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兰西组曲•柔板》中的战争与人性解读

2019-07-14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德军个体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二战期间,直到2004年才得以出版,并在出版当年就荣获雷诺多文学奖。这也使其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成为该奖首位已故的获得者。从内米洛夫斯基的写作手稿来看,完整的《法兰西组曲》当是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由五部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作品组成。然而,命运使她的笔头停驻在了第二部的完结处。笔者在此重点就第二部《柔板》加以研究。虽然“看不到一幅战争的惨烈画,也嗅不到一丝屠杀的血腥味”,文本却在看似静谧的平日生活中为我们揭开了战争和人性的面纱。

一、超越二元对立:个体的情感释放

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常常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邪恶与正义等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表现得泾渭分明。《柔板》则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作家穿透外在的的战争阴霾,深入内在的个体世界。德军和被占领的法国人之间不再是纯然的敌对和仇恨,双方都能作为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表现温暖的人性因素,释放虚假“日常”中的情感。

部分法国人对德军的友善态度乃至克制的爱情反映了他们对战争冲突的暂时搁置。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他们之所以能够放下国仇家恨,是因为“日常”生活的平静意味蒙住了战争的残酷性质。在被占期间,人们短暂回归了柴米油盐的常态生活。他们更倾向于把德军视作独立的个体,而非隶属于纳粹集体的施暴者。文本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许多微妙的场景。譬如,咖啡馆里的女服务生想对德国士兵回以微笑,虽然害怕他人的眼光,但却没掩饰住暴露内心喜悦的酒窝。“即使是在最不寻常的、最不自然的、最没有人性的环境中,人们也会发展出一种生活节奏”。德国士兵的男性气质和行为修养成为“平日”里引人注目的优点。于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悄悄溢出了政治的话语。

在通常的战争叙事中,由于意识形态和绝对利益的尖锐对立,敌人是难以得到表达和解释的权利的。然而,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更有利于挖掘人性与战争的奥秘。在作家笔下,纳粹德军被赋予了一定的话语权。文本对于德军的外貌描写超出了对军人尤其是敌军的一般认知;德军的行为流露出友善的意味;他们在情感上也拥有了更加开放的表达空间。德军不再是绝对对立的敌人形象,反而展现出某种程度的人性美。作家超越个人的痛苦经验,力图恢复个体本真的历史存在。因而,作为个体的德军也不纯然是恶的化身了。

二、残酷而真实的战争底色

内米洛夫斯基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给予敌我双方各自表达的空间和权利。但是,她也从不回避战争残酷而真实的底色,揭示了所谓“文明社会”的道德缺位,以及敌我对立背景下个体情感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一)“文明社会”的道德缺位

“西方现代社会被定义为一个文明的社会”,而文明意味着多数人内在的丑恶得以消除,残忍暴力的倾向得到了抑制。先进的科技和较高的文化普及率使德国被认定为文明社会的代表。然而,德国在二战中的罪恶却罄竹难书。《柔板》保留了德军人性化的一面,而其罪恶和丑陋的一面则暗含在其看似无辜的解释和争辩中。恰是这看似有理的辩解印证了德国这一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缺位。

对集体意志的盲从使德军丧失了个体的道德良知,而责任转移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德军意识不到自身的罪责。德国军官布鲁诺认为自己是在集体精神的鼓舞下参与战争的。然而,这所谓的集体精神却造成了百万法国人的死亡!在现代国家意志和官僚体系的权威指引下,德军放弃了作为个体的道德正义感,把服从命令视作指向荣誉和功绩的“德行”。个体不再执着于追问个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而更关注对集体命令的服从和实现程度。并且,集体组织实际上也成为逃避责任的工具。德军翻译波奈把将军们作为自身责任的转移对象。“将军们”实际上指代着上级。发自上级的指示不论是非对错,都成为每个组织成员的方向标。在实施灭绝人性的行为时,个人的不安心理被忠于上级、忠于职守的“忠诚意识”和“职业信念”取代。理当对战争行为承担的责任被拒绝考虑,并转移至服从的上级那里。正是这样的责任转移使得德军忽略了个人行为的极大危害性。人人为了抹去自身的罪感,在放弃自我反思、放弃道德原则的逃避或盲从中泯灭了为人的德性。

(二)个体情感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国家大义和集体利益成为人们考量常态事件的标准。而一旦威胁集体利益,个人行为甚至会被集体视作道德失范。年轻法国女性对德军的友好行为伤害了集体情感,被集体判定为道德上的过错。这表征了个体情感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在战争语境下,凡对敌人的示好行为都成为无视国家集体利益和道德缺失的证据。年轻女性与德军的交往违背了集体战时的价值导向。女裁缝与德国士兵威利的交往经受着外界的道德批评。而露西尔不仅承受着安吉利耶夫人的敌视、仇恨与道德谴责,还经历着自我的内心煎熬。在对人的德性度量上,集体意志被纳入了道德范畴,对个人选择添加了更倔强的约束。

那么,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个体情感能够挣脱集体观念的束缚吗?法国小镇的空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无不在否定这种可能性。尽管小镇在被占时期维持着相对的和平,但是小镇居民所处的空间氛围始终飘散着火药味。教堂和市政府被迫设置成德国时间;花园附近的小屋子变成德国人存放弹药的地方;红色的通告上写着“禁区”和“违者处死”的字样;百姓的生活资源被德军侵占……法国的国家荣誉和集体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身处这样的空间氛围中,谁又能够在伤害集体情感时而完全心无所虑呢?更何况,当伯努瓦枪杀德国翻译的事件一出,德国士兵和法国平民都对对方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重新确认了对方作为敌人的位置。可见,他们作为个体建立起来的情感是不稳固的,终究服从于更大的原则——战争的法则和国家的立场。集体意识笼罩着每一个小镇居民。

三、战争语境下的人性探索

王安忆盛赞《法兰西组曲》是“揭示复杂人性的经典之作”。作家没有因个人的遭际对敌人进行情绪化的描绘,而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上为我们还原了二战中真实的人性和历史,以使后来者知晓人类本真的生存经验,真正吸取历史的教训。

在战时张扬团结一致精神的背景下,作家敢于揭示国家内部深层次的人性弊端,揭露人性深处的自私性。在为战俘募集物资的聚会上,主持者蒙莫尔子爵夫人及听众都暴露了不同程度的利己性,偷偷摸摸地藏起并享受着自己的财产。在战争处境下,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对生存的渴求引发了集体阵营中的竞争与猜忌。蒙莫尔子爵在战争来袭时的苟全以及被占领时期的软弱也是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和国家荣誉感的表现。在安吉利耶夫人为杀了德国翻译的伯努瓦提供庇护安排时,她深信法国人不会相互出卖。而露西尔则回忆起布鲁诺关于匿名信事件的评论:“人的本性不是很好,溃败更是让心里所有的恶都醒了过来。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可见,战争在激发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暴露了个体的自私心理。这种“恶”并非是战争催生出来的,而是人本就存在的根性,只是战争的极端处境使之得以更充分的暴露。它是深藏于人本心中的丑恶。在国家遭遇危难时,正是这些和平时期的小恶之流汇聚成了阻碍前进的潜在“恶势力”。

四、结语

内米洛夫斯基揭示战争样貌的眼光是独特的。她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给予敌我双方一定的情感抒发空间,而又不回避战争残酷而真实的底色,将宏大的战争冲突精细表现为普通人战时的生存和情感矛盾,并发掘了隐匿的人性。这是内米洛夫斯基的格局和深意所在。而这,也是我们回望历史时应该尝试站立的高度。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德军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天弓树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