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驱动的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实证研究
2019-07-15余敏
余 敏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一、理论综述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政策着力点,但至今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和内涵无法完全统一。美国经济学家Ernst指出产业升级的定义比较复杂,涉及广泛的创新活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升级会呈现不同特点[1]。Porter认为产业升级是当资本和技术要素相对于劳动力和其它要素禀赋更加丰富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的过程[2]。Gereffi通过对服装行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指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者是经济体转向更具有盈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能力过程[3]。Poon认为产业升级是制造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成功转型向生产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换过程[4]。
我国学者主要从制造业升级转型方式来研究。汤新杰等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转型和升级两个部分,其中转型是指依靠技术更新、装备升级等方式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物资利用率,而制造业升级是指产业价值链两端延伸扩大化[5]。周民良提出全面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必须依靠创新驱动[6]。张银银等提出选择适合的创新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品及业务,集聚创新要素是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7]。孙泗泉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目前正遭遇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挑战和国内劳动力要素优势逐渐丧失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创新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8]。余大杭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科技创新对福建省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明显[9]。阳立高等认为推进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而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关键在于产业内部人力资本的积累[10]。
二、福建制造业发展现状
依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福建工业总产值基本占省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制造业占工业生产总值的90%左右。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体,已经是福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造业分为30个大类行业,按照江静等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类标准[11],上述30个行业可以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指通过劳动力要素的密集投入来获得产业增加值的相关行业,如纺织业。我国拥有世界近21%的人口,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自改革开放后出口总量飞速增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制造业产业规模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
自2005年以来,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自2005年的2291.26亿元上涨到2016年的10 644.79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制造业对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则由2005年的87.91%提升到2016年的92.85%,有力支撑了福建工业规模化发展。就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结构来看,自2005年以来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一半以上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5.48%上升到2016年的59.67%。进入2000年后,福建省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连续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出现下滑趋势,随着资源的日益匮乏、环境保护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技术密集型增加值贡献率从2005年的14.83%提高到2016年的23.29%。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于对土地等资源要素消耗少,对传统工业配套要求低,效益高、贡献大等优点,已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很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纷纷倒闭,带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福建省人民政府在2011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福建省深入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着力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2010—2011年推进落实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在利好政策下最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是,2010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中有26.88%来自技术密集型,比2009年提高了近两倍。2015年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明确提到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政策指引下的未来10年必然带来福建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
制造业产出的增长可以用制造业增加值来表示,这种增长的实现是通过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率提高带来的。根据福建2017年统计年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 644.79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92.85%,约为 9883.33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近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56%。就增长机制来看,福建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600.1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454.57亿元,年均增长率24.1%。而福建省制造业劳动力自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下降,近5年累计减少约51.65万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必然会导致人工成本上升,固定资产过度投入带来产能过剩,从创新中找效益,从技术中发展产业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人均0.88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26.15万元,说明制造业职工创造财富的效率自2005年起以年均10%的速度提升。从科研投入和人才方面看,大中型工业科研投入是福建省科研的主力,投入金额自2005年的34.7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91.37亿元,年均增长率21.34%;福建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自2005年的4.6%上升到2016年的10.4%,远远高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说明福建省制造业具备制造业技术转型的实力,也处于必须转型升级的发展关键点。
(三)科研总投入有待提高
福建省科研投入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加,取得不菲的成果,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依然存在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偏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小等一系列问题。从福建省科研总投入强度来看,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自2005年的0.82%提高到2016年的1.59%,而2005年全国平均比重为1.32%,2016年全国平均比重为2.11%,福建省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从科研投入的项目来看,2016年福建省科研经费投入为454.29亿元,位居全国第九。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2.5:35,全国的比例为1:2:16。基础研究在研发活动中最为重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基础,一般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在15%以上。科研投入强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导致福建省科技总体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有待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仅一支独秀
2010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速度减速换挡、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常态,以制造业为主的福建省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主动适应新常态,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自2005年起高新技术产业对福建经济影响逐年递增,占福建地方GDP的比重从9.8%提高到2015年的15.2%。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 0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2005—2014年福建高新技术八大产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0%的仅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15年新材料制造业比例首次超过10%。引人注目的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则从2005—2014年的大幅上升后,2015年急速下跌至25.9%,这也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从改造性开始向创造性转变的标志。
三、基于要素驱动福建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研究福建省制造业产业升级驱动因素的计量模型中,参考人力、资本、技术和创新产业支持政策四种要素形式来分析。从数据的统一性和获得性方面考虑,本文选择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作为福建省工业产出值,其他变量解释见表1。所有变量选取1998—2016年相关数据,均来源于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1998—2017)。同时为了降低回归方程的异方差,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均对数化,利用EVIEWS 6.0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OLS)方程回归分析。
表1 变量及变量说明
(一)建立模型
根据选定的变量,建立模型如下lnNt=α+β1lnKt+β2lnLt+β3lnTt+β4Zt+εt。
(1)
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2。
方程回归。从表2可知,除虚拟变量外,四个变量都具有二阶单整的特征,说明二阶差分后单个变量数据是平稳的。运用OLS方法对(1)式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lnNt=5.27+0.94 lnKt-0.28 lnLt+0.89 lnTt-0.26Zt,
t(1.83) (5.05)(-0.88)(2.92)(-3.37)
P(0.08)(0.00)(0.39)(0.01)(0.00)
(2)
回归过程中发现劳动力变量lnLt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检验P值为0.39,说明该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没有相关性。剔除该变量,对方程进行第二次回归,为
lnNt=5.08+0.89 lnKt+0.9 lnTt-0.23Zt,
t(1.78) (5.02)(2.97)(-3.30)
P(0.09) (0.00)(0.01)(0.00)
(3)
第二次回归后,所有解释变量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P值小于5%),说明(3)式中所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式(3)中R2接近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达到99%以上的拟合性。F值为820.25,比(2)式的F值有所提高,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相关作用非常显著。在DW检验中,(3)式的DW值为1.72,在5%的临界点下,k=3,n=19,查DW表,得d1=0.97,du=1.68。因为du=1.68<1.72<2,说明回归方程(3)不存在自相关,通过以上检验说明方程(3)的回归总体是成功的。
协整检验。方程(3)中被解释变量和两个解释变量单整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进行二阶差分后变平稳。协整检验是对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稳定性的检验,本次回归进行协整检验非常必要。本文采用EG两步法(Engle-Granger)进行协整检验。利用方程(3)的回归残差进行白噪音检验,判断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结果检验T值为-5.266,P值为0.00,方程(3)的回归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本次回归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二)回归分析
Lt没有通过回归检验,说明高素质劳动力没有对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造成直接影响。福建高素质人才比例虽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却远低于广东、江苏、浙江。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是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低素质劳动力优势面临着巨大的可替代性,对产业的升级转型、产业的创造性贡献小。当今世界,教育水平已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福建省制造业要转型升级,要发展智能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人才危机不可忽视。
Kt前的符号为正,表明资本存量每上涨1%,福建省工业规模增加0.89%。从历年经济学家论证可知,资本要素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而突出。资本存量和资本积累速度是影响制造业规模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
Tt前的符号为正,表明科研占GDP比重每提高1%,福建省工业规模会增加0.9%,也是最大因素值的变量,说明科研成为目前福建省工业规模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福建省科研投入处于全国中低水平,在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力要素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背景下,加强科研投入,加快创新力量,才是増强制造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石。但是科研投入不仅需要依靠资金投入、人才孵化、技术转化等,技术软实力和硬实力更要同步跟进。
Zt前的符号为负,说明福建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自2012年起对福建省工业规模发展起到直接影响,但是这个作用从模型上体现是负面的,政策影响每增加1%,反而会带来福建省工业规模化发展减少0.23%。福建省自2012年开始主推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经过五年的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旧一枝独秀,政策的落地及导向性需进一步商榷。
四、基于创新驱动的福建制造业转型发展对策
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削弱的影响下开始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互联网+制造业融合的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新一代技术成为全国制造业推行的转型升级方向。福建省必须立足本省的制造业基础,找准发展发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深化要素改革,推进长期中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省的制造业面临问题不少,如科研投入过低、高素质人才影响弱、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成规模等,最为关键的依旧是高素质人才问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支撑。
福建省应从两方面推进长期中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要提高福建省的教育投入,助推教育改革。提升本科教育高端技术人才培养,重视职业教育的制造业技术、技工人才培养,不同层级学校设置和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应与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业布局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和维护的制度保障。如增加安家费、子女入学及住房保障;提高学术活动资助;提供厂房、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入驻;对重大项目进行专项经费配套、专利支持以及各项科研成果激励措施,积极营造吸引、用好、留住中高端制造业人才的环境。
(二)增加要素配置质量,提升制造业技术和制度创新
政府层面可以从提高福建省制造业的创新实力入手,在制造业发展规划中设计相应的配套措施,提高科研投入比例,科研投入倾向智能制造和科技制造。加大对基础与科学研究的鼓励和激励措施,规范管理和引导传统制造业,通过产业间融合如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帮助其进行技术和制造能力的转型升级,减少甚至杜绝低素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复建设。
从行政层面尽快完善智能制造和高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保障,推动企业创新创造热情。在政策上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支持研发设计和信息技术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民营投资机构多方面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制,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增加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扩大科学研究队伍及科研成果转化质量。构建覆盖大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全省科技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
(三)加快要素流动速度,促进资本驱动制造业升级
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单个产业的研发、孵化和成熟,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配合。反过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企业会有更多的利润提升空间。由于政策管理、金融市场限制以及产业特性,制造业的改革资金大部分是政府投入,民间资本很少,导致资本流动速度缓慢。福建省作为一个民营资金雄厚的大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制造业创新创造是今后发展的可取政策。
通过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制度,深化资本市场建设,提高资金流通速度,促进资本驱动制造业升级。提供民间资本进入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改制改革的路径和保障渠道,提高制造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筹资规模及企业股权改制的效率,为民营资本的入驻提供机会。引导社会资金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投资,从资金上支持重大科研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落地。对提升科研成果全省覆盖和推广给予税收优惠与政策扶持,实现资金与改革的相辅相成,促进资本驱动制造业升级。
五、结语
福建省制造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不能忽视。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新一代制造业技术正在全国迅速发展,福建制造业要在制造业新常态下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需充分利用人才、资本和技术的相关优势与作用,优化制造业要素结构,为顺利实现要素驱动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