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艺术家
——草间弥生的“圆点”人生
2019-07-14李雅楠河南大学美术学院475000
李雅楠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475000)
草间弥生的一生波折起伏,传奇多变。她被称为前卫艺术的先锋,也有许多人称她为圆点女王、精神病艺术家、话题女王……这些标签不仅象征着她艺术之路的成就与影响,更彰显了大众对她的评价与喜爱。圆点元素贯穿了她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绘画、软雕塑1、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重复的圆点排列是她与世界连接的途径,也是她风格魅力的传达。草间弥生说过:“我一直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去表达人性之美、死之大义和生存的巨大希望”,正是她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
一、草间弥生的艺术历程
(一)日本记忆:真实与幻境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1929-)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一个富裕家庭,本应无忧无虑的她却因为父亲的浪荡和母亲近乎病态的压迫,导致了她充满磨难的童年时光。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猜忌中,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孤僻起来,并开始惧怕男女关系。在草间10岁左右,突然患上了试听性神经障碍,她的眼前总是出现大量的斑点,物体的四周充满光芒,甚至听见动植物在说话,常常游走于现实与幻境之间,在医生的建议下,绘画成为了她的最佳出口。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
草间不喜欢当时日本艺坛的保守与传统,无法满足的创作欲望致使她开始参加现代艺术团体活动,并暗自决定要在国际间崭露头角。1952年,在其家乡举办的两场展会上,草间得到了医学专家的欣赏和肯定,这样一个转折点,坚定了她坚持艺术的信心。1955年,草间弥生写信给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寻求绘画上的帮助,乔治亚的回信更加坚定了她前往美国的信念。
(二)东渡纽约:前卫艺术家
1957年,草间弥生只身前往西雅图,并在左依·杜桑画廊举办了个人展。展出后,草间决定移居纽约开启她新的征程。纽约的生活穷困潦倒,经常使她陷入经济危机,生活的压力再次给草间的精神带来了负担,在这样的环境下,绘画依然是她最大的救赎。20世纪60年代,草间弥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始出现软雕塑和装置作品,“镜屋装置”成为草间另一个象征性的符号。1966年,草间在未获邀请的情况下“闯入”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系列作品《自恋庭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的十年中,草间弥生不断拓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60年代,飞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同传统的价值取向之间充满矛盾,社会各阶层人士不断进行着改革运动,在这种背景下,草间弥生在1967年,纽约的圣派区克教堂,进行了一场名为“人体彩绘祭奠”的乍现2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赤裸身体,焚烧美国国旗和《圣经》,并互相亲吻和拥抱,尽管每次公开活动都受到了警察的强烈阻止,但是崇尚天性始终是当时复杂环境下的自我释放。1968年,草间弥生凭借短片《草间的自我消融》获得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奖、第二届马里兰电影节奖等多种奖项,重要的是,这部影片记录了她1967年所有的行为艺术表演。
(三)归乡之后:全球发声
1972年,草间弥生的恋人约瑟夫·科奈尔不幸离世,沉重的打击致使草间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她决定回到日本休养。从此她离开了媒体的视线,也极少外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草间在疗养院的附近安排了一间工作室,每天的生活便是这两点一线之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慢慢地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中。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受邀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场展览过后,她的人气持续攀升,成为世界各大艺术博览会和博物馆的“常客”。
回到日本的几十年中,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创作热情,对艺术的执念不曾改变,草间弥生的传奇人生从她的家乡长野最终落户在了东京新宿。
二、草间弥生艺术作品解读
(一)形式——圆点的重复排列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点在绘画中本身就是最简洁的形,点的重复成了强化内在声音的有力手段。”在草间的眼中,这些重复的圆点像是细胞和分子,是她无限生命力的基本元素。其作品《无限的网》中,没有视觉焦点,也没有传递出任何具象的信息,落寞和茫然是对这幅作品最初的印象,继而便会被某种氛围与暗示感染着,和这些圆点一起消融在画面中。艺术家唐纳·贾德曾评论道:“她是一位富有原创性的画家。在这次的作品展览当中,那五张雪白的巨幅绘画非常前卫,彻底展现了一个画家的意图,这是草间自己积累出来的味道。”此外,草间弥生一直都对南瓜情有独钟,创造出了许多有南瓜元素的艺术作品。在雕塑作品《南瓜》中,大小不同的黑色圆点有序的排列在南瓜的表面。黑色和黄色的鲜明对比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南瓜在草间弥生的生命里是安全感的象征,无论是南瓜的形状还是色彩都能带给她精神上的安宁,草间弥生自我意识的表达,通过点的无限增殖不断进行着。
(二)色彩——色相的强烈对比
色彩能够巧妙地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而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情感往往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草间的作品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具有强烈对比和高纯度的颜色,如绘画作品《花(D.S.P.S)》。这幅作品主要由四种颜色构成,明黄色的花瓶与黑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花瓶中的红色花朵与下方的红色衬布相呼应,网纹的形式和鲜艳的原色相互融合。在作品《自画像》中,醒目的黄色脸庞上布满了白色和红色的圆点,无论是具象的形状还是平静的表情,都能够折射出她创作时的心境。高纯度的色彩总是带给观者温暖的感受和浓浓的幸福感,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对美好的期许与追求,草间弥生用她绚烂夺目的色彩编织了一个奇幻世界。
(三)空间——环境的虚实相融
草间弥生的作品除了运用重复排列的圆点和高纯度的色彩之外,另一个标志就是运用镜面反射原理创作的装置作品。在这类作品中,草间善于利用发光的圆点和多角度的镜面反射去营造空间感与层次感。草间曾经说过:使用镜子来延展空间,是为了能够提供观者另一种观看方式。《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作品中,地上铺满了几千根用白色布面制作的男性生殖器,上面缀满了红色圆点,和四周的镜面交互呈现出无限延伸的景象,草间穿着红色连体衣与这些阳具融为一体。这样的创作源自于她童年精神上的创伤,因亲眼目睹过父亲的放荡行为,所以对男性充满着恐惧,她把这种恐惧融入到了这类作品中并不断放大延伸。1966年,草间弥生在卡斯帖兰尼画廊举办了名为《草间弥生的窥探秀》的个展(别名《永恒的爱》),这件作品同样是运用镜面反射的方式呈现。镶嵌在天花板上的彩色灯泡和镜子交相呼应,形成了迷幻的感官效果。观者不仅可以通过窥孔观看,还可以走进房间去感受。草间弥生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努力释放自己,战胜自己,用艺术创造了一个充满无尽假象的虚拟世界,使“消融”理念不断升华。
三、草间弥生的时尚跨界
草间弥生首开艺术家跨界时尚的先例,她曾在纽约开过服装店,也在欧洲多个城市推出过亲自设计的服装。20世纪90年代,她将自己代表性的符号与时尚相互融合,设计了一系列的原创产品,并受到了时尚界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06年,草间弥生与国际知名品牌路易威登合作,以“执着与连续性”为主题,利用圆点元素设计了香水、服装、眼镜、手表等多种产品。此后,草间弥生又与化妆品品牌兰蔻合作,以“爱的觉醒”为主题,设计了多款经典唇蜜和睫毛膏。她继续沿用圆点元素,结合绚烂的色彩、童真的线条和图案,把童趣与华丽结合起来,获得了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草间弥生曾与日本AU手机合作,还参与设计了汽车品牌奥迪的纪念版限量汽车。无穷无尽的执着在草间的身上延续,个性的艺术语言与时尚的融合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毫无疑问,草间弥生引领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四、结语
草间弥生在一生中几乎尝试了她能做到的所有艺术形式。她总是充满活力,用自己独特的符号去展示无限的可能性,她将难以克服的病症通过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感悟指引着我们走向她的精神世界,进入她奇幻的“圆点”人生。对于草间来说,艺术是她永恒的爱;对于世人来说,艺术是她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注释:
1.用“软”材料(如帆布、绳、乙烯基、胶乳等)制成的雕塑品,这些材料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形成各种形状。
2.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事件或活动的情境,涵盖了许多完全不同的表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