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构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9-07-14

运动 2019年6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体质

郭 翀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中的规定:因病或残疾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于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审核后,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 。而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017年教育部等7个部门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10)》提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进入校园。但在现行《标准》下,残疾学生依然无法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那么,残疾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难在哪里?该如何有效解决?本文将做一些探讨。

1 残疾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的价值辨析

1.1 维护残疾学生体育权利

残疾学生的体育权利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残疾学生在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享有的获益、资格、自由和权能。在国际法律法规上,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从事体育运动是基本人权,每个人都应有依据个人需要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 。”2006年《残疾人权利公约》第30条第5款指出,残疾人在参加各级主流体育活动,应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权 。我国也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为残疾学生体育权利提供保障。《体育法》规定,全社会应支持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学校应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应对学生、残疾人实行优惠。2008年《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应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体育、文娱活动,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公共活动场所应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有计划地修建残疾人活动场所。体质健康测试作为一项体育测试活动理应平等无区别的面向所有同学,残疾学生不用参加体健康测试,看上去是对残疾学生的一种“照顾”,但实质是对残疾学生体育权利的忽视。其次,残疾学生入学就读理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体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将残疾学生排除在外,难以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

1.2 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的残疾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 。残疾学生因为身体缺陷,容易产生自卑、羞耻等不良心理,让他们在心理上躲避社会,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残疾学生的健康,还能有效缓解这种不良心理。因此,学校更应该鼓励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制定适宜的体育促进计划。而在现实之中,我国残疾学生当下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呢?总体是上升还是下降趋势?我们无从得知,更没有办法进行针对性干预。国家体质测试工作把残疾学生排除在体质健康测试之外,无疑会限制残疾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他们体育参与的念头,形成残疾学生不用参与体育运动的认识,关闭了残疾学生一扇健康之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一种学校体育制度,通过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体质水平,但由于没有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残疾学生也就无法享受到这种资源,这种体育资源上的不平等不仅影响残疾学生个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校园和谐体育的发展。

2 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构建的困境

2.1 受传统观念影响,忽视残疾学生体测问题

传统观念是指依据以往的经验或知识而形成的一种观念。首先在社会层面的“供应”上,人们常常把“残”与“废”联系起来,将残疾人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认为残疾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对残疾学生的价值,残疾人往往因身体不方便而被认为不宜锻炼,所以没必要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其次,就残疾群体而言,第一,在心理上,由于某种“假想对象”的存在,认为会被歧视,他们不愿过多的参与运动展示自己。第二,生理上的某种缺陷给他们参与体育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第三,由于对体育健身康复的作用认识不足与缺乏科学的指导。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残疾学生更倾向于对体育运动“避而远之”,这就造成了残疾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需求”不强。一言以蔽之,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供应不足”,一方面“需求不强”,反映在体质健康测试上就是给予残疾学生一定的“照顾”,久而久之,残疾学生不用测试也就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2 残疾的分类分层较多,且残疾人分布不集中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首先,残疾在分类上包括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次,在每个类别上根据伤残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多个等级,比如视力残疾可分为盲和低视力,而盲又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低视力分为一级低视力和二级低视力。不同的残疾类型、层次对体育健康测试的项目选择,评价标准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给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而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更多的残疾学生会选择在就近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使得各类各层的残疾人分布不均,使得残疾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指标初始数据采集困难,影响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的建立。

2.3 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缓慢,缺乏专业人才

适应体育是指运用跨学科理论和实践,个性化评估和解决人终身心理动作问题,并发展合作性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服务衔接和“赋权增能”体系的一门体育学科 。适应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残疾学生体质测试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适应体育起步晚,目前全国开设了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专业课程的高校只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12所。而且部分院校的学科定位的不清晰,在开设适应体育领域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宽泛,培养模式乏善可陈,交叉学科师资和实验员匹配不足,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专业投入不足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适应体育人才的培养,而缺乏专业的人才,相关研究也徘徊不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适应体育”等关键词,发现在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少,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构建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3 加快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构建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任何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新的残疾人观,新残疾人观是指以平等、尊重、全面、发展的观念看待残疾人,但由于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残疾人抱有歧视与偏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们急需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破除旧残疾人观的藩篱。一方面从“供应”上,加强媒体报刊的相关宣传报道,如残奥会等,让更多人了解到残疾人可以参与体育,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营造“社会关注,家庭支持,学校引导”的残疾人体育参与氛围。另一方面从“需求”上,消除残疾人自身参与体育的心理阴影,鼓励残疾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帮助残疾人树立“运动是良医”的观念,指导残疾学生如何参与锻炼。总之,只有从社会意识上引起大家对残疾学生体育的关注,才能加快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构建。

3.2 加大国内研究投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受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对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首先,我们应该增加研究投入,加快收集我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建立数据库,作为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依据。考虑到残疾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可以联合医学康复专家、心理学家多领域专家共同发力,从而研制涵盖体质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健康测试。其次,在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2014年第二版Brockport体质健康测试问世,标志着美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实施踏上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引进Brockport体质健康测试的构建理念,结合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构建适合我国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3.3 加强高校适应体育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高校学科建设关乎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我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迟迟没有构建,与我国适应体育研究人才的严重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满足新时期对适应体育人才的需求。首先,明确学科定位,学科定位是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问题,学科定位在学科建设中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其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体育在欧洲发展迅速,离不开《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我国政府也应尽早牵头有关部门专家制定我国人才培养标准。同时,丰富课程设置,不能仅限于体育类与康复类,应考虑到适应体育服务对象心理层面的特殊性,建议增加残疾人心理相关课程。最后,还可以引进国外专家学者,为我国适应体育学科的建设添砖加瓦,培养高质量的适应体育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骄傲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