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家庭题材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研究
2019-07-15高欢
高欢
【摘 要】本文以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影片中举办马奶节的目的、过程,以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对电影揭示的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矛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矛盾作了阐释。
【关键词】电影;马奶节;少数民族;家庭;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85-02
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讲述了住在深圳的一家蒙古人要在八月初十过马奶节,全家人为了过好马奶节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最后马奶节的庆祝活动成功举行。电影通过塑造额吉、额才金、娜仁托娅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矛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矛盾等当下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一、举办马奶节的目的和过程
(一)举办马奶节的目的。电影中,额吉为了缓和额才金和娜仁托娅紧张的夫妻关系,提出在八月初十举办马奶节,她希望在筹备马奶节期间,谁也不提离婚的事。额吉的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额才金与娜仁托娅离婚之事也暂且不提了。这既是因为额才金与娜仁托娅出于对额吉的尊重,将离婚之事暂时搁置,也是因为额才金与娜仁托娅离开草原在深圳居住,想念草原上欢乐的马奶节,愿意为了过好马奶节而暂时忘记不愉快之事,体现了民族习惯、民族文化对蒙古族人深刻的影响。
草原上的牧民喜欢喝马奶酒。盛夏时节,牧民们酿造的马奶酒可以喝了,牛羊也正肥壮,他们便在此时举办节日庆祝。“马奶节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牧民的盛大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1]农历八月,草原上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牧民们在这个时节举办马奶节,准备丰盛的食物,以牛羊肉、奶食品、马奶酒招待应邀而来的客人,在马奶节的宴会上载歌载舞,尽情狂欢。他们在一年中气候最宜人、食品最丰富的时节开展庆祝活动,尽情享受富足惬意的生活,参与热烈喜庆的宴会活动。
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中额吉用马奶节唤起了全家人对草原生活的美好记忆,对于在大城市中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人来说,草原上盛装参加宴会、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回忆,是温暖而又珍贵的。当额吉提出要举办马奶节后,全家人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马奶节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准备饮食和准备场地。
(二)马奶节的准备工作。《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他们(鞑靼人)完全以肉和乳为食品,凡饮食的所出,都是他们游戏的产物。”[2]肉食和奶食是常见的蒙古族传统食品。在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中,全家人为马奶节准备的食品主要有马奶酒和羊肉。
电影中对如何准备马奶酒做了较详细的叙述。额才金的女儿、女婿网购了一匹马;收到马后,在额吉的提议下,额才金和女儿一同遛马,对马说话、唱歌,使马下奶;而后娜仁托娅承担了挤马奶、酿制马奶酒的工作。全家人在准备马奶酒的过程中经历了烦恼与喜悦、分工与合作,额才金与娜仁托娅的关系得到了缓和,额吉为他们二人和好所做的努力也有了初步的成效。此外,电影中还提到了娜仁托娅定了来自内蒙古的活羊,准备宰杀后作为马奶节当日的食品。
参照蒙古国画家查嘎日扎布的绘画作品《蒙古人的一日生活》,马奶节在广阔、平坦的地方举办,人们席地而坐,举行向天地敬献马奶的仪式。而电影中,在大城市过一个似模似样的马奶节颇为不易,公园不允许他们在草地上过节,他们只好在自家的屋顶露台铺上草坪,作为马奶节的场地。
除了准备食品和场地,电影中还展现了额吉为额才金穿上蒙古族服饰的镜头,以及娜仁托娅穿着蒙古族服饰跳舞的场景,这说明这一家人为了筹办马奶节其实还做了许多工作。
(三)马奶节宴会。在马奶节这一天,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穿着蒙古族服饰。宴会开始之前,额才金与妹妹在楼下迎接应邀而来的客人,并将蓝色和白色的哈达献给客人。在屋顶露台,客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相互拍照;主人端上烤全羊和马奶酒,热情地招待客人。在厨房,娜仁托娅与两个女儿在准备马奶酒和饭菜。
当客人全部到齐,围着长桌而坐,额吉致节日祝词,马奶节正式开始。所有人举起酒杯礼敬天地,蒙古族乐队的伴奏响起,演奏者一边弹马头琴一边唱歌,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然后琪琪格演唱蒙古族歌曲、娜仁托娅表演蒙古族舞蹈,电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额吉。额吉是一位来自大草原的老人,她手持念珠,身穿蒙古族服饰,说蒙古语,喝奶茶。电影一开始便展现了她在楼房屋顶跪拜的场景。可以说,额吉代表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也表现在额吉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上。
当额吉发现额才金与娜仁托娅的婚姻出现问题时,她对娜仁托娅说:“男人就像我们草原上的马,你脱下他的缰绳,他就自由地不想回家了。马靠训练才能成为良马,男人靠管才能立大业。你不能总放任你男人脾性,该管时你不管,以后酿成大错,你就后悔了。”蒙古族人和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马是他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蒙古语中,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谚语,如“男儿要有事业,骏马要有脚力”[3]“成就事业铸造人才,翻越高山造就骏马”“骏马因羁绊而温顺,男人因羁绊而温和”[3]。额吉的话中将男人比作草原上的马,借训练马说明男人要管的道理。
额吉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娜仁托娅,但娜仁托娅并未照做。额才金提出与娜仁托娅离婚,二人就要一拍两散的时候,额吉提出举办马奶节,希望以此暂缓离婚之事。在额吉看来,大城市的一切都比不上草原,额才金的出轨似乎也可以归因于此。因此,举办马奶节,使大家重新感受草原民族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矛盾。但是,电影的结局却并不是夫妻言归于好,额才金终于还是离开了家庭。
(二)额才金。电影中的额才金总是显得心不在焉、郁郁寡欢,只有和琪琪格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一些安慰。不难理解额才金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心中会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在草原上,他连续三年是那达慕摔跤比赛的冠军,草原人崇尚英雄,额才金凭借自己的勇武便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深圳,作为酒店的经营者,需要的不是勇武而是知识、智慧和工作能力,相較于娜仁托娅的精明能干,额才金就相形见绌。娜仁托娅一个人就能维持家庭、酒店的运转,额才金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所以他会沉迷于打麻将、与琪琪格相恋,迷失自我。
这是电影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个习惯于草原生活方式的蒙古族的男人来到大城市后,如何适应城市文化,抵制诱惑,坚持自我。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过一个马奶节,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化解额才金的迷茫。马奶节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全家人共同参与马奶节的筹备工作,可以拉近家人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额才金既重温了故乡的温暖回忆,也得到了来自家人的安慰,明白了家庭和亲情的可贵。更重要的是,在准备马奶节的过程中,额才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如遛马、唱歌,找到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马奶节是额吉为额才金提供的一个与家人交流、合作、增进感情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来得有些迟了。额才金深深陷入了与琪琪格的恋情之中,在与琪琪格前夫的争斗中杀了他,在电影结尾随警察离去。
(三)娜仁托娅。娜仁托娅是一个蒙古族中年女性,与额吉不同,她身穿职业装,会说汉语和蒙语,她孝顺额吉、关心丈夫、爱护女儿,将酒店的业务和家中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形象。与额吉的坚守传统、额才金的迷失自我相比,娜仁托娅很好地适应了城市生活,她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她从饮食以及各种生活琐事上照顾全家人,努力工作使全家人生活得富裕、舒心。
当娜仁托娅与额才金的婚姻出现问题时,额吉告诉他要管,娜仁托娅也想与额才金和好,但又不愿意对他示弱。虽然娜仁托娅会独自流泪,但面对额才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在现代城市中,女性有工作,在经济上独立,不必依靠别人,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对于娜仁托娅来说,一个人的尊严是十分重要的,当额才金怀疑娜仁托娅暗中找人打他时,娜仁托娅感到额才金的不信任、不尊重,当即同意离婚。
三、电影揭示的现实问题
这部电影揭示了两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矛盾、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矛盾。
(一)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矛盾。感情问题、婚姻关系、家庭矛盾是《屋顶上的马奶节》中表现的重要内容,电影将这些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电影中额吉代表蒙古族传统文化,娜仁托娅代表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少数民族女性,她们二人婚姻、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代表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矛盾。
在额吉看来,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只要采取一些手段,就可以化解矛盾,因此她告诉娜仁托娅要管丈夫。而娜仁托娅认为错不在自己,她不会向额才金低头。当额才金要与娜仁托娅离婚时,额吉用坚定的语气说道:“在过马奶节期间,谁也不许提半个离婚的字。”而娜仁托娅却不同,她一旦感到自己受到丈夫的怀疑,便说:“我彻底死心了,签字吧。”
这表明,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额吉心中,家庭的稳固是最重要的事情。她所做的事情,都是为缓解家庭矛盾而做的努力。但娜仁托娅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如果她不能得到丈夫的信任、尊重,这婚姻关系便已经名存实亡,再费力去挽回已经毫无意义。
(二)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矛盾。电影表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来到大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如何生活。额吉固守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饮食都保持着民族特色,每天向成吉思汗的画像跪拜,并时常强调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额才金与娜仁托娅在外工作、社交,与城市人无异,在家与家人生活、交流,仍然会保留民族特色。额才金的两个女儿,受城市文化影响更深,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更為淡漠。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来到城市之后,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文化影响,他们受城市文化影响越深,就会距离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越远。影片中额吉多次强调不要忘记少数民族身份,这确是有必要的,因为年轻的一代正在渐渐融入城市,淡忘民族文化。电影引发了关于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的思考,我们相信,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不是对立的两极,在发展城市文化的同时,还应该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进而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欢腾的马奶节[J].内蒙古人大,2017(03),48.
[2]李季译.马可波罗游记[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6,91.
[3]何威.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