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空间结构中的美学探索
2019-07-15杜聪
杜聪
【摘 要】从物理空间上来讲,小剧场是不同于传统大戏院的另一种戏剧活动发生的场所,在这个空间里,观、演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空间的变化是小剧场戏剧的基本特征之一。
【关键词】小剧场;审美特征;物理空间;戏剧空间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23-0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剧场戏剧以一种探索的、实验的、反叛的精神和演出空间上“小”的特点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空间的“小”和“空”也带来了现、当代戏剧艺术的“空间革命”。
“空间关系”是研究小剧场戏剧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点。带有实验性质的小剧场空间,不仅仅拘泥于物理空间,更多的是通过空间探索小剧场戏剧的特性、艺术价值、审美追求。
一、“小”:创造戏剧欣赏的大空间
从戏剧的物理空间来看,小剧场戏剧演出空间的“狭小”是小剧场戏剧显著的空间特征之一。小剧场空间“小”且“自由”的特点为戏剧艺术探索与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小”空间其实表现和蕴含的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广阔的“大”空间。
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王晓鹰导演的《哥本哈根》,将小剧场空间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演出场所都设置成纯白色,不添置任何布景。随着这三个“纯白”的灵魂谈话的展开,观众随着他们的对话在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时空里随意穿梭。在舞台后方的白色墙上有两扇可以随时打开的门,这个门给观众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观众想对门后的风景一窥究竟。舞台空间很小,表现的空间却很大,带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更是无限大。
在“小”的空间里创造了自由多变的观演空间,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进行同步的“思想创造”,与整个戏剧创作达成了一种默契,可以随时调整观剧的状态。“在‘假定性的原则下,小剧场也可以表现得无限大。”[1]
二、“空”:为观众审美创造提供条件
剧场空间的“空”使得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空间关系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而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在“空的的空间”装进每次需要的环境因素,适于表现整个环境空间与戏剧空间相匹配。
在《芸香》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和深邃的理性思考的戏剧中,戏剧创作者营造了一个简洁、灵动、写意的空的空间。剧中的“树林”“开信箱”等对剧情起推动作用的道具都是由演员所扮演的。在一个空荡荡的舞台上,所有的时空的转换都是有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舞台上拟人化的两束光柱,一个代表了葛老太,另一个代表了她的丈夫,而这个丈夫始终没有出现,演员与灯光对话、与灯光展开戏剧动作。在“空”的空间创造自由多变的观演空间关系的可能,这是小剧场演出所需要的观演空间特性,也是我国当代小剧场艺术实践的基本美学品格之一。
三、“近”:拉近观、演双方情感距离
小剧场的空间特点拉近观演双方之间的距离、“诱导”观众进入预设的规定情境、引发观众产生心理共鸣。徐晓钟先生曾比喻小剧场艺术的特质就是“显微镜下被聚集、放大了的戏剧艺术。”[2]便是这个道理。
小剧场戏剧的再次崛起,重新强调了假定性对于观演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戏剧的本质是假定性,小剧场戏剧打破单纯的写实化的舞台表现手段,将表现与再现的手法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舞台艺术魅力。
《纪念碑》里梅加为了折磨斯特科用刀割下他的耳朵并用鞭子抽打他,舞台上并没有表现血淋淋的场面,而是让梅加的扮演者象征性的对着斯特科的耳朵划一下,扮演斯特科的演员再象征性的用手捂住耳朵,便完成了“割耳朵”。假定性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舞台的表现力。
观众在“假”的环境下进行了“真”思考、“真”享受、“真”乐趣,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小剧场戏剧不需要对近在咫尺的观众掩饰戏剧演出艺术中“假定性”的本质,虚拟的表演、写意的空间、象征的手段更能引导观众进行思考。
四、动:使观、演双方“共享”戏剧空间
戏剧演出是一个“共享”的艺术,戏剧演出的时间和空间均为观演双方所共同享有。“小剧场戏剧的试验探索增强了戏剧活动群体体验的意义和共同创造的方式。”[3]而在小剧场的每一次戏剧活动中,“空的空间”都为戏剧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观演关系。
在小剧场戏剧活动中,有些剧目借用酒吧、舞厅、咖啡厅、车间厂房等非正规的演出场所进行戏剧活动,演出改变了原来空间的用途功能,观众置身其中,像是看戏也像是和一群朋友“做游戏”。小剧场戏剧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欣赏者,更是戏剧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这种观众与演员、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活”的交流关系在小剧场戏剧演出中有力的凸显了出来。
五、结语
“小”而“空”的空间为小剧场戏剧艺术创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调整观剧状态,观、演距离“近”也为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理交流提供了条件,观众可以随时摆脱“物理空间”的约束进入“心理戏剧空间”,“戏剧空间”便成为观、演双方“共享”的一个空间。小剧场空间的这些特征彰显了小剧场戏剧的精神世界和无垠的审美广度,小剧场的美,正是由此而得以体味。
注释:
[1]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6).
[2]徐晓钟.“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創造性格[J].戏剧艺术,1994(1).
[3]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