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贵州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2019-08-2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0055
苏 卉 党 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710055)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实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特征及传承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我国出台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2018-2022),提出一系列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并指出应遴选民族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民族传统村落,打造民族传统村落新典范,促进传统村落新活力。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体现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具有鲜活的民族精神。鉴于此,本文以多民族聚集区贵州省为例,通过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特征的研究,探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方式,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一、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困境
1.传统建筑传承面临破坏。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传统村落原有建筑形态遭遇工业化的巨大冲击,面临废弃、倒塌的危险。伴随长期受自然环境、历史等影响,部分村落出现老化,人们使用现代化材料代替传统木质结构,更多向新型城镇化看齐,抛弃风景优美的传统民居,搬至生活便利、交通发达的村镇,使得古建筑逐渐消逝。同时,由于当地村民需求观念的转变,文化传承意识淡薄,选择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修缮或重建现代化房屋,打破了传统村落整体建筑空间布局,丢弃了传统建筑适应当地气候等特点。
2.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层。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农耕文明下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各种文化要素进行对接传承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传承,也要加强非物质传承。目前。传统村落非遗技艺传承人大多是当地年龄较大的村民,在多元化社会背景冲击下,传统技艺传承已经无法满足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大多数传承人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贴补生活。另一方面,面对发达地区高工资诱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放弃传统手工艺传承,这样使得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3.传统村落内部传承面临空心化。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流动的不断加大,大部分传统村落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许多留守儿童交给老人照顾,造成文化传承内部空心化。但祖辈一方面要务工赚钱养家,同时又要照顾孩子们衣食起居,很少能顾及到小孩文化传承教育问题,所以很难从他们身上得到有效的文化传承,从而导致传统村落孩子缺乏对本村落文化认同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更愿意选择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而逐渐淡忘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风俗的存在,不得说这是传承内部教育的缺失,更是传承内部空心化的结果。
二、贵州传统村落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是传统村落精神内核的反映,因此文化传承离不开对传统村落文化特征的研究。根据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其中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均占本民族人口总数的90%以上,苗族、侗族人口占本民族人口总数的50%以上,选取占本民族比例相对较大排名前五的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根据文化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分类,主要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对贵州民族传统村落进行特征分析。(见表1)资料主要来源于《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书籍及已有文献资料。
表1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特征
宗教信仰特征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牛、龙等为图腾祭祀祖先与土地庙、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竹、龙、鱼等为图腾祭祀萨神、山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等;鱼、龙、蛇等为图腾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等、崇拜祖先;以竹为图腾崇奉霞神等多神、神灵崇拜、祖灵崇拜;以鱼为图腾制度特征“寨老”、侗款等“马头制”等 领主制、“议榔”等精神文化特征“理老”“寨老”“议榔”“神判”“宗族”“议榔”“寨老”等习俗特征“牯藏节”“过苗年”“吃新节”“铜鼓舞”等“大年节”“吃新节”、婚俗“背带亲”侗年、“活路节”“林王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以粑供祖、“敬雀节”“牛王节”、婚俗“男不亲迎”端节、额节、卯节、宇魉、苏宁喜节、饭稻羹鱼、以鱼祭祀等艺术特征苗族古歌;芦笙舞;刺绣、蜡染等铜鼓乐器;铜鼓舞;刺绣、雕刻、竹编等侗族大歌;“多耶”舞;刺绣、挑花、剪纸等“打闹歌”;“顶翁罗”;刺绣、染布等水族曲艺;斗角舞;雕刻、剪纸、刺绣等
三、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方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一系列乡村文化兴盛工程,目的激发传统村落潜在能量。而贵州作为拥有传统村落数量仅次于云南排名第二大省,被众所周知的古村落无非是“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归根结底取决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滞后。因此,根据贵州传统村落文化特征,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对建筑特征整体保育传承,以当地村民为辅对文物、制度、信仰特征进行原真性传承,提高传承主体意识,活态开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通过内容、形式、平台创新重塑文化传承,形成古村落传承链,更加有效、真实地进行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
(一)整体保育传承
整体保育传承是指对某种物质进行隔离,形成一种在不破坏物质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实行内部保护传承。而建筑特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物质,面对传统村落经济利益开发的诱惑,其传承通过对整体进行隔离保护,推进建筑文化有效传承。因此,贵州传统村落核心建筑应通过以下路径进行传承:首先,贵州省政府应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工作,制定相关传承保护政策,在各民族传统村落聚集区实施建筑文化隔离带,主要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采用新旧分离的发展方式,合理把握“三区”之间空间利用结构,将传统村落建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进行整体隔离保育,将控制区新建筑应符合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整体建筑基调。其次,加强当地村民文化传承意识,利用地方政府带头作用,定时定期对各民族区域进行宣传科普教育,增强传承主体意识,避免传承建筑基因的遗失。最后,根据苗族、侗族等传统村落建筑结构特点,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预防火灾、水灾方案,面对特殊事件的发生应采取紧急治理措施,保护建筑本体不受破坏。
(二)活态开发传承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则活态开发传承是利用相关载体平台,通过文化植入技术在原有文化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目的在于让传统村落文化得以重生和延续。然而图腾、民俗、艺术文化等大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一种“静态传承”,缺乏对其内涵进行开发,赋予其新的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传承刻不容缓。首先,文化企业及社会组织通过相关媒体平台对贵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进行宣传,提高当地古村落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并将其由传统自给自足生活状态向现代型、旅游型村落转变,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极大避免传承人因经济效益低而放弃该行业的行为。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诞生增加授传者人数,由从前当地年轻人向全国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传承爱好者拓展,增强了继承人基数。最后,利用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歌舞、戏曲、手工技艺等文化资源开发更多文创产品,如侗族大歌表演场面之壮观,使得更多人愿意亲自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愿意为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多出一份力。
(三)文化原真传承
原真性作为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的因素,根据《奈良真实性文件》说明在同一文化,甚至不同文化中判断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是文化遗产价值的关键。其中传统村落中实体文物、制度、信仰等在传承过程中,更多地是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价值进行真实有效的传播,确保文化传承的真实性。所以,面对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我们应该在古村落文物经过历史的摧残,出现各式各样缺陷的同时,要求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保持景观上一致,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文物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保持文化载体的历史可读性与历史真实性,做到修旧如旧。其次,制度文化与信仰文化自古以来都属于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民族应自觉遵守并传承文化的真实信息,避免因外来信息干扰而随意修改文化核心内容,因而各民族应建立古村落文化档案库,有效记载相关历史信息,保证制度文化与信仰文化信息的真实性,使得古村落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四、结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是振兴古村落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研究根据贵州传统村落当前文化传承困境,通过对其文化特征的识别,提出更真实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进一步为推进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