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范画运用的困惑与思考
2019-07-14魏红
魏红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全国各地的一线幼儿教师都在用新的幼教发展理念,去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指南》给教师们带来了专业方面的指导,但也出现了因部分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产生新的困惑。以幼儿园美术活动为例,《指南》中提道:“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里所说的范画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供幼儿观察、欣赏的画作,通常运用在导课环节;另一种则是教师现场示范画出的作品,通常运用在示范讲解的环节。由此,该教育建议让许多一线幼教工作者产生了以下疑问:美术教学中的范画环节需要舍弃吗?有教师的范画环节似乎不符合《指南》的精神要求,因为《指南》不提倡教师使用范画。但如果没有范画环节,美术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发展的目标?基于以上困惑以及一线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我将我的思考呈现如下。
一、正确理解《指南》中的教育建议
1.“不宜”不等于“完全不需要”
《指南》中有关美术活动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这种教育建议是遵循了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因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这里提出的“不宜”二字,是“不适宜”,并不是完全否定。但有的教师却片面曲解了词义,认为“不宜”就是“不需要”的意思,所以就出现了在美术教学中完全舍弃范画的运用。幼儿的学习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出示多种形式的范画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其专注地投入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指南》中提道:美术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完全舍弃范画,幼儿没有具体、形象的画面进行观察、欣赏,可能会影响到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发展水平。
2.“范画”不等于“被动的临摹”
《指南》中反对的是幼儿对范画的被动模仿,但并不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是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的自发性模仿,而非被动的临摹。自发性的模仿是幼儿感知、观察、再现审美对象的过程。即使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幼儿也会因为认知、感受和兴趣的不同,模仿出来的作品并不会一模一样。而被动的临摹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它从来不是唯一,更不是最佳的美术教学方法。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将“范画”当作是提供给幼儿进行“临摹”的工具,幼儿的美术语言不是被“临摹”出来的,而是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习得的。
二、范画提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范画环节的有无,应视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定
对于有的美术教学活动,如写生“大树”“蔬菜”“水果”等活动,教师可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的特征后进行绘画。如果活动中教师先呈现出自己的范画,反而会引发幼儿机械性的临摹,直接影响幼儿对实物的观察角度及感受美的能力,剥夺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像此类教学活动中,无范画教学更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想象力。而教学活动中范画的有无,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来决定,只有教师灵活运用范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曾经观摩过一节美术教学活动“森林里的动物”,至今记忆犹新。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启发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森林里的動物,幼儿纷纷回答有狮子、老虎、狐狸、大象等。接下来,教师没有出示任何范画进行示范,而是直接让孩子们根据脑海里对动物的印象来自主创作。教学活动结束了,很多幼儿都画不出刚才提到的动物,画出的多是以往自己画过的,在已有绘画经验基础上的一些动物,如兔子、章鱼、乌贼等。分析活动目标未达到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无法将脑海里立体的动物形象以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教师的范画,就可以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教师备课时,事先把森林里的各种动物的图片与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收集起来,在幼儿的创作环节中,把范画分组提供给幼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出喜欢的动物图片进行观察,教师加以引导: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这样幼儿在绘画过程遇到的困难就可以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范画环节的有无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而定。
2. 把握范画的弹性,让范画变得“不完美”
《指南》中强调:“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它的指导内涵是担心教师如果呈现了范画,并要求孩子按照范画来画,势必会让他们的作品成为教师作品的复制。如何更好利用教师的范画呢?这就需要教师将范画做到“适可而止”,使其变得“不完美”,从而给幼儿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
教师在示范美术作品步骤时,要抓住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巧妙地利用范画过程,让幼儿理解绘画过程中技能习得的要领。如幼儿在学习线描画过程中,如何让他们理解“疏密对比”这一抽象的美术概念时,教师利用了“为小鸟穿上漂亮的衣服”这一有趣的故事。在出示范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来分割小鸟的身体,随后小鸟的身体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当一个房间里住着的图形宝宝都有独立的空间,并且大家都是舒舒服服地排列着、不拥挤,这就叫“疏”(舒服),而另一间房间里住着许多密密麻麻、整齐的线条宝宝,就叫“密”。孩子们通过听故事、看教师的示范画——“两个房间”的疏密装饰,懂得并掌握了什么叫“疏密对比”这一线描画的技巧。然后,小鸟身上“剩下的房间”里的线描装饰,则留给了幼儿想象、创作的空间,教师引导幼儿画出和教师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疏密对比图案,并进行线条装饰,这就是“不完美”范画的提供策略,所以教师在呈现示范画环节时,要讲究“适可而止”。
3. 范画提供的时机,有效解决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每一节美术教学活动都会有重难点,如何让幼儿有效理解并掌握重难点,如果教师的范画利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手臂和手的想象画”活动中,教师示范把自己的手臂、手指摆在黑板上,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出“照相机”的形状,为手臂和小手“拍照”,随着幼儿喊出的“1、2、3、咔嚓”拍照,教师用笔沿着手臂、手指的边沿画出它们造型的轮廓,五个手指可以任意找朋友,例如大拇指、食指并在一起是一对好朋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在一起也是一对好朋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轮廓像什么,并满足幼儿的想象,示范在轮廓上添加动物的五官、脚爪、翅膀等,变出了各种可爱的动物。接着启发幼儿:“如果我们想要变出形态不同的小动物,要改变谁的方向呢?”“手臂、手指的摆放位置、方向可以怎么变呢?”教师的范画,让看似有难度的想象画教学活动变得简单、有趣,孩子们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担心因不会画而为难的情绪没有了,绘画的兴趣更浓了。
4. 范画的巧妙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充分启发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创作出各具想法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会进行巧妙的示范,最关键的还要会充分、准确的启发孩子,这样才能发展孩子的思维与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例如在绘画活动“奇妙的车”中,教师先示范画出了苹果车,然后引导幼儿把车子的不同零件进行替换,以变出各种造型的奇妙的车。这时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创作出有别于教师的香蕉车、胡萝卜车、火箭车、鳄鱼车等。又如在绘画“天天锻炼身体好”的主题绘画中,教师示范画出了跳绳的小朋友,引导幼儿观察跳绳时,小朋友手臂与腿部的关节变化,并让幼儿模仿动作,体验运动时身体各关节的变化,之后启发孩子画出不一样锻炼方式的人们。在绘画过程中教师惊喜地发现:有的幼儿画出了拍球、跑步的小朋友,有的幼儿画出了玩轮滑、踢足球的小朋友,还有的小朋友居然画出了跳广场舞的爷爷、奶奶们,并配上了录音机、音箱等热闹的场景。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的范画运用得巧妙——突出重点,并进行充分的启发,孩子的思维与想象自然会得以提高。
关于范画,一方面它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为美术创作提供支架;另一方面,如果运用不当,它又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就美术活动中教师对于范画的困惑,舍弃与保留不存在任何绝对性,而是要因课制宜、巧妙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备课时进行精心准备,呈现”不完美”的范画,让范画“适可而止”,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范画对幼儿进行充分的启发,让孩子们基于范画,生发出更多的想法与创意,最终让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