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研究
2019-07-14陈建春昆明广播电视大学
陈建春 昆明广播电视大学
事业单位的构其实与企业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企业。而企业为更好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同样事业单位为追求更好的发展也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制。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阶段围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进行评价和研究。
一、现有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种模式
(一)目标导向模式
目标导向模式指的对事业单位内部任务完成任务的进展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目标导向的本质是向目标看齐,而目标本身可分为多个阶段和步骤,也就出现了不同步骤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同方式。
通过这种目标导向的方式能够有效的综合事业单位内部任务的完成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因为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年度内的目标任务,外界看来更加清楚和直观,为监督工作进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样也就为多角度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可行性。
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如将目标作为导向必将导致整个单位内部向目标看齐,事业单位本身的公益性必将稍显不足,功利性抬头;此外目标导向还会导致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片面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二)要素导向模式
COSO报告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这种控制方在理论上必将增加评价机制的可行性,让内部控制更加合理和健康。辅助以监督的方式能够有效杜绝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其次这种评价方式因为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所得出的结果也能兼顾到各方的利益,也就增加了结论本身的信服力。
而此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结论得出的本身太过于依赖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评价过程会过于冗杂等等。
(三)整合观导向模式
整合观导向指的是综合上述两种导向方式的评价方式。这种导向模式本身并不是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内部控制的要素为载体,并通过建立目标的方式展开更加系统的评价。这话评价方式提升了评价本身的效率和效果,让评价本身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协调了内外评价的优劣势。
但任何评价方式都不是完美的,这种评价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小的弊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制定设计的指标,也就导致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无法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评价体系。
二、多种内部控制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一)目标导向模式
首先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方式的研究更加重视的是结果,换句话会将效益放在首位。这种导向方式倘若放在私营企业方面必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放在以公益性为目标的事业单位上可能有所不入。为此应出台相应政策来为目标导向模式进行保驾护航。
如首先可要求事业单位在触及到外部利益时要做到明示单位这样做的目的,如公示内部规划效益图和各部门的权力配置图等等;再有就是建立外部监督系统,将监督落实在权力行使的各个过程之中。
(二)要素导向模式
不论企业或是事业单位,都需要适当的方式来反应内部控制水平,从而为管理者们提供更多的素材来反应当下环境中运行状况。可以说是从治理与保健两个方面来更好的实现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关系和评判方式必须要明确,让评判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综合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分析,受到内部控制体制建设时间短和可借鉴部门较少的因素影响,要素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成为影响评价结果正确与否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容易在评价的过程中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等问题,很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单位内控规范》作为内部控制的总体规范,并没有明确表达评判方的依据,仅仅通过感觉和自我评价,必然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三)整合观导向模式
1.将分层作为整合观的出发点、结果为导向
整合观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的集合,兼具了两种导向观点的优劣。因为针对过程可通过使用要素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保障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把握到各个评价点的优劣;而结果作为导向能够让所有的人注意力带回到结果的层面上,最终做到提升整体的控制效果。
2.模式搭建
单位组织层级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组织层级内部控制主要反映了内部控制要素,从宏观角度提出要使内控合理运行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在目标层面上反映单位内控目标—工作组织、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关键岗位与人员设计等受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规范、权力限定较多、内部管理结构与责任落实有较强的约束性。
同时在对决策、风险评估情况与监督等指标的设计上又突出了内部控制目标中对防止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的要求,强调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从内控制衡监督与激励本质出发,发挥组织层级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有的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体制建设已经被逐渐拉上日程,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应积极寻找现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如何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