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到超我的升华
2019-07-15杨凯,喻智锋
杨凯,喻智锋
【摘 要】电影《廊桥遗梦》讲述了内心压抑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情欲与家庭责任之间痛苦抉择并最终回归家庭的故事。电影通过弗朗西斯卡的儿女对母亲往事的回顾,完整展现了弗朗西斯卡与男主角罗伯特相遇相识相恋直至分离的心路历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本文试借助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女主弗朗西斯卡的内心波动与人生抉择。当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缠绵,此时她的内心世界是“本我”在主导;当弗朗西斯卡最终放弃与罗伯特远走,此时她的内心世界是“超我”在主导。整部影片呈现出的是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从“本我”到“超我”的人格升华。
【关键词】《廊桥遗梦》;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人生抉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77-02
电影《廊桥遗梦》是1995年美国著名演员、导演兼制片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作品。影片讲述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后,子女整理其遗物,发现其遗留的日记本,进而了解了母亲多年前一段婚内出轨的往事,展现了平静的生活中内心压抑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情欲与家庭责任之间抉择的心路历程。
弗朗西斯卡本在农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次偶然的“带路”结识了《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四天的相处,使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弗朗西斯卡也在这短短四天内感受到了久违的欢愉与悸动,这是她“少女时候的梦想”。然而当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谈到一起远走时,她却犹豫了,并最终选择放弃,回归家庭。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个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盲目地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伦理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也是人们所说的良知,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主要依靠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来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求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分裂开的三个人格。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只有当三者达到一个稳定共存的状态,个体的人格才会完整。在遇到罗伯特前,弗朗西斯卡过着平静的主妇生活,她的“少女时的梦想”也被深埋心底。然而在与罗伯特的相处中,弗朗西斯卡又将她的情欲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弗朗西斯卡正处于“本我”的萌发阶段。当四天缠绵过后,弗朗西斯卡认识到,自己不能一走了之给丈夫和子女带来耻辱,于是道德与伦理的约束,使得弗朗西斯卡的人格升华至“超我”。
一、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萌发
炎热的下午,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悠闲地做着家务,《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驱车路过家门口,向她打听罗斯曼桥的地址,由于指路不清,弗朗西斯卡决定亲自带他前往。在桥上弗朗西斯卡被眼前这个专注工作的男人迷住了,羞涩地偷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工作结束后罗伯特送给弗朗西斯卡一束野菊以示谢意,而正是这束野菊让嬉笑中的弗朗西斯卡敞开心扉,邀请罗伯特去家中喝杯冰茶。两人从陌生到畅谈,让弗朗西斯卡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她对面前的这个男人心生好感。“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分别之后,弗朗西斯卡一时间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悸动。弗朗西斯卡原以为自己早已甘于平淡的生活,却没想到,当罗伯特突然闯入生活,自己会变得多情,会变得无法自控。夜色下,弗朗西斯卡独自驱车来到罗斯曼桥,将一张纸条贴在了桥头。
纸条上写着:“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收工后来,随时即可。”
第一次,弗朗西斯卡受到了“本我”的驱使。次日,两人相约见面,匆忙接电话与购买新裙的举动,再次说明此时的弗朗西斯卡心中只受“本我”的驱使,此时的她只有对见面的渴望和冲动。她要满足自己的情欲,她可能已经忘记了人们对小镇上那位出轨女人露西的鄙夷。晚上,弗朗西斯卡躺在浴缸中想象着前几分钟热水在此流过罗伯特的身体,本能的欲望使她亢奋,而她并没觉察到自己情欲的萌发。两人在音乐声起时共舞,“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得以表现,一夜缠绵,两人甚至想以后都厮守在一起。接下来的两天,兩人都在温存中度过。最后一天,丈夫理查德和儿女就要回来了,留下还是与罗伯特一起远走,成了弗朗西斯卡面临的抉择。此时的“本我”已经不能够完全主导弗朗西斯卡,她开始想到丈夫及子女,自己一走这个家就会完全改变,并且自己也会因时常想起这个家而痛苦自责。弗朗西斯卡一边想跟罗伯特远走,一边避不开家庭的羁绊,面对罗伯特的恳求她下不了决心。两人约好等丈夫儿女回家后,如果再见面时再作最后决定。弗朗西斯卡的内心陷入万分痛苦的境地,先前四天的真爱、情欲的满足此刻就要变为永久的回忆,“本我”驱使她规避眼前的痛苦,走向快乐,现实又拴住她,任她挣扎,无能为力。
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弗朗西斯卡舍不得罗伯特,可她更做不到离开自己的家庭,况且自己的丈夫并没有做错什么,没有理由受到这样的惩罚。她知道丈夫需要她,孩子需要她,她不能需要罗伯特,罗伯特也不能需要她。在她的内心深处,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虽然她一度想让罗伯特带她走。此时的弗朗西斯卡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是不被道德所允许的,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人格中逐渐出现“超我”。当丈夫理查德带着儿女回到家,罗伯特也走了,弗朗西斯卡的人生又回归旧迹,平淡、重复、压抑。
漫天的大雨,弗朗西斯卡独自坐在丈夫的车里,一个回头,她看到罗伯特孤零零站在雨中。一刹那,弗朗西斯卡神情木然,两人相望却不能相认,相爱却不能相亲。罗伯特在等待,弗朗西斯卡知道这是罗伯特无声的挽留或告别,一时间自己不知身在何处。红绿灯前,弗朗西斯卡看到罗伯特故意将车停在丈夫车前,透过罗伯特车的后窗,她看到罗伯特将她的项链挂在了后视镜上,那一刻,弗朗西斯卡毫不犹豫地握住了车门把手,把手也在她的手中开始活动,那辆车在等她作出决定,一瞬间她有一千个念头想要登上前面那辆车,那也许会是另一种人生。就在她犹豫的时刻,绿灯亮了,罗伯特知道了她的决定,开车远离。她握紧了拳头,最终没有选择离开。
在一个红灯的时间里,弗朗西斯卡在万分不舍中,作出了人生抉择。也是在一个红灯的时间里,“本我”的快乐原则再也左右不了弗朗西斯卡,她開始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会痛苦。个体人格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达到“超我”过程。弗朗西斯卡知道自己爱罗伯特,但也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丈夫,她不能毁掉家庭。“超我”的人格于这一刻正式建立起来,“超我”要求弗朗西斯卡用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也是在这一刻,弗朗西斯卡拥有了完整的人格。
晚年的弗朗西斯卡收到罗伯特律师的来信,此时罗伯特已去世,并将自己最珍贵的遗物留给了弗朗西斯卡。从罗伯特在照片中将弗朗西斯卡的项链戴在胸前可以看出,两人是深深相爱的。弗朗西斯卡将自己的一生留给了家庭,想把所剩的留给罗伯特。因为罗伯特的骨灰撒在了罗斯曼桥畔,弗朗西斯卡希望死后,子女能够把自己的骨灰洒在罗斯曼桥畔,和那个一直相爱的男人“不再是两个人,而是紧紧连在一起”。
三、结语
电影《廊桥遗梦》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她只是个普通人,并非一开始就拥有完整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成长”必定会遭受压抑、挫折、冲突甚至痛苦,只有通过自身将这一切克服,才能形成个人的完整人格。弗朗西斯卡在“本我”的驱使下追求情欲,又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坚守住“超我”,这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也曾盛行性解放,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浪漫的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发乎情”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廊桥遗梦》中的一场婚外恋情会被渲染得如此唯美感人,可歌可泣。而在现代,在过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今天,影片中“止乎礼”的伦理道德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爱是富有责任的。
最后让我们再来读读叶芝的那句诗吧,“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收工后来,随时即可。”
参考文献:
[1]黄兆锋.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角度看健康人格[J].文教资料,2018,(21):76-77.
[2]夏静,胡忠青.在本我与超我的博弈中快速成长的强大自我——《偶遇者》主题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3):32-33.
[3]徐源,史晓靖.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女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弗朗西斯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8):52-53.
[4]刘莉.浅论中美文化观的差异——以《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为例[J].名作欣赏,2011,(23):175-176.
[5]徐源,史晓靖.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女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弗朗西斯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