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19-07-14张菡
张菡
摘要:职业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我国传统教学体系并未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致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获得有效培养。PDCA循环是一项高效的管理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高校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使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基于这一认知,本文将首先对PDCA循环的使用流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构成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素。同时,将重点探究利用PDCA循环理论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PDCA循环;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6.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9) 06-0044-04
20 1 8年,我國高校应届毕业生已达到820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针对这一问题,多数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不高、有效性不足等问题。PDCA循环是国外先进企业常用的管理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职业能力教学,可使现存问题得到改进。
一、PDCA循环的常规流程
PDCA循环是美国专家休哈特博士创建的管理学理论。该理论将管理流程划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部分。将继续处理的作业纳入到新计划中,就形成了全新的管理循环。由此可见,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始终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各项作业会依据检查与处理结果,在不同的循环中流动。同时将PDCA循环标准视为管理目标,符合标准的作业将脱离PDCA循环。
一)标准
标准并不隶属PDCA循环的管理流程,但标准是使用PDCA循环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设计计划前,应首先确定标准。同时依据PDCA循环视角,标准并非由执行方制定,而是先于PDCA循环存在的具体要求。在信息技术革命后,由计算机操控的机械设备逐渐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各项配套环节需要依据此类生产设备的执行标准设定作业标准。例如,先进生产设备的核心部件采用英制计量单位,则配套作业也应采用英制计量单位。同时由核心设备与配套作业共同构建的生产体系,也会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将社会标准传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与社会体系相对接。生产体系中的标准,会对社会诸多层面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生产体系的常规标准将作为教材设计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占据生产体系上游环节的部门,拥有标准的制定权。而自然法则与伦理常识,则是其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计划
计划是PDCA循环的第一项流程,其主要职能是寻找与标准相对应的作业、目标及达成路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组织各项作业达成标准,可被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有鉴于此,在计划环节中首先要提取出与标准存在明显差异的作业项目,并将其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同时,计划工作也应分别探究,达成标准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综合评估,达成作业标准的可行路径将得以呈现。再有,计划负责人可依据预算决策最终路径,从而使管理资源得到集中。例如,在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可依据生产体系或企业的具体要求,寻找在校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目标将更加明确。之后,学校可依据现有教学资源,评估达成企业要求所需付出的具体成本并配以预算说明。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路径的选择依据将更为科学。在最终确定教学路径后,学校可依据预算配置各类教学资源。
(三)执行
执行环节是PDCA循环的第二项流程,其可被绌分为作业规划与落实。作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依据计划环节提供的预算,选择最为适合的作业执行路径。该项工作的关键内容,在于科学评估自身的生产效率以及现有预算。完成作业的基本逻辑,是将现有资源转化为新型服务(商品)。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效率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生产效率是生产工作的载体。作业决策就是建立在生产效率与预算资源基础上的路径选择。落实作业规划是执行环节的内核,在实践工作中应关注工作执行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执行者主动意愿的调动情况。执行环节需要落实计划环节提供的最佳路径,但在具体执行中常常会出现偏离标准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执行环节应将个人执行力与计划路径相对接,从而使执行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在遵循教材设计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
(四)检查
检查是PDCA循环的第三项流程。IBM前CEO郭士纳曾说过:“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这一认知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认同。在PDCA循环的检查环节,应重点关注三项内容。其一是检查工作的仝面性。借鉴郭士纳提出的经验,过于狭窄的检查范围,将使管理漏洞难以得到弥补。因此,检查工作应尽力提升检查项目的全面性。其二是检查工作的客观性。检查工作理应体现出各类作业的真实状况。但受到主观判断等因素的影响,检查工作的客观性往往难以得到保障。鉴于此,检查部门应由多人组成,并借助信息设备提升检查工作的制度刚性。
(五)处理
处理是PDCA循环的第四项流程。在这一环节中,管理部门应依据检测结果,对各项作业实施分类。其中符合标准的作业,应被视为达成工作目标,因此这部分作业项日应脱离PDCA循环,并计人标准范围。部分尚未完仝达标的作业项目,应得到重新评估,并针对其中问题设计小型PDCA循环,从而使该项作业最终达到管理标准。再有针对性地完成情况较差的作业项目,可交由原计划重新处理。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某项教学内容的检测可通过考试成绩做出评估。依据考试成绩,符合标准的学生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成绩不尽理想的学生则应针对短板开展深入学习。同时考试成绩过低的学生应围绕该项教学作业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综合分析,处理环节既是当前PDCA循环的结束,也是下一PDCA循环的开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类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免学生出现过度的情绪波动。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应依据企业与社会需求展开评估。综合分析,职业能力可被大体概括为文化基础、专业素养、社会合作、持续发展以及职业精神这四个部分。
(一)文化基础能力
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基础。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知识已经成为专业技能的主要载体。因此充足的知识存量,是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必要条件。例如,在财会岗位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财会技能,也需要依托日常的知识储备,阅读各类文件并撰写专业报表。鉴于此,大学生应在校园内积累充足的文化知识,从而使自身的文化底蕴得以夯实。但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却充斥着文化知识无用论。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无法为自身就业带来直接帮助,并逐渐疏远文化课学习。这样的认识显然偏离社会标准,学习时间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再有,部分学生将应对考试视为开展文化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受此影响,其知识结构将更加单一、文化知识的应用也将趋于僵化。
(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应用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内核。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在企业中各岗位员工的专业技能将得到重组,并共同构成生产机制,从而使生产要素转化为服务(商品)。鉴于此,专业技能是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切人点。例如,在机械加工领域内,学生的机械操作技能帮助其参与到设备生产的整体工作中。通过与市场对接,所生产的机械设备将转变为货币。学生可凭借生产活动中的贡献,获得对应的货币,并购买所需要的商品。由此可见,专业应用能力在大学生职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专业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应用能力无法得到磨练。例如,在部分院校的财会专业中,学生难以获得同类岗位的实习机会,其财会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受到影响。
(三)社会合作能力
社会合作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当代社会的分工体系愈发复杂,各劳动岗位已经被深度嵌入到生产体系中。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商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依赖个人力量难以独立完成产品生产。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成为了决定其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将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而合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将难以得到生产体系的帮助。例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早期的从业人员往往可依靠个人力量,研制出广受欢迎的应用软件或游戏。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成本也大幅提高,优秀人才需依靠大型企业才可获得技术突破。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创业潮迅速衰落,进入软件开发企业的学生可享受到更为稳定的收入。
(四)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延展。当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周期不断缩减,在部分前沿领域,每隔5~8年就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同时将重大技术创新应用到生产领域,将使岗位形态发生转变,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再次学习适应新环境、新技术。例如,在物流行业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遭到淘汰,从业人员需要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工作形态。由此可见,学生在高校内所掌握的知识,已无法应对仝职业周期的工作需要,因此学生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而开展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可被视力持续发展能力。但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学生的持续学习意愿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难点,通过PDCA循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国高校教师应依据职业能力分类,分别构建PDCA循环的应用模式。
(一)利用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文化基础能力
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基础。但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以致学习意愿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可依托PDCA循环,构建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确认文化基础能力的社会标准。例如,在财务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基础运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对比多家企业的现实需求,学校可依据需求上限设定文化基础能力的教学标准。
在计划环节,高校可依据现有教学规划,突出各专业岗位的文化知识需求。同样以财务会计岗位为例,学校应在本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阅读财务报告等专业性文章的练习。在执行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规划,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对应的练习材料,从而使教学计划得到稳步落实。在检查环节中,高校可制定出对应的考试内容。通过考试,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将得以展现。在处理环节,高校可依据整体考试成绩,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针对其中的问题,可利用PDCA循环进行处理。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校可依据处理原则,引导成绩达标的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而存在不足的学生应继续依托PDCA循环开展深入学习。
(二)透过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应用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内核。但我国部分高校仅将专业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应用能力无法得到磨练。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借助PDCA循环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高校首先要确认各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公允标准。相较于文化基础能力而言,专业应用能力的社会标准易于确定。在多数领域内,社会机构或教育部门都会为该行业设置职业认证标准。依据这一标准,PDCA循环的对应标准将更加明确。
在计划环节中,高校可参考职业认证标准以及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设定教学路径。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校园内难以为学生提供与实践工作接近的教学场景。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借鉴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引导学生定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将得到有效培养。在执行环节中,高校可设置专职管理教师。通过管理教师的工作,高校、企业与学生将建立起稳同的合作机制,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将得到提升。在檢查环节,高校应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到检测工作中,从而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体现。在最后的处理环节中,应用能力不强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期,进入企业开展长期学习。
(三)依托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社会合作能力
社会合作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但当前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得到加强,而合作意识将相对减弱。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借助PDCA循环,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首先,高校应确定社会合作能力的公允标准。总体而言,社会合作能力可分为三种程度。一是建立在劳资关系基础上的合作能力;二是建立在上下游分工体系下的合作能力;三是建立在奉献精神基础上的社会合作能力。参考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高校可将上下游分工体系下的合作能力作为PDCA循环的对应标准。
在计划环节中,高校可首先提炼出上下游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征,并依据这部分特征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例如,高校可通过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上下游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彳正,是利用统一标准,使各生产环节实现紧密配合。这一特彳正与拓展训练的主要诉求高度契合。因此通过拓展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将得到提升。
(四)通过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延展。但传统教学方式抹杀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自我发展意识也将逐渐弱化。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通过PDCA循环,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首先,高校应确定持续发展能力的对应標准。通常认为,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主动学习意愿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意愿是指学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能够主动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从而寻找到自我学习的关键点。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可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在计划环节中,教师可在分析持续发展能力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究本校学生的学习意愿与自学能力,从而寻找到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高校可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知识。课堂中教师可邀请学生对自学成果做出展示,并依据展示成果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借助PDCA循环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外在体现。但我国高校并未提供对应的教学规划。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借助PDCA循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确定职业精神标准的过程中,学校可将抗压力、职业道德、工作扩展意识以及法纪意识作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标准,并提供对应的教学规划。
在计划环节中,学校可邀请具备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向企业申请合作项目,并将该项目分解为若干作业单元,学生可主动承担这部分教学任务。在执行环节中,主管教师应作为落实计划的主体,对学生的工作提出严格要求。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感受到工作环境中的外部压力,其职业精神将得到加强。在检查环节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强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被视为检测达标。在处理环节中,教师应模拟企业提供的合作项目,为学生设定严格的教学计划。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学生,将进入新的PDCA循环。
四、结语
在应用PDCA循环的过程中,高校应首先确定对应标准,并结合自身优势设计教学计划。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严格落实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实施检查。在最后的处理环节中,高校教师可引导测试达标的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而检查结果不达标的学生应进入下一项PDCA循环。
[参考文献]
[1]郝珺.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 (12).
[2]余海涛.基于PDCA循环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型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04).
[3]王艳伟,李永能,刘鲁峰,等.基于PDCA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提升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03).
[4]李菁菁,陈娴,毛广玮.PDCA循环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项目申报书质量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03).
[5]董文敏.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