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吉州窑黑釉瓷装饰艺术中禅意的诞生

2019-07-14湖北美术学院430205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木叶禅意桑叶

(湖北美术学院 430205)

肖 崴 (武汉科技大学 430081)

佛教禅宗思想虽已在各国广泛流传,尤其在中国魏晋六朝时期更是文人士大夫玄学清谈的主旋律,禅宗思想作为一种被广泛探讨的哲学思想,虽然是世界各国哲学大师不朽的话题,但禅意与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相联系进行讨论,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经笔者粗略调查,发现为数不多,且研究的深入程度远不及国内。而国内将禅意与陶瓷联系起来探讨时,大多是就其禅意的趣味而言,忽略了陶瓷艺术中禅意诞生的实质与精神升华,本文将就此略做探讨。

一、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兴于唐,而到了宋代则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在宋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倡导下,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于社会,并逐渐发展为“点茶”和“斗茶”两种十分具有民间特色、且亦为皇室和贵族共同喜好的饮茶方式,社会上与此同时也流传着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习俗。唐人喜饮煎茶,饮茶方式是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煎煮,崇尚茶色碧绿,因此极为推崇越窑的青瓷盏和邢窑的白瓷盏。晚唐、五代时期是吉州窑茶具的初创期,受到越窑和其他各地官窑和民窑器型与装饰艺术的影响,且由于其自身属于民窑、瓷器以服务和满足民间百姓的需要为主,因此其茶具造型质朴自然。入宋以后点茶法开始流行,制作过程为:把团饼茶碾碎,同时用茶瓶将水煮开。把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碗中,用茶瓶分次分量加水并搅拌茶末,使茶面泛起汤花,以茶面颜色鲜白均匀,盏边没有水痕为佳。此一时期的吉州窑茶盏釉色较深,多为黑釉或褐色釉,是为使点茶时方便观察茶面色泽和汤花,以及盏壁是否有水痕。斗茶是在“点茶法”基础上形成的茶事比赛,又称“茗战”。“斗茶先斗色,茶色贵白,色越白,品越高”。此时的茶盏釉色与前期基本无异,但茶盏口沿较广,盏身较重,因斗茶时壶嘴与茶盏距离较远,这种设计防止茶水洒出和茶盏因茶水的冲击而侧翻。可以说,宋代点茶与斗茶的饮茶习俗直接促使黑釉茶盏的器形设计、入窑烧制和装饰工艺等技术的改进,这不仅提高了茶盏的身价,更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专用品。

宋代风行于社会的茶艺“漏影春法”直接激发了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技艺的产生。漏影春法是先将剪纸贴在茶盏上,撒上茶末后,拿掉剪纸以茶末做花瓣,以瓜果为花蕊,供客人一饱眼福后用沸汤充点搅拌。此类方法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时之趣,但是一经点茶,茶盏内壁的图案就会随着茶水的注入而同时消失,为使图案永远留在瓷器上,窑工们仿照这种方法,将剪纸放在施了釉的盏壁上放入窑中一同烧制,做成的剪纸贴花盏,使人们可以一边饮茶,一边欣赏双龙、双凤等图案。

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吉州窑工匠不仅在茶文化盛行之时,积极顺应民众需求,改进制瓷与装饰工艺,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技法,而且在文人雅士崇尚玄学清谈、谈佛论道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吉州窑黑釉盏蕴含的精神内涵。下面将就此略做阐述。

二、禅宗思想的渗入

“宋代,士人阶层的形成促使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成为时代的代表,进而引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尚”。特别是宋代的江西,文学空前繁荣,文人名士辈出,几乎汇集了整整一代文学人才与成就。吉州窑的瓷器装饰深受文人意趣的影响。由于文人的参与,儒家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饮之中,茶文化从物质文化的实用性到精神层面的艺术性,制作考究的专门茶具应运而生。品瓷也成为文人新风尚,瓷被人格化,品瓷不只是对其造型和纹样的评判,更是对其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判断。为迎合这种需求,吉州窑的窑工们改进了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瓷的装饰工艺,讲究茶具色泽之美、造型之宜和使用之便的统一。

木叶贴花是吉州窑独创的瓷器装饰技法。据考证,吉州窑木叶盏上的木叶是桑叶,它的具体方法是把桑叶浸泡加工后,贴在施过黑釉的坯胎上,敷黄釉后经过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桑叶呈现金黄色,与盏身通体的黑色地釉形成鲜明对比,如此一来,桑叶的形状、茎脉在黑釉的陪衬下愈显清晰。南宋诗人陈与义有诗云:“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吉州窑盏主要用于饮茶,而禅宗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将“能通禅”的桑叶引入饮茶器具的设计中,很有可能是禅僧或参禅的士人所为。

吉州窑木叶黑釉盏盏面桑叶没有固定的图案设计样式,一般是一叶或二三叶相叠,也有半叶图案,总体上给人一种自由不拘的感觉。其中,单叶盏装饰的多为枯死、残破的桑叶。这种装饰于静穆漆黑釉面上的残叶,不仅装饰意境深富禅趣,而且与著名的禅宗公案——“体露金风”所蕴含的禅理也极其相合。

吉州窑碗盏、瓶、罐类器物上还流行一种漏花薝卜纹装饰,这和当地禅院以及名流士大夫浓厚的禅学风气有关。薝卜原产印度,相传释迦牟尼顿悟时,即在此树下。唐宋时期,禅僧释子与文人士大夫将栀子花比附为薝卜花,认为其能“扫除诸妄归真想”,是妙语禅趣的圣洁之花。由于其特殊的宗教寓意,栀子花在南北各地寺院中广为养植。两宋时期,不少寺院还建有“薝卜堂”、“薝卜轩”。

三、木叶黑釉盏禅意的诞生

宋代的吉州窑茶具的发展可谓是到达了巅峰,窑工们不仅将民间的传统文化与传承千年的习俗化作各式各样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装饰于各种茶盏,而且在文人士大夫的多方面影响下包容并举,诗、书、画等都在吉州窑瓷中有深刻反映,同时也提高了窑工自身与他们手中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吉州窑产品上的纹样不再是单纯的对生活的美好期翼与祝愿,在经历了前朝末期的动荡,处于内忧外患境地的宋人开始转向对宇宙人生乃至自我存在的内心思考,吉州窑的木叶黑釉盏就是最好的体现。

据《五灯会元》记载,有僧问云门禅师:“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曰:“体露金风”。此一则公案借“树凋叶落”暗喻妄念、烦恼已断的清纯心境,而“体露金风”,则比喻历经苦行的禅者,在脱却身心的一切烦恼妄想之后,进入真空无我的“身心脱落”的境界。

由此来说,吉州窑盏上看似残缺且摆放随意的叶子,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加工过的桑叶施釉后经过高温一次烧成后呈黄色,在盏内壁黑色地釉的衬托下,茎脉纹路清晰可见。没有过多的纹饰设计,也没有纷杂的色彩搭配和画面布局,给人单纯的静穆之感。木叶盏中的桑叶很少是完整的,大多是残缺不全,只剩茎脉。凝视着盏内壁桑叶细丝一样的茎脉,它们由主枝干到分支越来越细,分布也越来越纷繁复杂,看不出有什么排列规律,也不知是否有什么隐藏的奥秘,但目光一旦落在这里就引发人们不禁想象与思考。但它毕竟是不同的。不像欣赏壁画,情绪会随着画面的丰富内容变得或高昂或低落,也不像观看文人水墨画,思绪会跟随画作主人,进而到达另一种精神境界。吉州窑黑釉盏内壁残破的金黄桑叶,经过加工后叶肉脱落,只有茎脉清晰可见,就好比人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波折后细细回想思索,抛开一切尘世烦扰、功名利益与浮华虚荣,遵循着自我初衷潜心修行。但也不是绝对离尘绝世,禅宗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等到能真正的断掉一切现实生活中的妄念与烦扰,大概也就能进入到“真空无我”的境界,才能回到本源,也就是“体露金风”,在静穆的“思”中带你“拨开云雾见月明”。

四、结语

自新石器时代原始祖先创作第一件陶器开始,陶瓷就被看作是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的一项手工艺术,但随着手工技术的成熟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陶瓷的制作步入了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少的人会去关注一只小小的茶盏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吉州窑的木叶黑釉盏在宋代可谓是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生,《五灯会元》载:“树凋叶落时如何?体露金风。”以“树凋叶落”暗喻诸般妄念和尘世烦恼已断的清纯心境,“体露金风”比喻进入真空无我的“身心脱落”的境界。在宋代内忧外患的国情下,宋人难免不会产生各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疑问,而这种思考与疑问反映在宋代吉州窑瓷器上,不仅对于今天了解宋代人普遍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有所助益,更让笔者明白,现当下陶瓷的制作虽已步入了工业化进程,但陶瓷的发明与制作过程,就是我们明心见性之顿悟与修炼过程,也是获得天下大道的过程。

猜你喜欢

木叶禅意桑叶
爱吃桑叶的蚕宝宝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平天湖,禅意的水
梅大圣
盏中,木叶似小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禅意
桑叶,一般都像米做的粮食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