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时代改革开放,统领体育强国建设

2019-07-14鲍明晓

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强国体育发展

鲍明晓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事业在一个完全开放和国际化的平台上,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极具代表性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中国绩效。

1 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

1978年,从“文革十年”动乱中走出来的中国体育,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1979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席位,开启了一个在全面开放、充分竞争的全球化格局下发展体育事业的新纪元。

4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中国健儿不仅在冬季和夏季奥运会上分别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在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击败美国,创造了金牌总数第一的佳绩。据不完全统计,1978-2018年,我国运动员共有超过2 000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共获得奥运会金牌 237枚,涌现了一批以袁伟民、许海峰、郎平、朱建华、邓亚萍、姚明、李娜、刘翔为代表的世界级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东方体育,2018)。同时,40年来,我国还先后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包括2届亚运会、1届夏季奥运会、1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以女足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为代表的多项世界单项顶级赛事,并获得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和 2022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权。经过 40年的持续奋斗和顽强拼搏,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40年来,在竞技体育引领发展之下,群众体育也呈现出快速跟进发展的良好走势。从民众运动参与的角度看,群众体育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位体育、职工文体活动转变为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社会文化活动,以健走、广场舞、马拉松、自行车骑行为代表的大众健身运动遍及大江南北。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1.3%(国家体育总局,2018),运动健身成为大众普遍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量扩质升。全民健身路径、大众健身站点、社区文体中心、区县和市级全民健身中心、郊野运动公园遍布城乡,各类运动场地数量大幅提升。1978年底,我国仅有体育场地21 675个,标准和品质普遍较低。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的体育场地超过 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66平方米,场地数量增长了 89.3倍。同时,还有多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建成了能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的标准和品质随之大幅提升。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快速成长。根据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统计公报》和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数据,体育社会组织由 2012年的2.3万个增至2017年底的4.8万个,增幅达到104%,高于同期全国社会组织平均增幅95个百分点。此外,群众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龙头、以每 5年由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为核心、其他多个专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群众体育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40年来,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大体育事业的新生部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体育部门多种经营,部门创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强调以体为主,狠抓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彩票发行,再到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产业,推动各类运动项目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06年我国开始对体育产业进行专项统计,当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 982.89亿元,体育产业占 GDP比值为 0.46%,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 2.2万亿元,增加值为7 811亿元,体育产业占GDP比值为1%。同时,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改善,200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中体育服务业占比只有 20%,而 2017年体育服务业占比达到 57%(国家统计局,2019)。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居民体育消费大幅上升,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大主体性工作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对外交往、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播、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和体育法治建设等配套保障领域的跟进发展,它们与三大主体性工作一起奠定了中国体育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现代化体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40年来,体育事业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同奋斗共成长,在精神滋养、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体认、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励等方面也发挥了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1979年陈肖霞首夺跳水世界冠军,1981年中国男排战胜韩国队,取得世界杯入场券,同年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以及之后传奇般地创造“五连冠”,不仅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让全社会共同呼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跳水队的长盛不衰,朱建华、刘翔打破美欧选手长期在田径优势项目上的垄断,郎平、姚明、李娜走出国门,在国际最高水平的职业体育舞台上赢得尊重,都给了国人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展示了愈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40年间,体育界以顽强拼搏书写的中华体育精神最具说服力地诠释了属于这一时代的改革开放精神,成了引领中华民族共同奋进的精神风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体育战线靠真抓实干、勇于拼搏的行业作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体育的面貌,开创了中国体育的新高度、新纪元。总结起来,除了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以及体育人求真务实的拼搏精神,全行业始终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的推进方略不动摇,高度重视战略研究,始终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坚持政府统筹、政府推进的主基调的同时,用“强政府”的力量撬动、激发和培育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来共同推动体育发展,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都是中国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2 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界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统总结40年来体育改革发展中的经验,目的也是指导新实践、开创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新目标。

放眼全球,体育强国是全球体育的标杆国家,它不仅表现为体育的基础实力雄厚和核心竞争力突出,而且也是一个能融入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样态,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强体与强国的内在统一为目标,追求体育的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全面发展、高质发展和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意味着中国体育将整体步入一个全面发展、高质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既要继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全面打造我国体育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从整体上解决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对接和协同发展。

面对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源不够、动力不足、机制不活、人才支撑不强、科技驱动乏力。资源不够,主要表现为体育依靠自身发展势能带入社会、市场和公民个人自主自愿投入体育的资源不够,政府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行政强制力仍然是体育发展的主要资源。动力不足,突出表现是为国争光依然是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经济助力、为社会赋能、为文化添彩、为国民增寿等其他动力源还没有内生触发,并汇聚成支撑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不活,主要显现为强政府的举国体制仍是体育发展的主导机制,而这种以行政强制力驱动的机制对体育发展中应有的市场参与机制、社会自愿机制存在遏制和对冲的效应,致使体育发展机制内在的弹性和韧性不够。人才支撑不强,核心表现是优秀后备人才长期持续短缺、缺乏吸引系统外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激励机制和引入渠道,同时系统内优秀人才老化、有效更新率不高、能支撑关键岗位的领军人物奇缺。科技驱动乏力,突出表现为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项新技术,尤其是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和VR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实现体育发展创新驱动、数字驱动的能力薄弱,靠经验、凭直觉、抱着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拒变守成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还十分普遍,致使体育发展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能力孱弱。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技术层面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之外,最根本、最重要的方略还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不动摇,重视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体育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加快体育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来聚资源、添动力、活机制、补短板和强弱项。

3 以改革开放统领体育强国建设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要求。近期,体育战线要打好卡塔尔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东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季奥运会三大战役;中期到 2035年,我们要基本建成体育强国的工作体系,补齐包括足球振兴、冰雪运动发展在内的主要短板,初步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长期到 205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强国,全面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未来 40年,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前所未有。过去我们靠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未来我们也只有依靠更大力度的改革、更加宽广的开放和更为全面持续的创新才能实现新跨越。

3.1 坚持改革开放引领,创新创造发展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宏大,任务艰巨,相应地,发展难度会更大,改革任务会更重,开放要求会更高,创新驱动会更迫切,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引领、创新创造发展之路。当前,无论是解决系统内已经存在的问题,还是面对再发展再跃升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都需要改革除弊、创新开路。改革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弊,要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纠偏。重点是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身组织和健身活动的可及性和到位率,关键是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破解、竞技体育高位再提升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的系统方略和行动计划的落地生根、体育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其他幸福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青少年体质长期下滑和足球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破解。开放要围绕聚资源、增活力、促协同、求共享来展开,既要在补短板、强弱项领域“促开”,也要在核心领域、优势领域“促放”。重点是要在青少年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推动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双向开放,切实解决长期以来体教融合貌合神离、有形无效的问题,创新构建体教融合的内生协同、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动员、组织和实施方面,推动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大开放、大协作,建立起各部门齐抓共管、多元共治、整合推进的新机制;在竞技体育发展领域,要推动纵横两个方向的开放,纵向上国家体育总局要勇于向有条件、有优势的部分省市分解竞技体育发展的国家任务,发挥大国优势,横向上要向有意愿、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开放竞技体育的举动权,发挥高校和企业在自主办项目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消费引领的市场导向,坚定不移的向包括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开放,打破一切思想观念障碍和政策技术壁垒。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不够、动力不足,唯有坚持开放、协作、共享才能汇集更多更优的资源,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创造才能打造新引擎、集聚新动能。这就是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创新发展不停步的基本理据。

3.2 强化战略研究,重视顶层设计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是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既涉及体育自身的逻辑演进和有序发展,又关乎体育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交互联动和协同聚力,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多个时点、多项任务、多维目标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战略研究,重视顶层设计,并通过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来获取战略定力,确保发展方向不跑偏、战略目标不偏移。当前,体育工作从面上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运动参与和消费升级意愿不断提升,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加凸显,群众体育基础不扎实、竞技体育核心实力不强、体育产业效益质量不高以及社会和市场参与体育发展的机制不畅、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体质持续下滑、城乡公共体育空间不足、群众身边体育场地奇缺、体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乏力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关键时点上看,近 3年,足球深化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男足要力争获得卡塔尔世界杯入场券,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要防范金牌和奖牌的高位滑坡,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要实现“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每一项任务都极其艰巨,都需要全力以赴。面对关键时点和基本面上的问题和任务交叉,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交织,只顾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更不行。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愈是面对复杂的局面、艰巨的任务,愈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重视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当然,重视战略研究也绝不是组织力量,研究出台一个一劳永逸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可以应付的,而是要持续深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国际体坛改革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组织构架、人才建设、物质基础、多元保障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稳步实施,不断提高体育发展的综合治理水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前进中坚定自信。

3.3 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

改革开放40年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上总结,就是我们根据中国国情和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在社会和市场还不具备承担体育发展责任和能力时,走出了一条政府直接统筹和推进体育发展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强政府”的举国体制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体育自身发展与体育促进发展的内在统一,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必须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对既有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作优化设计和更新改造。新时期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主要应从依托社会做大体育、依托市场做强体育、依托政府做稳体育、依托公民做实体育这 4个维度来对举国体制作内涵修补和外延拓展。

依托社会做大体育,就是要还原体育是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本来面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落实到体育发展的社会本位上来,切实将发展体育的责任由体育部门扩展到全社会,要以激励、赋能、履责为取向改革体育社团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网状组织构架,创建全社会协同联动、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的体育发展机制。

依托市场做强体育,就是要相信市场具有更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持续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体育发展中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策源地。从欧美体育强国的发展实践上看,当代体育发展中的创新做法、核心技术绝大部分都来自职业体育和围绕职业体育产业链的其他市场组织,将专项体能训练与现代康复技术用的最好的是欧美职业体育组织,用大数据监控训练、设计战术、调整球队人员配置做得最好也是欧美职业体育组织。同时,围绕职业体育产业链的其他市场机构也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AR、VR、可穿戴智能装备开发等方面不断为职业体育组织提供最新的智能化的技术应用。例如,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中的一些俱乐部正在整合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改变训练工作。内置在球员服装和足球中的传感器可上传球员的速度、运动量、出汗程度和关键信息,可上传足球的速度和运行方向,除了这些信息,传感器还能收集其他更多的信息。球队可以应用依据大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的解决方案,应用SAP HANA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每名球员赛场表现存在的差异性。球员踢球的动作、球在场上的位置、球的飞行方向、踢球的力量都是改变比赛结果的因素。SAP HANA以近乎实时的速度分析上述数据,负责训练工作的教练从中受益匪浅,可以制订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玛丽贝尔·洛佩兹,2016)。”对我们来说,新时代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尽快补上市场机制在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短板,相信市场具有更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体育运动,特别是职业体育和相关配套产业,培育和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体育企业,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取支撑发展的高技术、强人才,推动体育高质发展,创新发展。

依托政府做稳体育,就是要改变“强政府”的实现方式,把当前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财政支持直接办体育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未来主要依靠社会、市场和公民个人自主自愿办体育的新格局上来。政府的强,不再表现为直接办体育的能力,而是展现在运用多种政策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市场、公民举办和参与体育的能力,政府主要承担的是调控器、稳压源的作用,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弥补市场缺陷、协调和处置各类体育纠纷、保障公众合法体育权益。为此,必须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打造勤政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部门,为社会机构和市场组织自主创办体育释放空间,为全民生活化参与体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要全力促成体育发展的动力更新,切实将政府独轮驱动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公民个人四轮驱动,将政府的财政支持、社会的自愿服务、市场的产业投资、公民的体育消费 4股力量汇聚起来,实现体育发展的新旧能动转换,打造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鲍明晓,2018)。

依托公民做实体育,就是要强化公民参与体育的主体责任,要避免单纯讲公民参与体育的政府责任、社会责任,要更加强调公民参与体育的个体责任,强化并弘扬公民参与体育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新理念,从价值观、责任感去发掘深藏每个人内心的运动激情和持续参与力。同时,政府和社会要为公民做实体育创造物质条件、增设奖励机制、提供科学指导,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试行将公民年度运动健身消费支出纳个人所得税抵扣,允许企业将用于职工开展体育活动的支出税前列支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社会建设无缝衔接。依托全体公民把体育做实,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方略,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相比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多拿些金牌,让绝大多数公民都能持续参与运动,并能在运动中收获欢愉和健康,才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

3.4 修补体育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三个机制短板

组织化生存、社会化和产业化运作是现代体育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40年,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体育主要还是在体育部门内运行,体育整体的组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体育组织数量少、结构单一已经成为制约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突出障碍,不仅影响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阻碍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目的就是要推动体育实现全面发展、创新发展、高质发展,其中尽快修补体育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三个机制短板,建立一个更加高效顺畅的体育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体育组织化水平,1)要尽可能地扩大各类体育组织的数量,要根据体育社团是基于运动兴趣和自愿服务的互助组织的特性,大幅放宽体育社团的注册登记条件,鼓励公民自愿结社,大力发展基于兴趣爱好和自愿服务的各类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民自组织、自服务的新型体育组织网络体系;2)要优化各类体育组织结构,提高体育组织效能。要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体育部门落实国务院“放管服”要求的实施细则,切实将办体育的职能交给社会和市场,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成长提供空间。要在总结足球协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其他项目的单项运动协会改革,利用财政支持、政府购买、绩效评估、协会党建、纪检监察等多种手段,帮助改革协会尽快做实做强,提高各类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效能。

社会化和产业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两翼。没有社会化的体育是发育不健全的体育,没有产业化的体育是低能低效的体育。社会化的过程是体育从小众走向大众,不断融入国民健康生活的过程,也是不断发挥体育多元功能,促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产业化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在充分竞争中不断产生支撑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的过程,也是搭建体育事业与高质经济互联互通的桥梁,用市场化机制不断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过程。提高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就是要在大力发展各类体育组织的前提下,推动公益类体育社会组织走社会化道路和私益类组织走产业化道路,关键仍然是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要真正做到管办分离,只管不办,同时,还不能为体育系统内的组织和机构开小灶、留后门,切实为各类体育组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总之,没有体育组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体育强国建设就会基础不牢,没有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体育强国建设就会机制不活、运行不畅。只有全力拓展和深耕体育组织,并发力打通体育社会化和体育产业化这一“任督二脉”,体育强国建设才能生机勃发、行稳至远(鲍明晓,2018)。

3.5 推动体育领域的科技革命

当前,以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云计划、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材料、智慧制造、生命科学、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集聚裂变,其势能辐射各行各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体育是科技先导型的体育,没有科技引领的体育很难有核心竞争力。过去我们靠“三从一大”、顽强拼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今天若没有强有力的科技助力、科技支撑,我们就很难在世界体坛的前端矗立。推动体育领域的科技革命,1)要围绕运动实践推进体育创新体系建设。要紧扣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体育科研院所、体育高等院校、运动项目协会、职业俱乐部和其他相关体育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推动“产学研、训科医”深度融合,彻底解决运动实践与体育科研“两张皮”的顽疾;2)要围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在基因选材、大数据精准训练、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先进材料的研发和实战应用、可穿戴运动装备迭代研发、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生物识别和人体增强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等方面,形成支撑体育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3)要全面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要组织力量,定期对世界科技前沿动态进行专项分析,遴选出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和价值的研究方向作前瞻性部署,力争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为面向运动实践的应用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4)要改革体育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研成果创新质量和服务运动实践实际绩效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重科技服务、轻科技攻关的倾向,全面提升科技引领体育发展的能力。

3.6 大力实施“人才兴体”战略

“体以人兴,事以才治”。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归总的问题,是人才支撑和保障的问题。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体育强国建设的各项战略任务都将难以实施和落地。结合当前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兴体”战略重点要做好 4个方面的工作:1)要树立“大人才观”。要立足全局看人才,跳出体育抓人才,利用好体育天然的亲和力、感召力,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机制,吸引和汇聚天下英才共创伟业;2)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要根据党政人才、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体育自愿服务人才 4支队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好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党政人才重在“考德”、经济管理人才重在“考诚”、专业技术人才重在“考精”、体育自愿服务人才重在“考勤”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新机制;3)要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健全培养机制。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人才、核心人才要立足于自身培养,正如一支单纯靠外援的球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样。立足自身培养必须根据体育发展实际和各类人才的成材特点,坚持重点人才、紧缺人才优先培养,基础人才、年轻人才全面培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定期培养,同时要不断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全面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4)要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建立吸引外部人才的新机制。优秀的外部人才进不来,是当前困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用伟大事业激励、无忧待遇保障、进出相对自由的引才引智制度。要以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和深化足球改革为契机,打破常规,先行先试,创造性地拓展外部人才的引入渠道和引入方式。“人聚事兴,才至业成”,全面建设体育强国,“人才兴体”最为关键。

3.7 强化体育发展的人文使命

体者,以人为本,以育为要。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必须强化体育发展的人文使命,回归体育是依托身体进行教育的本原,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竞技教育在促进青少年人格成长和完善中的独特作用,把培养合格公民,营造积极进取、豁达友善的社会氛围,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体育发展的基础责任,落实到体育发展的各个环节。人文使命是现代体育的灵魂,更是体育生存发展的底线。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只有高扬人文发展的旗帜,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基石,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体育促进政治昌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多元功能和价值才能真正发挥。从根本上讲,只有体育发展真正实现了使命驱动,而非单纯的利益驱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才能生机勃发,行稳致远。

4 结语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40年体育战线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目标越来越高,体育发展必须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调整、发展方式的更新、新旧动能的转换。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仅是我们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更是我们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强国体育发展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秦晋争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