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新解
2019-07-15赵慧元
赵慧元
摘要:纳兰性德的词历来多被阐述为抒发相思之苦,而这种解释也长期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将《昭君怨》这首词中的女子看作是纳兰性德,将女子生活的环境看作是纳兰性德遭受的现实束缚,就可知这是纳兰性德在借深禁女子之口浇自己之块垒。
关键词:纳兰性德;新批评;昭君怨
纳兰性德,字容若,叶赫那拉氏,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为大学士明珠长子,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早年拜师徐乾,学术颇丰,编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的词历来多被阐述为抒发相思之苦,而这种解释也长期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形成这样的一种评价,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他婉约词人的身份;二是词作中时常流露出的花间气息;三是凄婉的感情经历。其中纳兰性德凄婉的感情经历常常被看做是形成他“哀感顽艳”词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在品读纳兰性德词作的过程中,其情感因素一定要占据相当的分量,但是纳兰性德作为入于《花间》,又出于《花间》,终自成一家,且“五代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如果将他的作品笼统的定性为儿女相思,却未免有失偏颇。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寞锁朱门,梦承恩。”这首词便是如此,长期以来都被解释为纳兰性德思念女子的一首词作。不过,结合纳兰性德的感情经历,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并不是单纯的情思之作。
纳兰性德明确可考的感情经历有三段。第一段是二十岁时娶妻卢氏,婚后二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惜卢氏红颜薄命,婚后三年因难产而香消玉殒。纳兰性德备受打击,终日悲痛,曾为卢氏做悼亡词数首,凄清哀婉,感人肺腑,如《青衫湿遍》《金缕曲》等。第二段情感是续弦官氏。历史上对于官氏的记载非常模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出身高贵。纳兰性德与续弦官氏的感情似乎并不深厚,因为纳兰性德本人以情著称,对卢氏的离世悲痛欲绝,而且多次在词作中表达对卢氏的追思。对于沈宛的离开,纳兰性德也表现出自责与悔恨,并留下了著名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但是对官氏却几乎未曾提及。第三段情感便是与江南才女沈宛的相遇。沈宛身为江南艺伎,才华横溢,风采绝人。纳兰性德与沈宛初次见面,便被她独特的气质及才华所深深吸引,沈宛也倾心于纳兰性德。二人心投意合,却碍于沈宛的汉人血统及艺伎的低微身份,不能成婚。后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兰性德终将沈宛纳为小妾,居于别院。可惜,最后这段感情也因为纳兰性德家人的干预而以悲剧收场,沈宛只身返回江南。不久,纳兰性德即撒手人寰。
这三个女人都与纳兰性德在词中所描绘的“深禁”、“承恩”沒有任何联系。前人仍将这首词认为是纳兰性德思念女子之作,是基于纳兰性德的另一段传闻。相传纳兰性德与表妹自幼相识,青梅竹马,感情甚笃。然而表妹被选秀入宫,二人就此为宫墙所隔。纳兰性德愁丝郁结,必欲一见。时恰逢国丧,喇嘛每日入宫唪经,纳兰性德贿赂喇嘛,乔装打扮,进入皇宫。终于见到了朝思暮念的表妹,二人却不能互通一语,纳兰性德黯然而出。这一段记载辗转多方,不知所出,且描述多有不合情理处,实不足为信。以此传闻为根据从而将这首词看做是纳兰性德思念女子之作,犹如无根之木,立足未稳。如将这首词中的女子看作是纳兰性德,将女子生活的环境看作是纳兰性德遭受的现实束缚,就可知这是纳兰性德在借深禁女子之口浇自己之块垒。
这首词的上阙描述了一位女子在春日薄暮时分伫立于石阶上的孤独身影。别院传来的音乐声,断断续续,入耳都已不甚分明。别院尽喧嚣,只身且凄迷,孤寂在热闹的衬托下更显哀伤。“深禁”是皇宫的别称,只有皇宫的宽广与大量的建筑才能让鸣奏的管弦声经过层层院墙的阻碍而淡化到听不分明。寻常人家是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的。
“深禁好春谁惜”一句,具有多层意义。在文本层面看,是单纯的伤春,为这大好春光无人怜爱而慨叹。但这只是最表层的意义,当将“梦承恩”一句与其联系后,伤春表象后的深层动机才能够显露。佳人醒时从缝隙中窥视其他的院落,睡梦中蒙受皇恩,可见女子的生活和内心都是孤独的,一心在情,却又得不到回应。这种满怀希望却又不断失望的结局与纳兰性德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却又不能实现的痛苦内心相吻合。如果把“深禁好春”理解为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官场生活,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说这种失望的结局会与容若的内心相吻合。但谁又不盼望那种奢侈的生活呢?这就在含混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即对上层生活的爱与不爱。
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渴望成功的人生。所以对财富、名利的追求和喜爱是合理的,不去追求,不去喜爱才显得不合理。所以单单从常人的角度是无法解开这一死结的,但设身处地从纳兰性德的角度来看则是可解的。因为纳兰性德是一直处于财富和名利的深禁之中的,作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康熙皇帝的内侍,他早早的便接触到了常人或许努力一生都达不到的地位。但也因接触的太早所以早早的便看透并厌倦了这污浊的官场。他的出身注定了他无法摆脱这些枷锁,去与知己顾贞观等人游历天下美景,把酒言欢。就像那深禁中的管弦被层层院墙隔断,容若与朋友之间也有一层无形的壁垒。顾贞观等人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令容若羡慕不已,终其一生却都未能得到,仅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一句如果仅作为借女子之口表达伤春之感则泛泛无奇,但如是纳兰自表之语则立显不同。纳兰性德号为楞伽山人,纯粹朴实的田园生活才是他中意的,所以他对这深禁的奢靡毫不在意。他屡次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都是以失败作为结束,这就是为什么说诗中女子满怀希望却又不断失望的结局与容若的内心是如此的吻合。
深禁之中女子最好的年华要在这毫无希望的漫长等待中消耗殆尽,这样的苦痛岂是满园春色所能抚慰的。所以,无论是美景还是荣华这时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不可能是纳兰在为自己深深思念着的表妹在深宫中的生活而担忧,怕她的青春就像春光一样被人毫不留恋的挥霍掉,而是在怜惜自己,怜惜自己想要的简简单单的田园生活,终究不可实现,只能在梦中得到片刻的满足。
下阙中梨花将要凋谢,春光也临近完结。这是梨花第几次凋谢了?还要看着它凋谢多少次才是尽头。这简单的意象里隐喻着纳兰对周而复始的官场生活和生命无情流逝的太息。盖着华美的绣被却还寒冷,夜夜皆如此。这冷弥漫在身体,渗透到心头。“寂寞锁朱门,梦承恩”,表达出深禁中女子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即使再热切的期盼,皇恩还是不会让自己承受,只能在梦中索取。这也隐喻着容若在现实中的孤寂,身边没有知心朋友,只有将自己的心扉锁起来。然后在梦中让自己承蒙皇恩,梦见皇帝能够放任自己离去,使自己脱离这污浊的官场,与朋友结伴同行,享受自己盼望已久的生活。
这首词充满了纳兰对深禁中女子的怜惜,因此不能全盘否定前人对这首词做出的理解。但仅仅将这首词看做是相思之言,未免有些局限。纳兰性德也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官场的黑暗倾轧却使他对拘束的仕途更加厌倦,同时对闲适生活的渴望则愈加高涨。但命运却使他只能耽滞于官场,所以他的一生都处在内心归隐的理想与仕途高位的现实夹缝中。情感上的经历,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处。细读之下,就能发现这首词的相思背后是纳兰对自身命运的叹息。纳兰性德一生所奢求的只是平凡的生活与美好的爱情,而两种愿望却终身也未能得到满足,即使得到了也如他的生命般短暂,只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崔安琪.千古伤心人——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5).
[2]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较.饮水词笺较[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