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他人”与“三省吾身”
2019-07-13李崇和
李崇和
与“三省吾身”指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意思相似,本文所说“三问他人”,也是取每天喜问他人(仕途、财运等)的意思。
经常遇到“三问他人”之事,近日就遇到一起。暑期一个周末,朋友为庆祝孩子高考金榜题名,置办便宴数桌,请朋友同事老师同贺。我被安排与师者同桌。入座不久,一位老师便急不可耐,询问同桌一个官场朋友:“现在当多大官了?”据我所知,同桌几位由教师改行当官的主儿,均官运不通仕途平平。尤其是被问之人,曾经仕途一度看好,后多年原地踏步,所问显然让对方尴尬,羞于回答,其他人也不便应声。一番酒酣耳热后,这位师者仍然不肯罢休,又数次询问朋友官至何方何位。出于对老师尊重,其问均被席友虚与委蛇岔开话题。类似哪壶不开提哪壶,莫名其妙的“三问他人”,往轻处说,是自讨没趣;往重处说,则有辱师道。
世上没有人不要求进步,也没有人不追求成功;然而,每个人“进步”和“成功”标准相异。师者何以三番五次问朋友官至何方何位?显然,在他观念中,官级便是衡量“进步”“成功”的首要标准,甚或唯一标准。殊不知,人各有志,“三观”有别。仅拿佳途“官念”说事,有人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为圭臬;有人以“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为愿景;有人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座右铭……退一万步说,就算将官位大小当成度量“进步”“成功”的标准,也不可藉此计量人生價值意义的大小。因为,尴尬现实是,官位大小与个人才能努力并不必然成正比;相反,人们所见不少官运亨通者,并非靠个人才能努力,而是靠投机钻营的歪门邪道,抑或“朝中有人”的旁门左道。
其实,“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人生本应适时转型。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对年近知天命的吾辈而言,职场“出息”的时空概率已然不多。仍旧举仕途说事,虽不说“船到码头车到站”,但吾辈面临“退休嫌早,提拔嫌老”尴尬年龄,却是不争事实。可见,以平常心对待仕途,不仅是职场规则使然,更是人生定律使然。上述那位师者慕恋官场,老师关心学生前途,多年未见问几句以示关心未尝不可;然而,反复询问则让人难堪,虽不至于让人揶揄讨嫌,但也显得其官本位思想太重,官念太旧。换言之,其既在认知上有失偏颇,又在定位上不合时宜。当然,平常心不是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指以理性平和心态,走好走稳走完职场余途。
自然,平常心还包含,到了归于平静的年龄,老友见面问问健康状况,每天跑步多少,有何兴趣爱好,父母身体怎样,叮嘱常回家看看,问问孩子学业工作。因为,除了职场发展,个人身体,孩子未来,家庭幸福,都是人生“进步”“成功”的题内之义。假如师者非要“三问他人”的话,不妨问健康不问官职,问父母子女不问张三李四,问心情兴趣不问做官发财。如此这般,理性平和,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曾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北大才女卢新宁,在一次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中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何以至此?显然,亟待国人“三省吾身”,而非“三问他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是圣人做的事,容易引发失眠,常人也许做不到。但每隔一段时间,沉静下来反省一下自己,过滤沉淀一下自己,寻回迷失的本真,是可以做做的。假若“三省吾身”一时半会尚有点困难的话,别“三问他人”讨人嫌,还是必要和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