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废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2019-07-14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竹林少女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00)

废名,原名冯文炳,作为京派作家的成员之一,近年来愈发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除了他那别具一格的诗化小说以及其深受佛禅思想影响的写作理念,他的笔下亦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生长于广袤的农村土地上,长久地熏陶在自然风景与民俗乡情之中,因而具有着别样的生命力与人性美。通过对废名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他对于美的独特理解与追求,以及她们背后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

一、废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类

1.天真无邪的儿童

在废名小说的女性形象中,儿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塑造这些儿童形象时,废名并没有像鲁迅那般以犀利的笔触,通过刻画她们的悲惨命运,来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是在清新明丽的自然环境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冲淡其命运的悲剧色彩,并着重强调儿童那天真烂漫的特性,从而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乡间童年生活景象。

例如《浣衣母》中的驼背姑娘,父亲的早逝造成她亲情上的缺失,母亲李妈的时常斥责让她也只能感受到到不多的母爱,她的身体上亦有着先天的缺陷。但即便如此,她也依然保持着乐观活泼的天性,同所有的小女孩一样伶俐可爱,性格温和驯良,在没有父亲支撑家庭的日子里,同李妈相依为命。而对于驼背姑娘的死亡,文中只是用了很少的笔墨来描述,“驼背姑娘死了,一切事由王妈布置,李妈只是不断地号哭。李爷死,不能够记忆,以后是没有这样号哭过的了。”1寥寥数笔,便将失去至亲的痛楚交代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以让文章充满着忧伤的气息。而在《桃园》中,小女孩阿毛亦是生活在母亲早逝,父亲酗酒的单亲家庭中,在本该最为美好的年纪里,身患重疾,无法像其他孩子般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但她依然保持着善良淳朴,热爱生活的个性,不仅允许游人来采摘她家园子里的桃子,还为过往的女孩栽下牵牛花。在她那简单的世界里,一切应当和谐而美好,人与人之间不应有冲突,充满着乌托邦式的色彩。

在废名的小说中,死亡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既有着阳光美好的一面,却也总是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不论是见证他人的死亡,还是自身命运的终结,在他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下,却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意蕴。

2.聪慧灵动的少女

在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总是不吝笔墨地用诸多美丽的词汇来形容少女,而在废名的小说中,少女形象的塑造亦是作品的闪光点所在。如果说,废名笔下的女性儿童形象充满着纯真美好与死亡毁灭带来的对命运的无可奈何感,那么他笔下的少女则更多地表达出对于往昔时光的眷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她们的背后是作者对于“理想人性”的思考,在她们的身上,丝毫没有张爱玲、鲁迅笔下的女性人物那样充满着沉重的“世俗感”,而是具有着梦幻、活泼、单纯的特质。例如小说《柚子》中的柚子姑娘,虽然文中极少对女主人公进行正面的描述,但通过她那俏皮的语言以及少女所特有的娇羞神态的表现,便能够生动形象地将她那活泼美好的个性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而调皮,时而善解人意,并将她置于远离世俗的乡村生活环境背景下,从而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现代文明浸染,返璞归真的人性之美。废名将对人性的美好憧憬融入于少女形象的塑造中,凸显她们善良温柔,美好纯洁的特质,同时将古典美学杂糅其间。在爱情小说《桥》中,他对于对琴子外貌的描写“不着颜色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山色都凑在一起哩!”2便将少女的容颜与自然物象产生联想,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气息,宛如一幅清新明丽的古代仕女图,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废名在小说中则有意淡化男性人物的形象,仅将他们作为女性人物的衬托,通过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她们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原力之美,摆脱了现代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各种符号以及与复杂社会关系的牵连,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工业文明背景下,利用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展现出一种从远古社会沿留下的对女性生命创造原力的敬畏,极力赞扬这些纯真少女身上所具有的热烈鲜活的生命之美。

3.仁慈朴素的妇女

在废名早期的生活经历中,他的婶母以及祖母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她们同众多农村贫苦女性一样具有着吃苦耐劳,宽厚仁慈的特性,给予了童年时期的废名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因而在废名的小说中,妇女形象的塑造亦屡见不鲜。她们大多命运多舛,出身卑微,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依然顽强而坚韧,具有着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特质。例如《浣衣母》中的李妈,丈夫的离去,儿子的走失,女儿的去逝,让她在生活中备受打击,无依无靠,仅能靠替人洗衣勉强糊口,但她却有着一颗博爱的胸襟,成为大家的母亲。“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带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的款待李妈……”3她承担着“公共母亲”的职责,在并不宽裕的日子里,却极尽所能地为大家提供温暖与关爱,洋溢着一种无私而伟大的母性力量。

废名通过对这些平凡农村妇女形象的塑造,讴歌她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地上,亦有着千千万万个“李妈”的存在,她们虽然贫苦,亦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依然用自己的青春和无私的爱,哺育了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她们是具有着“母性”与“神性”的存在,是爱与美的象征。

二、废名小说女性形象的美学特征

1.清新的自然之美

在废名的小说中,总是随处可见对于恬淡静谧的自然风光的描绘,无论是《竹林的故事》中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还是《浣衣母》中那环村而过的小河与洁白细密的沙滩。废名在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时,总是注意将她们置于清新迷人的自然风光中进行描绘。这些女性形象并没有那些徜徉于灯红酒绿中的都市女郎那般的浓妆艳抹,而是具有一种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美感,仿佛就连仅有的眉间与唇上的一抹色彩都是来源于自然,她们是自然孕育出来的,是自然美的象征。

这些女性形象中,又以三姑娘最为典型,她在翠绿的竹林里长成,有“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不似都市里所推崇那般“以白为美”的病态,呈现出一种沐浴阳光后的健康肤色,她穿着竹布单衣,朴素无华,衣服的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废名对于人物外形的描写总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清新灵动的妙龄女子模样,配合优美宁静的乡村自然风光,毫无突兀之感。这些女性人物,是废名笔下的乡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她们赋予了这秀丽风景以灵魂与点睛之笔,令这幅乡土画卷瞬间变得生动而鲜活了起来。

2.纯真的人性之美

在废名的笔下,不论是天真的孩童,还是俏皮的少女,亦或是饱经风霜的妇人,在她们的身上,无不具有着纯真善良,质朴亲和的特质,闪耀着熠熠的人性光辉,她们是废名眼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一面塑造了“三姑娘”这一善解人意,恬淡纯美的少女形象,一面则着力刻画了清新秀丽的竹林自然风光,将人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以竹之品性凸显人之品性,生动而自然地将三姑娘那与世无争,淳朴又不失灵动的性格展现出来。文中描写三姑娘“非常地害羞而爱笑,一家人过着充满生机和欢愉的生活。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4通过极度简洁的语句,侧面凸显了三姑娘的活泼乐观以及她少年丧父的艰辛生活,以此来展现她那柔中带刚的坚强个性,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除了三姑娘,《桥》中的琴子和细竹也是具有着心灵与人性之美的代表,她们远离纷扰的世俗,游山玩水,习字作画,过着简单纯良的生活,同时对长辈孝顺体贴,对同伴关爱谦让,亦对所有人抱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温婉而娴静,她们以纯洁之心待人,亦以纯真之眼看待这个世界,世间所有在她们的眼中都是自然而美好的。这些充满着人性之美的女性形象,是废名小说的灵魂之所在,她们是废名所塑造的远离世俗纷扰的乡村世界中的精灵,是“真、善、美”的化身,与现实中物欲横流,充斥着战争与硝烟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们,能够让我们暂时地忘却生活中的那些不美好,从而唤起脑海深处对于爱和美的记忆。

3.朴素的民俗之美

废名笔下的湖北黄梅农村,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宗法制农村的一份子,但与写实派作家着力于凸显宗法制农村的蒙昧与落后不同,废名在写作时弱化了其阴暗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多地凸显了传统农村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自古流传的对于礼与义的的重视,剔除了那些迷信、残酷的元素,从而使他笔下的乡间生活,更像是一幅恬淡静美的民间风俗画卷。因而这些自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人物,也自然而然地沾染了这淳朴自然的民俗之美。在小说《杨柳》中,作者描写了史家庄还保留着“打杨柳”的习俗,“中问隔了几棵杨柳,彼此都是在杨柳荫下。杨柳一丝丝的遮得细竹——这里遮了她,那里更缀满了她一身,小林也看得见。孩子们你一枝我一枝堆在细竹姐姐的怀里,鞋子上有,肩膀上也有!……”5通过“打杨柳”这一民间风俗场景的描写,凸显了少女细竹的活泼可爱之态。废名将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穿插于各种风俗礼节的描写中,她们并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圣女,而是在乡情民俗中孕育出来的传统美的化身,既朴素却又耐人寻味。

废名的这些描写,源于他对儿时美好生活的记忆,通过抒情化的语言和有意识的过滤,呈现出如梦一般朦胧而又和谐的社会景象,从而营造出生机勃勃,安逸美好的理想田园生活。他的这种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女性地位与女性美的认可与赞扬,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的。

注释:

1.废名.竹林的故事.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

2.废名.竹林的故事.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5.

3.废名.竹林的故事.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8.

4.废名.竹林的故事.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

5.废名.竹林的故事.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6.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出版社竹林少女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竹林野炊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