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色”还是“已”

2019-07-14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字音脐带本义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00)

最先让我把“色”与“已”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淮南内篇》说起,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淮南子•俶真训》原文均是: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蜗睆。高诱注《淮南子》:梣木,苦历。木名也,生于山,剥取其皮,以水浸之,正青,用洗眼,愈人目中肤翳。故曰色青翳,青色象也。而在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淮南内篇》中明确的认为:“此句内有脱文,盖谓梣木色青象目中青翳之色,故以同色者治之也。引之曰:色青翳當作已青翳。已与瘉相对为文,已亦瘉也。言梣木可以瘉青翳也,瘉今作愈。故此注云:用洗眼瘉人目中肤翳,故曰:已青翳也。今正文及注皆作色青翳者,涉注内青色而誤耳。”。“已亦瘉也”,这句话本人完全赞同,那“色青翳当作已青翳”这种说法合理吗,难道说仅仅是因为“涉注内青色而誤耳”?那究竟《淮南子•俶真训》的原文是“色”还是“已”呢?历时这么久远,原文已佚,再加上对于此处在其他文献上并没有什么过多的记载,要找到原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来考释王念孙认为“色青翳当作已青翳”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一、词义溯源

(一)“色”字词义溯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色,颜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属皆从色。所力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色,颜气也。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那么“色”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色”字习见于战国楚竹简,“卪”形多有省变,或加“頁”旁以显示颜面之义,《说文》“色”字古文“”就从这一形体讹变而来。色字最初形体从爪在卪左侧,战国楚简“色”字已有讹为从“刀”形者,但秦简中仍有从爪者,不过已在右上,失去会意意味。从秦简开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讹为从刀形,汉隶皆如此形体,为楷书所继承。“色”字形体虽然最早见于春秋金文,但《诗》常见,《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皆为西周时代文献,可见“色”字出现于西周时代。

那“色”字指的是什么呢?在《说文》中收录的“色”字小篆 字形上从躬身站立的人,下从跪人,会谦恭温顺的脸色。就如《说文》所说的那样:人之忧喜,皆著於颜,故谓色为颜气。颜的引申义有“脸面”,气为“气色”,指人面部的精神气和脸色。所以,“颜气”就是脸色。 由此可以看出“色”的本义是脸色,指脸上的颜色、气色。就像在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第一零三六页中就明确讲到:色在古代指“颜气”,指人面部的表情,色部的字艴、艵皆指面部表情。如:《诗•鲁颂•泮水》:“载色载笑。”《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到:“引伸之为凡有形可见之称。”所以,“色”也可以引申为看得见的色彩、颜色、姿色、美色、天色、景色。例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当然 “色”也有往神秘化、虚拟缥缈之类的含义上演变。如引申为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例如:《周礼•春官•占人》:“君占体,大夫占色。”也引申为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例如:陈子昂《感遇》:“空色皆寂灭。”还有就是经常出现的佛家语“色即是空”。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所以说,“色”字不管是脸色义,还是景色、征兆之类的意义,均是围绕着有形可见之颜气在引申、演变。

(二)“已”字词义溯源

在《说文》里本人并没有发现“已”字的记载,在《汉语大字典》释“巳”时,讲到“巳”同“已”。《释名•释天》:“巳,已也。”清徐鼐《读书杂释》卷十三:“今就班固《汉书》,许慎《说文》,及永康以前汉碑文攷之,猎可知巳午之巳,即终已之已……。汉、魏通儒皆以巳午之巳取终已为义。”

另外在《汉字字源》第二十四页中认为:“已”字是“乙”字的变体。其含义是从“乙”字中引申出来的,“乙”字是脐带的象形。既然看见脐带了,就说明孩子已经生出来了,由此产生已经的含义,引申表示后来。看见脐带了说明生孩子的过程结束了,由此产生停止的含义。孩子生出来后脐带就无关紧要了,由此产生而已的含义。生孩子是个痛苦的过程,由此产生过分的含义。本人觉得“乙”字是脐带的象形是说得过去的,毕竟在《尔雅•释鱼》中就说到:鱼肠谓之乙。如:《礼•内则》:“鱼去乙。”《注》:鱼餒必自肠始,形屈如乙字。既然能说是鱼肠,为什么就不能说是脐带呢?但是说“乙”的本义是脐带的这种说法就比较牵强了,难道“乙”的本义就不能是鱼肠吗?再试想本义为脐带的“乙”是怎么引申为天干序位第二位的。另一种说法是“已”与“子”同源,篆文写作,与胎儿的头部位置相反,表示出生了的胎儿,也就是说怀胎截止。本人比较赞同这一说法,而且在《玉篇》中为:止也,毕也,讫也;在《集韵》中为:卒事之辞。均有停止义。由此,可以认为“已”的本义为停止。例如:《诗•郑风•风雨》:“鸡鸣不已。”当然“已”也有治愈义。这里就和上文所说的“已亦瘉也”不谋而合了。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已大风、挛踠、瘘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色”与“已”两者在词义上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不管有形可见之颜气的“色”如何引申、演变均不会和有“治愈义”的“已”相似。从而在此本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难道是两者之间的音或形上的相似让王念孙有“色青翳当作已青翳”的校勘?

二、字音溯源

(一)“色”字音溯源

要查“色”字的读音,本人首先就想到查《广韵》。据《广韵》记载:色,顔色。所力切。十五。在《集韵》、《韵会》中记载为:杀测切,音嗇。而在《玉篇》中为:师力切。其实不管反切上字是“所”,还是“杀”和“师”,反切下字是“力”,还是“测”,它们所切的均是一个声母为生母,韵母、声调为曾摄中职韵的开口三等全清入声字。

(二)“已”字音溯源

“已”字字音在《广韵》中记载为:羊己切。又音似。校释音似,即止韵详里切“巳”字,二字形近常混,就如《颜捕•纸颉》中所记载一样:“古巳午之巳,亦读如已矣之已。”“已”不当“又音似”,即羊吏切,去志以,巳声之部。在《集韵》、《韵会》、《正韵》里记载为:養里切,音以。故而“已”字是一个声母为以母,韵母、声调为止摄中止韵的开口三等次浊上声字。

从字音方面也完全看不出两者的有何相似之处,那就只能试图从字形方面找找有无相似点了。

三、字形溯源

(一)“色”字形溯源

“色”字字形在上文分析其词义时基本上已经探讨,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之,或疑是之訛字。篆文作,从人、卩构形。人,表气色的主体;卩,是节字的初文,其形像符节相合一半之形,属象形。字经隶书,体变作、,颇失其形,楷书之形沿自隶书第二例以定体,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了。色由人、卪构形,又和人、卪没声音关系,所以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古文,萧道管解以“从頁、从彡,从疑省。疑则动色,饰也”。

(二)“已”字形溯源

在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第260页明确说到“已”字在《说文》中与“巳”字为同一字,即。故而本人专查“巳”的字形演变。甲骨文作,文从倒巳。金文作,承自甲骨文。篆文作,承自金文而變易,隸定作“㠯”。秦篆作,承自甲骨文,增益“人”旁,示生子之义,而分为左右二体,从人、㠯声。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楷书作“以”,承秦文而变。楷书另有形,承篆文而变。

故而本人赞同王念孙先生的结论“色青翳当作已青翳”,只有这样才能和后文“而蠃瘉蜗睆”相对为文。但是并不赞同其理由,即“涉注内青色而誤耳”。本人认为仅仅只是“色”字字形与“已”(即“巳”)字字形相似,即、,从而让后世的那些手抄本或者刻印本把二者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字音脐带本义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染毒的脐带
沈括识音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