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曲《秦土情》的艺术特色
2019-07-15张鑫宇
张鑫宇
一、古筝曲《秦土情》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
(一) 苦音的表达。在古筝演奏中,通过左手控制琴弦,以不同程度的松紧来完成吟揉滑颤的动作,这是古筝曲演奏的核心技巧,通过这些技巧来完成音符在音阶上的上下游动,产生特定的滑音颤音等音响效果,甚至可以强化乐曲的核心意象,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有诗云:“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岑森·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正是在说秦筝中常见的苦音,苦音是一种滑音技巧,在《秦土情》中即微升fa和微降si,在《秦土情》的演奏过程中最先注意的就是音准问题,微升fa是介于升fa和sol之间的音,微降si是介于si和降si之间的音,左手要做到按弦准确、到位,尤其在快板中不能拖泥带水。其次,乐曲中的苦音常处于下行级进的位置,比如慢板的第一句,仿佛一声声叹息,可以将fa稍稍拉长,同时按弦时要注意加上颤音,模仿哭腔,更增加悲伤的情绪。最后快板运用了现代技法快速指序,应将微升、微降还原,着重注意练习每个音的清晰度,保持节奏均匀。
(二) 旋律进行。这首曲子的旋律中此曲旋律中大量地运用了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表现形态,旋律起伏很大,给人一种直上直下、荡气回肠的感觉。上行跳进可以表现出激昂、悲愤、愁苦的情感;下行级进可以表现出凄凉、哀怨、缠绵的情绪,这种跳进与级进的配合进行,形成了具有秦腔特征的旋律进行秦腔独特韵味的旋律进行。
(三)主题的推动。陕西古筝的曲目大多数具有很强的抒情性,通过乐曲的旋律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因此,在乐曲的快板部分,需要提高训练的技能,并且提高训练的强度,而在慢板和广板部分,则主要是对于作曲家的情感进行传递,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在慢板部分,主要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是对主体的一层递进,通过不断的变换,实现对于主题的推进作用,也有助于情绪的增强,最后达到整个乐曲情感的高潮。因此,在整个作曲的演奏中,都应当重视对于乐曲情感的感知,加强情感注入,从而将人的演奏技巧与乐曲的情感表达相契合,更好的诠释作品。
二、古筝曲《秦土情》的艺术特色
(一) 引子部分。乐曲开始段落,引子在激烈的氛围中开始,情感基调确立,将思念故土的情感展现出来,在一开始的演奏中爆发力要足够,音色集中,触弦要快,力度要强,前六小节结束以后乐曲逐渐归于平静,陕西乐曲韵味十足,其主要的按弦在于左手,颤音、揉弦、点音、回滑等技巧演奏在接下来的演绎中展现的较为饱满,为慢板的出现做了铺垫。在演奏引子部分时需要注意,遇见4和7两个音的演奏时,左手大颤的加入尤为重要,要松弛而有密度;另外4和3,7和6连在一起时,由4到3,由7到6要有一个下滑的过程,同时要注意4和7的音准问题,相较于原位4略高一点,相较于原位7略低一点,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借助调音器,也可以通过多次聆听演奏家音频将4和7音的音响效果记住,并将之运用到乐曲中。
(二) 慢板部分。慢板部分,情感基调更为稳定,乐音在指尖的弹奏中表达细腻哀伤的思乡之情,颤音、揉弦、点音、回滑等技巧演奏在慢板中需要精确到每一个音的弹奏中,一开始娓娓道来相思之苦,接着情绪稍加激动,将思乡之情更加洋溢出来,在后面的力度和音色的控制上都出现了一些收敛,从而为慢板部分的结束奠定了一个基调。在整个慢板部分,作者的情感都是循序渐进表现出来的,在音色、力度以及旋律的应用中都是十分细腻的,因此在演奏中也要求演奏者情感的完全投入,在按键的时候要松弛有度,左右手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刚好的演绎作品,使观众能够对其产生共情。
(三) 快板部分。激动、欢乐是快板部分的情感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美好回忆的喜悦之情。快速指序扎实基本功的运用在这一段中尤为重要,整段速度达到160,在练习此段时要注意右手的指序的颗粒性,指尖力度要强,指力与臂力的结合很重要,不要盲目的去追求速度而忘记了每个音的颗粒性弹奏,同时左手的点音、按弦以及上下滑音的演奏要果断一点,不要拖泥带水。快板要在慢速弹奏中找寻节奏感的把握,然后速度逐渐加快最终达到乐曲所规定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节拍器来进行弹奏。这样,练习效果才會更好。
(四)广板部分。在乐曲的广板部分,将作曲家对于家乡的思想直接展现出来,使情感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这部分的演奏中,应当调节好自己的体力,避免出现体力跟不上演奏要求的情况。在摇指时应当保证力度适当,左手的刮奏也是应当运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通过左右手的相互配合,使乐曲能够达到一个高潮。总之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要加强情感的映射,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够更好的呈现出作品的意蕴。
结 论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人们逐渐摆脱了对物质生活的过度依赖,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对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要求水涨船高,相应地,人们在古筝表演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古筝表演和创作的艺术家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的同时,探索筝艺的更多可能。近年来古筝曲目的新式创作大量涌现,但多偏向炫技式的现代音乐表演形态,使得古筝强行与所谓国际接轨,反而忽略了古筝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声腔化音乐表演类型,古筝艺术的创作应该更贴近其自身的根本价值,换言之,即在使用现代技巧包装以提升形式感的前提之下,仍然选择更多地向民族化,向民间化,向传统贴近,所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不能本末倒置。古筝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一种相当独特的乐器,两千年传承至今,多少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待开掘,多少鲜明的历史脉络和民族特色有待宣扬,这些都亟需得到关注,并借当代优秀的筝艺艺术家们之手来完成。
周展的《秦土情》很巧妙地完成了现代音乐表演技法和地方传统戏曲元素在同一部古筝曲目中的有效融合和分配,是这样看似冲突对立的两者达成了和谐的平衡,并使得乐曲本身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秦土情》的另一个贡献则是其在古筝曲中移植了陕西传统戏曲的元素,并在乐曲中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戏曲的声腔,借助戏曲的生活化,使古筝曲的阳春白雪也能进入下里巴人的内心,如同在听作者叩心倾诉百结柔肠,入情入境,展现了乐曲的生活化和生动性。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音乐表演方面,传统派和现代派一直在争论何者为上的问题,优秀的传统音乐需要传承,并不断革新以适应新时代,满足普通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卓越的现代音乐也需要学习,不断尝试与传统音乐融合发展,因此,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传承,勤学苦练,锐意创新才能真正解决这种争论。对于筝乐创作者来说同样如是,只有合理地将现代与传统进行融合,以传统为本,以现代为壳,才能真正实现筝乐艺术的创新和进步。笔者借助对《秦土情》的综合分析,旨在对以古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乐的未来做出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艺术家或广大听众抛砖引玉,再创作和鉴赏上提供一些新思路,但是碍于笔者能力有限,研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思索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