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2019-07-14刘唯书江南大学214122
刘唯书 (江南大学 21412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迅猛。80年代,开始了建设城市的热潮,城市高速发展其规模也在迅速扩张。随着商业开发的升温,历史街区附近不断涌入大体量的建筑,“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1”,不断破坏街区的结构、尺度、界面。近些年,各城市不断出现规划手法抄袭和趋同的现象,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2。追求尺度巨大的建筑物和建筑群,导致许多城市缺失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且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多都关注单体或是群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关注度低。因此,毗邻地带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场所营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历史街区毗邻地带概念界定
本文所关注的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不是指历史街区本体及内部,而是指历史街区与城市之间的一条空间概念的立体带,一个包含多种要素为一体的复杂整体。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可以通过物质空间要素来表达的城市内容,并最终能够通过物质空间环境,如:空间布局、街区、建筑物、构筑物、景观环境,尺度、体量等,来保护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表达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
三、理论研究现状
1.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相关研究
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相关专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中,主要是对国内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和保护的理论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的保护对策和保护方法。随着城市进一步的建设与发展,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对城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角度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从人文、社区营造、社会与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城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进行探讨研究。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相关实践研究中,这类研究均以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根据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相关保护与再利用的技术路线和途径3,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保护方法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对城市设计与历史街区纹脉保护相关的研究范围广泛,在概念理论体系、实践改造、保护对策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建立起全方位整体的保护体系。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中,还从人文、社区营造、社会学与心理学等方向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丰富了城市设计与纹脉保护的研究范围。但研究的对象多为历史文化名城或文化遗产,没有对历史街区毗邻地带专门化的城市设计专著研究。
相关期刊、文献的研究中,城市设计与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中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城市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方法进行研究,从地域文化、地域特征、城市生活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对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设计规划。研究则从文化、行为学、城市设计等角度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具多元性。在对城市文化复兴和历史街区这两者城市设计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其研究的角度和切入点多样,虽然研究的主体对象和范围与历史街区毗邻地带有所区别,但历史街区毗邻地带处于两者间的交界处,与两者存在较大的关联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研究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相关研究
随着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加,历史街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仍然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文章对其进行分析,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从建筑学、规划学、旅游管理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在运营管理等非物质层面和空间组织方式等物质层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度的研究梳理。为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街区相比较,有关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研究则寥寥可数,没有相关的专著,在现阶段对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相关的期刊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外部空间的研究、和外部空间建成后评价。对历史街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内部空间,在空间范围上有所突破。但是关注点更多的是站在历史街区的角度去适应城市空间环境和职能的需求,没有站在城市的角度考虑城市与历史街区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地带对历史街区整体环境的适应性处理。
四、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中,研究和实践范围主要是集中于历史街区的内部或是整个城市,而对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专门化研究寥寥,因此容易忽略城市与历史街区中这对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导致无法明确并解决矛盾。
在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中研究的深度不够,多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导致研究的结果多停留在设计的策略层面,提出控制性的要求为主,对有关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忽视对设计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需要提取总结城市与历史街区毗邻地带中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法和手段从而指导具体的实践设计。
我国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内部。有小部分研究针对历史街区的外部空间,但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局限。文章多侧重于研究历史街区自身的外围部分保护和开发,但历史街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带,可改动部分及其有限,难以适应城市的高速变化。今后的研究可试从城市角度考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延续,这不仅能拓宽历史街区传统的保护思路,同时还可增强历史街区活力。
五、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文化城市的建设关注度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街区在变化的城市和社会中得以固本。但因历史街区受到毗邻城市地带的发展和自身保护的双重影响,并且它的空间结构,社会面貌、景观环境等都与周边城市毗邻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其毗邻地带对历史街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缺少毗邻地带的合理的保护与过度,历史街区将被城市空间所孤立,无法纳入城市环境的整体中。因此,通过对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探究舒适、合理的毗邻地带城市空间建设,对打造文化城市,保护与延续城市传统风貌和肌理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理论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关于历史街区的研究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入和系统,有大量的著作、期刊、论文以历史街区为对象进行研究,从多种研究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历史街区进行研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多样的建议和结论。但研究的侧重点多在于历史街区的本体保护,缺少对其周边城市环境的关注研究。因此,对于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的研究,可以扩展历史街区的研究范围,增强其系统性。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及其毗邻地带方面的研究论述,多关注于城市设计指导下的观念和思想,而忽略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城市设计作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理论不联系实践导致其研究空洞,实践不联系理论则使设计盲目。因此,研究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梳理研究,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
六、结论
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加速创造了全所未有的物质文化,但也导致了城市历史街区毗邻地带进行了大量高密度的开发,异质化严重。城市景观被肢解成碎片,城市外部空间处于无序的混沌状态4。而城市历史街区和城市的现代空间应需要相互协调联系的良性发展,现阶段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历史街区的本体的开发保护研究,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使历史文化遗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固本,但如果缺乏对周边毗邻地带的整体氛围的保护,历史街区则是孤立的。只有将城市历史街区与其相关联的毗邻地带纳入到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使历史街区及其历史文化长久的保存和健康的发展,并继而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及特色城市的发展。
注释:
1.吴良镛.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68-169.
2.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8-29.
3.罗晶.中国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研究评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6):25-29.
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