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文本“美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019-07-15李传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文理

李传俊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基本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文本, 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发掘文本“美点”,提高审美情趣。本文依托《桃花源记》的教学,从这篇文章的审美特色入手,谈谈如何在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一、语言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经典,所以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和欣赏的地方,它不雕琢、不藻饰的语言,呈现出朴素自然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美的能力。那么,本文中的语言美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语言的精练、准确、生动之美。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之”是重难点词语,在这里“异”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这里的“之”是代词,指见到的景色。在“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重难点词语,在这里解释为“尽”,译为“走到……尽头”。在“初极狭,才通人”中,“才”是个副词,可翻译为“只”。一个“异”、一个“穷”、一个“才”,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告诉我们:渔人误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阡陌交通”“往来种作”“悉如外人”“怡然自乐”等词句就可见桃源中的自然、生活环境;一个“要”,一个“咸”,写出了桃源中人的淳朴、热情;“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如此”两个字就概括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一切情况;同样表达“沿着”的意思,有时用“缘”,有时用“扶”;同样表达“邀请”的意思,有的用“要”,有的用“延”;“怡然”“欣然”表达的都是欢乐的心情,但“怡然自乐”表现的是一种宁静、安乐,“欣然规往”表现的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文章措词精到,表意准确,而又避免了重复。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言精练、准确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在欣赏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要能通过文字想象画面,这主要是针对景物描写和场景描写而言的。比如开头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如第二段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它们,学生要通过想象体会语言的绘画美。

二、文理美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流传千年的经典作品,它的美不仅表现在文字表达上、内容意蕴上、情感态度上、精神旨趣上,同样蕴藏在“文理”中,值得好好去品鉴。“文理”是指文章的外在的“肌理”及内在的艺术原理,包括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结构特色等。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理,抓住行文的章法脉络,领悟文理之美。

第一,抓住曲径通幽的行文思路。在《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一个“渔人”的发现及他的视角构设了一个幽美、宁静、和谐、安乐的世外桃源,这个发现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一会儿水路,一会儿山路,一会儿钻洞;桃林、溪水、落英、芳草、土地、屋舍、池塘、桑竹等次第出现。跌宕起伏的笔触、发现桃花源的曲折、曲径通幽的快感,使人的感情不由自主地起伏变化。随着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的变化,学生感受到的是发现这美好境界的强烈震撼,同时感受到作品征服心灵的艺术力量。

第二,抓住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桃花源记》中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虚事实写。渔人发现这世外桃源这件事明明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作者却用逼真的写实笔法,写得有鼻子有眼,和真的一样。桃花源中人“避秦时乱”与世隔绝几百年,这怎么可能?明显是假的,但东晋末年的腐朽、黑暗、动乱却又是活生生的现实。渔人明显是虚构出来的,但有时间,有地点,还有身份、职业,煞有介事,像真的一样,经历的事也好像真发生过似的,最后出来时还“处处志之”,然而这个桃花源根本不存在。二是实人虚写。“南阳刘子骥”,《晋书》里有传,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作者把这一真名士写入虚构的故事,是要让人相信,这虚幻的桃花源是实实存在的理想境地,至于其有没有去“欣然规往”,不得而知。这种虚构与写实的结合,具有浪漫的虚幻色彩,更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同样会给学生美的熏陶,使他们产生追求、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冲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鉴虚实结合的写法,是理解桃花源的前提,更是理解陶渊明政治理想和高尚情趣的关键所在。

三、意境美

自《桃花源记》问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贤士引用“桃源”事典,加以咏颂,“世外桃源”已成为中国人民理想境界的代名词,扎根在中国文化里,存活在历史和现实之中了。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色、祥和的社会,感受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世界是和平淡远的,又是美好的、让人难以忘怀的,给人以享受,更让人浮想联翩。文章外表是朴实无华的,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还要深入文字创造的意境中,去感受其深邃的魅力。那么,如何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呢?

首先,要善于抓住承载作者感情的场景描写,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场景是作者心中的一个乌托邦:自然景色优美怡人,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犹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但是,这样的理想生活图景,恰同当时的战乱纷扰、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场景描写整合起来,带领学生深入美好意境之中,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领悟作者情感的美好。

其次,要善于抓住表现人物精神态度的场景描写。尽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但桃花源中的人的精神面貌却很不相同:青壮年男女“往来种作”,辛勤创造美好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养,少有所乐,个个精神焕发。渔人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平静,他们大惊之余,立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源中人热情好客,古道热肠,古风依存。当渔人详说世事,他们“皆叹惋”,这一“叹惋”道出了桃花源中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他们厌恶战乱,反对压迫剥削,希望过自食其力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渔人临辞,桃源中人还不忘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表明了他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产生联系的态度。这些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其实这样的境界,不正寄托着当时人民(包括陶渊明在内)的社会理想吗?陶渊明传达了《礼记》中的“天下为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博爱理念,并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故事。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悟,走进“桃花源”,感受那份意境美,更要深入体会作者借助文本传达的深刻旨趣。

四、精神美

《桃花源记》应当是最能体现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一篇文章,它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情感的归宿。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只有和谐安详的田园生活。这个理想社会越美好,就越能反映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从而越能体现出作者对下层百姓的关心、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批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悟到作者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同时,这个美好社会深刻地体现出作者的向往,尽管它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但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陶渊明这种高尚的社会理想是值得肯定的。也许作者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黑暗,早已决心归隐,而归隐生活最理想化的状态应该就是桃花源这样的。显然,文字的背后藏着作者的隐居理想,尽管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这一点,是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应该深刻理解的。

总而言之,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就要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实践情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品鉴文本“美点”,从语言文字,到文理章法、意境图画,再到情感体验,逐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只有长期坚持照此指导、帮助学生,学生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中收获经验、学会方法,不断提升文学审美与鉴赏能力,渐渐获得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文理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文理生的battle
《桃花源记》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