演并非少数民族人,他们常常是以文化外来者的视角向内“观看”少数民族的文化奇观,缺少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使得他们的影片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想象性。而在电影票房赢的盆丰钵满的背后,是消费文化不断入侵,文化和人丧失了意义,成为消费和娱乐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勒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
从特困族群的消费文化看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