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日思想白六重意涵
2019-07-14赵玥潘乾
赵玥 潘乾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生态关怀融入治国理政全过程,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丰富的意涵,含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生态战略观、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生态动力观、生态与文明共兴的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本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觀、全球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共建观,真正实现了“顺天时、因地宜、和其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治理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6.031
中图分类号:X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9) 06-0146-04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乎人类文明的兴衰。新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日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中国及世界人民谋求生态福祉。习近平生态世界观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战略高度、经济角度、文明向度、人民旨归、规范力度、治理广度等方面提供了建设思路,系统全面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一、生态战略观: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生态战略指向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中心,十一届六中仝会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式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向大自然仝面开战”“人定胜天”等思想成为经济建设的遵循,各级政府将GDP作为工作的核心乃至唯一指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总量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中国式奇迹”,与此同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雾霾频发、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需要明确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要给人民“金山银山”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更要给人民“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环境,“绿水青山”作为不可逆的资源就是“金山银山”,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利用“绿水青山”推动“金山银山”的发展,用“金山银山”的物质资源对“绿水青山”形成有效的保护,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是需要生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生态思想的时代,习近平顺应时代召唤,提出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成为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线,以经济为支撑,政治为保障,文化为根基,社会为依托,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高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仟何时期都接近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也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要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举,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启了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动力观: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2]他在《资本论》中提出“自然生产力”的概念,“包括土壤的肥力、盛产丰富渔产的水域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3]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并不矛盾,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发展的动力。首先,自然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土地、空气、河流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人生存的过程就是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生活资料不管是何种物质形态都要还给自然。“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过程的、人的身体”。[4]其次,自然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自然条件是决定一个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劳动工具的创造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离不开自然馈赠原材料。在工业文明到来后,人类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简单化,片面认识人与自然两大系统的关系,认为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征服自然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方式。人类将自然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对立面,无视客观规律,对自然加以掠夺与破坏,触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天花板”,人类的生活环境严重恶化,面临雾霾频发、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生存问题。习近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根据马克思“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相关理论,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指出生产力不仅指社会生产力,还包括自然生产力,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同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5]引领人们走出思维误区,注重生态效益,保护自然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抛弃非环保的消费自然模式。习近平树立新的经济评价指标,提出要GDP的同时,也要绿色GDP,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哪怕GDP没有保持平稳上升甚至出现下滑趋势,但是只要绿色GDP上去了,我国的雾霾、大气污染环境问题有所改善,那也是值得表扬的。”[6]生态动力观从根源上摆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状态,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三、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文明的基础,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与中国都具备优渥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成为世界五大文明的发源地。其他文明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文明采取原始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乱砍滥伐,大规模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人民自以为可以用破坏生态的方式延续文明,拓展领地,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却埋下了毁灭自身文明的种子。“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仝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7]“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居民过度开发森林和土地,他们万万没想到由于人类活动最终导致文明的消亡”。[8]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到今天,并不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智者具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生态保护智慧。中国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人对自然形成完仝的依附关系,人类尊崇自然又畏惧自然,逐渐产生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朴素生态保护观念。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态保护思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儒家学派的核心主张是“仁爱”,仁爱万物,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尊敬爱戴。“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人的生存发展依赖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取物以顺时”,向自然进行索取时遵循同有规律,不违天时。道家也阐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观点,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当人类与自然产生“联系”时,就要遵循自然的“道”,不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佛家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类对自然进行践踏,就会引发生态危机,人类保护自然,就能收获天蓝水绿的美好生活环境。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理念,以史为鉴,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文明高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保护生态,尊重自然,切实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和谐境界,加快中华文明建设进程,推动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四、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过去提到民生问题,人们想到的是收入、社保、医疗等与物质生活水平相关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问题也从最初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发展为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8]习近平根据人民的新需求树立生态民生观,他指出:“人民群眾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9]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习近平主张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不仅是为满足现阶段人民的现实需求,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代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子孙后代应该享有的权利,我们需要牢同树立代际公平的意识,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祖宗有饭吃,子孙有路走,使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能生活在蓝天下,呼吸清新的空气,吃无污染的农产品,喝干净的水,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多年来,我国牺牲生态换取经济效益,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工厂将废弃用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影响居民饮水;一些地区天空长期被雾霾笼罩;掩埋化工制品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新时代条件下,人民获得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得到切实满足,社会才能和谐平稳发展。习近平明确治污与治国的内在一致性,指出:“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6]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生态建设为了人民,同时也是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完成生态治理这一新的执政考验,使人民共享“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成果,避免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五、文明法治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牢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顶层设计,对生态发展全局进行有效部署,系统规划生态发展方案,充分考量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疑难情况与问题,摒弃“打着生态旗号却仍然追求GDP指标”等阳奉阴违的做法,施加制度保障的硬性措施,从源头治理生态。习近平主张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他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9]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切实做到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有法可依。第十二屑仝国人大会常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生态规章制度也相继颁布,填补我国生态法律法规的空白。其次,有法必依。一切单位与个人都要在《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牢同树立生态法治观,承担《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生态保护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知法犯法,有法不依的现象要坚决札绝。再次,执法必严。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9]各级领导要加强执法力度,才能提升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让生态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对履职不到位的部门进行问责,建立终身追责制度。最后,违法必究。“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0]叫对于触及法律底线的企业要进行严肃处理,勒令整改,加大处罚力度,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习近平将法制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仝过程,使环境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大幅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开启了生态保护的新局面。
六、生态共建观:全球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
进入21世纪,资源能源枯竭、臭氧层的破坏、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繁衍,阻碍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生态问题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国际社会仍然存在不和谐之音,西方国家最先进入工业文明,“人为自然立法”的观念根深蒂同,只顾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无视生态支撑能力和环境容量阈值的有限性,表面上签署国际生态治理的各项协议,实则为维护自身利益,将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运往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美国树立生态环境壁垒,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无视曾经做出的减排承诺,退出《巴黎协定》,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生态问题不及时解决必然会演变为政治问题,现在,一些国家由于资源紧缺已经加入到对南北极新能源的掠夺中,长此以往,国家之间必然会因抢夺自然资源而爆发战争,人类又将陷入浩劫。習近平立足国际视野,将本国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相结合,主张仝人类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加强生态方面的国际沟通与合作,遵守国际环境公约,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唇齿相依、命运相连,一国生态破坏则世界生态环境都会出现问题,搞“例外主义”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在习近平的指引下,我国主动承担仝球生态建设的责仟与义务,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5P(以人为本people、尊重自然planet、经济繁荣prosperity、社会和谐peace、合作共赢partnership)愿景,同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2017年,我国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这表明,中国不仅要做仝球环境治理参与者、贡献者,更要成为重要领导的力量。面对荣誉,“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于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1]
七、结语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着人们树立生态自觉,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寻找平衡点,构建“双赢”模式,消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让绿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底色。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建生态文明,为仝人类构筑清洁美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T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 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