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以江苏师范大学师范生调查为例

2019-07-14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21116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21116)

今年国家对教师的重视程度极高,相应地加大对教师教育的关注力度,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教师在身份、思想以及行为上要具有一致认同。而作为未来教师职前状态的多数师范生,却在此显现出难以认同自我身份这一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师范生在校知识积累以及专业训练的专注度,而且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波及师范生择业就业问题。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了解我国教师的职业性质、现状、特点、社会地位及职业规范等,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形成对教师职业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职业认知。

一、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基本概念

师范生,顾名思义,是指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师职前的状态而接受系统性学习。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系统化的教师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从而获得某一具体专业从教资格。由此,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即师范生作为教师储备,在专业学习以及训练过程中,对自身身份的感知或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

自我身份认同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基础,先认同后就业;认识和了解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从教的必要准备,特别是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对于在校师范生而言,对教师这一身份的培养并不是一个专项和明确的学习内容,而是蕴含在学科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人文社科与现代科技知识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等各种学习内容的学习与领悟过程中,换言之,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主要是一种感性的、直觉式的个人自主体会的过程。

二、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现状及调查数据分析

基于增强研究成果可行性的要求,本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作为样本采集基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教师教育的现实,探析其发展及重要影响因素。样本选择上,为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在校师范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将江苏师范大学110名师范生作为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共发放110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100%,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问卷由基本情况、单选题、量分题(以3作为标准分)三部分组成,主要调查指标如下。

(一)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的现状

在对师范生问卷调查中,“我的职业规划是将来成为一名教师”(平均分:3.25)显示超过半数的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是将来成为一名教师,但师范生作为明确就业方向的专业,仍有近半数的师范生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成为一名教师。由此可见,在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之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并不是完全具有归属感,并没有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师范生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培育基地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生自身的影响最为重要。因此,影响因素从师范院校的培养、群体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师范学校的培养

师范学院在师范生身份认同与发展上承担着重要职责。相关课程设置、教育实践活动安排等都会对其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

“我觉得学校学习的课程对我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有重要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分:3.21),仍有近半师范生对目前院校培养的课程不太认同,而专业学习的课程设置,对师范生未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进一步调研中发现,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目标单一,且难以规范按照培养方案执行。其次,师范生培养课程与中学实际教学需要有一定差距。师范生学习的不少理论内容已经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师范生培养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练习。第三,师范生培养课程比例不合理。注重理论学习是绝多数师范专业的现状,教育见习以及教育实习均达不到教师教育培养的要求。在师范生本科阶段培养过程中,普遍是专业类理论课程比例偏高,其中重复性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安排相对较少,且时间较短。在现实教学中,较少的教育实践直接导致了师范生脱离了师范专业,难以真正认识教师这一职业。

师范生实际培养中,见习、实习等实践时间短、效果差,很难有及时的指导,流于表面。四年的师范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层面,忽视了专业教师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在教育实习前的基本功训练微乎其微,如板书等并没有进行专业训练,一系列问题都导致师范生并未受到专业教师训练,缺乏走向教师职业的资本。不能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师范生只是空有名,难以符合真正的标准。综上,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那么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较大的疑惑,不能及时解决,那师范生对师范专业的认知也必然会随之产生偏差。

2.群体影响

师范生的成长不仅依托于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还有自我内部转变以及群体影响。从进入师范专业,到毕业择业,四年的学习生涯,是对教师这一行业产生归属感,还是更加迷茫与动摇,在接受专业性培养后,自我如何认识与理解更为重要。

“您填报师范专业的主要依据”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师范专业,也许是“父母的意愿”“老师的指导”“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或是“随便填的”,但是仍然有35.45%的选择是“自己想当老师的理想”。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怀抱着成为教师的意愿进入师范专业。师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仅参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的还会听取老师的意见以及父母的建议。在进入师范专业后,周边师范生对自我身份的态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调研样本中,对所在师范生群体的认知基本状况显示,师范生在经过专业训练与学习后,对教师行业并没有更加认同。报考师范专业调查中,有35.45%的受调查者是“自己想成为教师的理想”,在四年的学习后,仅27.27%认为周边同学还是充满热情。由此可见,师范生在报考专业时,对师范专业还充满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团体或课程的影响,迷茫或是产生厌倦情绪,无法对自我身份产生归属感。必须重新构建师范生培养体系,强化师范生角色,培养师范生教师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类灵魂师。

三、师范生自我建构过程中身份认同的路径选择

在社会环境难以直接改变的现实情况下,加强师范生对自我身份认同建构,可以从师范院校和师范生自身两个层面进行探究。师范院校作为直接影响因素,其办学宗旨、配套设置等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时代培养新教师的需求,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化教学的飞跃。师范生作为建构主题,更需要不断自身学习,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有限的学习期间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认知。

(一)师范生课程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

“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普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虽然目前师范院校对师范专业的课程划分清晰,但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平衡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师范院校必需重新构建师范生课程体系,推动师范生课程合理化,让师范生在四年学习中,充分感受并全面了解教师职业,促进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实现。师范院校要进行积极的改革,推动教师教育现代化,紧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对师范生培养课程和培养方案积极革新,不仅调整文化科学知识所占比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递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更要注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展,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符合教育实际需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优秀的人类灵魂师。

(二)师范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师范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师范院校师范生双重的努力。明确教师职业发展的师范生,在学习期间,要坚定自我,完善教师职业信念。在教师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全面又深入的了解并不断充实自己。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需要在获得外部环境支持后,内部自我进行积极转变,认同教师这一职业,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