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番歌”主题研究及语言特色

2019-07-15孙瑾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歌谣方言丈夫

孙瑾

【摘 要】“过番歌”是指在中国侨乡或境外华人社区流传的以各方言族群先辈们到海外谋生为主题的民间歌谣或长篇说唱。本文尝试借助“过番歌苏庆华论文选集第四卷——过番歌研究”的内容加以整合重组,以便让昔日移民海外的先辈们的过番艰苦经历和共同历史记忆“重现”。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分析其中的语言特色及其“劝世”主题,并总结其流传的意义。

【关键字】分类;语言特色;劝世

中图分类号:J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35-02

“过番”是客家、福建、潮汕等各方言族群先辈们移民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历史记忆。客家山歌“丈夫瞒我去南洋,下汕去入猪仔行”。[1]潮汕方言歌谣 “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咕哩:苦力)”,则运用三言句式,简洁地道出了过番的心酸史。主题几乎是相同的,但从内容到形式,却有所不同。

19世纪晚期,海外移民对于中国东南地区各类社群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在用当地方言,如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广东话和海南话创作的俗文学中,移民问题毫无疑问地也有所反映。以此为主题的俗曲统称为“过番歌”。诚如谭元亨指出:“《过番歌》是(番客)漂泊史,也是(感人肺腑的)感情史,它更是(展现番客坚毅精神的)生命史!在《过番歌》里头,存留了许多中国闽省各方言族群“番客”下南洋的共同历史记忆。”[2]

一、“过番歌”主题探究

(一)“劝世”主题

林明水先生指出:在海南人社会老早就已流传“怕死不来番”这句口头禅。这简单的五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却非语言文字所能道尽。这当中的血泪心酸,也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而产生和流传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过番歌》,作为过番华侨的生活实录,它主要是在表现离乡背井的华侨所面临的疏离亲情感压力,和客生异邦的艰难不易来增强其劝世主题。

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调了人对土地的依赖: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儒家传统又强调了对宗亲血缘的归附,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人顽固的文化心理——安土重迁。[1]中国的许多格言、俗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等等,都从各个侧面强调了这种固守家园的文化心理。

番客的离乡别亲是穷困所迫,透过对谋生的重重艰难的描写,以对故乡和亲人刻骨折磨的思念为招引,劝阻身边的亲人别再重蹈漂洋过海的覆辙,从而形成体现其劝世的主题。例如《莫过番》[3]:

至嘱亲友莫过番,海浪抛起高过山,

晕船如同天地转,舱底相似下阴间。

半夜三更就起床,带工催促乱忙忙,三百六工足足做,总嫌夜短日子长。想起过番更孤凄,水蟒准席搭准被,转来大家喊番客,几多凋凉谁人知。

以第一人称亲身经历的描写,叙述过番途中就困难重重,晕船,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舱底的条件艰苦,本想“淘金发财”却发现日日做苦工,日长夜短,生活艰苦。现身说法地嘱咐亲友,“莫过番”,达到了“劝世”的目的。

(二)反映当时现实生活

1.怨恨过番的丈夫

即使是思念远方过番的丈夫,也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千叮咛万嘱咐,要记得得早日归来,不要忘了家中的亲人,不要在外沾花惹草;也有怨恨丈夫为何把我一人抛弃在家。有则《修书寄语粗心郎》:“骂一声喂粗心郎,想发大财逃去番。未见回信妾心慌。前日有人从番回,害安身去问败工……反良夫喂反心人,你既对妾不敬重,另讨银钱娶二房;乌入新巢鱼戏水,免得家门后无人。”

开篇就使用“粗心郎”“逃去番”表现出对丈夫的怨念。提笔寄信时有“眼汁当水来磨墨”,淋漓尽致地体现一个思念丈夫,刀子嘴豆腐心,渴望丈夫早日归家的妻子形象。写信途中却越想越气,怀疑丈夫在南洋讨了二房。随后满腹牢骚地诅咒起过番丈夫无后。从思念、担心、放心、忧心、怨念,将一个在家乡苦苦等候的妻子,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过着难以想象的“夜夜守空房”的寂寞凄苦的日子。留守女人那种祈盼、哀怨、牵肠挂肚、百般无奈的复杂情感刻画得十分立体。

2.体现古代家庭思想。《批一封、银二元》: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

身处番坪的夫君给留守家乡的妻子寄了附有二元的银信(又叫番批),批中叮嘱她,把身边的儿女教养好,别让他们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同时,勤快耕作田地、饲养好猪仔。我会在番坪好好赚钱,争取早日归家团聚。这组民间流传的潮州过番歌画面,实际上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性别分工与合作,即男性外出养家,女性留守顾家。

二、语言特色

就流传于侨乡的《过番歌》文本而言,其文字大体简朴无华,当中亦不乏许多方言和乡土特色。其丰富感情蕴含和立体性手法,已然将番客及侨眷昔日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苦难经历和坚韧奋斗精神,生动而毫无掩饰地一一展现。[4]

产生于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共同时代原因的过番歌,不管是客家山歌,还是福建闽语歌谣或歌仔册,还是潮汕方言歌谣,都是用本民系方言吟唱的,然而这一劝世主题的表达或直接或间接,其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其艺术形式也彰显着各民系歌谣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客家“过番歌”以七言四句体的女性独唱体和“郎搭妹,妹搭郎”的男女对唱形式,直接表达“莫过番”的主题;福建民系“过番歌”以闽短篇歌谣和長篇说唱的方式,表达了“番平千万不通行”的主旨;潮汕“过番歌”则采用诗体、变体、叠体等形式,通过叙说过番男人的幸挂、留守女人的哀怨等方式,侧面表达了劝世主题。

(一)客家山歌之“过番歌”

1.七言四句体的女性独唱曲

客家的过番歌,除了上文讲到的表达男子过着艰难困苦的番邦生活之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女性独唱的形式来表达主题的,或女子规劝男子留在家乡莫要过番,或强忍悲痛送“亲哥(夫君)”过番下南洋,譬如《妹送亲哥去过番》,就是一支女性独唱曲:

妹送亲哥出外洋,路上歹人爱提防。

在家之时千日好,出门单身苦难当。

妹送亲哥到码头,脚踏火船浮对浮;

火船开走容易转,涯郎一去难回头。

妹送亲哥上火船,流笛一响割心肝;

下番系有水客转,搭银搭信报平安。

这首过番歌采用山歌七言四句体的基本格式,运用“赋”的表现形式,全篇铺排10章,铺陈了若干地名,歌谣以路线图的方位顺序为转换铺排,起着推进叙述时间,转换叙述情境的作用,与叙事内容本身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复沓重叠的效果,体现了一种语言均衡的美感。[1]通过 10 个章节“妹送亲哥”的不断复沓,将感情层层推进,使妹子对亲哥“下番”那种“痛肠、割心肝”般的牵肠挂肚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海南山歌之过番歌

清末和民国初期的俗文学极为兴盛。方言文学的流行、传统的流行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是俗文学丰富的组成部分,还在于他们的主题往往在主流的俗文学作品中较为罕见。海南地区关于移民和华侨的歌谣和说唱,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在马来西亚待了很长时间, 所以过番歌中不仅有本地方言,也不乏一些马来西亚的方言,如《修封书信寄回乡》:

依到南洋十年长,很少书信寄回乡;只怨命运生不好,生意败工个钱无。

现今隆封无工作,四处找业苦奔波;等到运来发财日,回乡亲家孝母娘。

海南话“败工”指“毫无所获”“白费气力”;“勿生端”,原意是“不要借故闹事”,此指“感到不满”。“倒眼”,指“回头看”;“隆封”,即“隆邦”,马来“tumpang”之对音。此指“寄人篇下”。用方言既简洁又字数对仗还能使同是番客的人们有亲切感,更加能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三)善用修辞

修辞是指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使其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大大提高。

1.比兴。《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起,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触景生情,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在《以苏庆华论文选集》中就有一首:催人出门鸡乱啼,送君别离水东西;挽起水西流定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

采用比兴手法,描绘的即为夫妻挥别之际的缠绵、不舍场景。借诗中“催人出门鸡乱啼”“从今不养五更鸡”,聒噪不停的鸡,催促人赶紧上路,令人烦躁,以后不再养鸡,也不会再有这令人心烦的事来象征自己要送别丈夫过番的难过、烦躁心情。后以“从今不养五更鸡”句,强烈地表达了送行女眷对乱啼频催出门人的公鸡的怨恨,希望出行时间能晚些,从而烘托出夫妻俩无可奈何与万般不舍的离别之情。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

2.顶真。顶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八篇“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给人一种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的感觉”。如海南歌谣《来番》:

来番不怕死,怕死不来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悲欢离合放一旁,想亲人候等入梦,勤劳操作,为见亲人。

歌谣用人們熟知的“来番不怕死,怕死不来番”的顶真句式,描写过番的辛苦,从侧面体现番客过番的坚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熟语,表达了番客人思念亲人、家乡,但为了早日见到亲人,实现自己成为人上人的梦想,决定咬紧牙关努力工作。

从“过番”现实,到反映这一现实的说唱的再现和流传,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艺术积累的过程,所以研究其十分有意义,能展现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的背影。

参考文献:

[1]林朝虹,林伦伦.客、闽、潮“过番歌”的比较研究[J].文化遗产,2014年第5期.

[2]谭元亨.客家圣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309页.

[3]刘登翰.论《过番歌》的版本、流传及文化意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苏庆华.客家族群“过番”南洋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客家《过番歌》为探讨中心[J].海交史研究,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歌谣方言丈夫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