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科研资助机构科学传播的新媒体研究

2019-07-13高天晓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新媒体

高天晓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浪潮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运作模式,其拉近了科研资助机构、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消解了科研资助机构、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界限,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科学传播的主渠道。本文在对国内外基于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发展动态及趋势的调研基础上,以国内基础研究资助主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例,系统梳理其利用网站、“两微一端”进行科学传播的经验与问题,最后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科研资助机构 自然科学基金委 新媒体 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c)-0235-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provid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has provided a new mode of operation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It has narrowed the gap between science funds,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 and has eliminat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cience funds,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 Nowadays, new medi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end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new media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of the website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mmittee and the "two micro-one end",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mmittee in the next 3-5 year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Institutions; NSFC; New Media; Science Communication

当今世界竞争已经演变成一场以科学创新和技术发展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在从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过程中,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實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科学普及的升级版、改革版,科学传播除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反思外,对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实现科学技术价值同样至关重要,而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源头,其重要性更不可忽视。如今以4G手机、微信、微博、APP、头条号等即时通讯技术和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已为大众所接受和使用,同时也逐渐在科学传播中占据了主渠道的作用,其中科学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仍具有主渠道作用,因而科学传播能否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科学传播者肩负着主要责任。作为整个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一环和主要资助渠道,科研资助机构是天然的科学传播者。世界主要科学资助机构都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科学传播,从科研体制、机构设置、媒体渠道等多个方面强化科学研究的科学传播属性。国内科研资助机构在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从多个视角尤其是媒体侧出发研究科研资助机构的科学传播。

1 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直接论述某一科研资助机构科学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外来看,相关研究多是从国家层面的宏观科学传播入手,如A.J.Meadows在《Government‐fund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 critiqu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providing and coordinating information》一文中批评了英国个人科学资助模式的问题,提议英国应制定全国性的科学传播政策。Shirley Leitch和Sally Davenport在《Strategic ambiguity in communicating public sector change》中研究了新西兰的科研和技术基金会模糊传播策略的价值与局限性。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稍多,主要有两种研究进路,一是考察某一科研资助机构的科学传播现状,如李浩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体系构建研究》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科学传播时应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及宣传时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二是探讨政府在科技发展和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如方新的论文在《关于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研究》提出政府具有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职能的观点。综合看来,目前国内科研资助机构在科学传播领域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从各方面对科研资助机构的科学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自然科学基金委各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渠道、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网站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媒体差异分别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网站分析指标体系。本文借鉴孙爱民的《科普网站评价标准研究》、吴琼的《北京地区科普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陈煜的《我国科普网站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文献的网站分析指标体系,结合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相关网站具体实际制定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网站内容、网站形式、网站功能和网站效果四个维度,网站内容包括时效性和稳定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四个二级指标,网站形式包括网站风格、网站结构、页面效果三个二级指标,网站功能包括基本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互动功能、专项功能四个二级指标,网站效果主要体现为流量数据。微信公众号分析指标体系。该部分主要采用5W模式出发,从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来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新媒体科学传播现状。

3 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网站

3.1.1 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

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WWW.NSFC.GOV.CN)中,导航栏中与科学传播相关的栏目包括政策法规、项目指南、申请受理、共享传播四大栏目。首页中与科学传播相关的栏目包括基金要闻、图片新闻、通知通告、资助成果、科普快讯和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网络版常见问答六个主要板块。

(1)网站内容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的更新频率基本维持在2~3d/次,资源链接非常稳定;内容、服务以面向科学共同体的科学传播为主;除科普快讯栏目外,其他栏目均为原创。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内容较少且没有原创性;内容呈现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中常出现文字、语法错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新闻类栏目结构混乱,二级栏目基金要闻、通知通告、图片新闻、资助成果和科普快讯均归属于一级栏目基金要闻;图片质量参差不齐。网站功能方面。为加强开放数据获取和科学传播已搭建开通两个信息共享平台,包括共享服务网、基础研究知识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开发互动功能;网站未实现多媒体终端的自适应;部分便民服务栏目办事通道仍较为传统、流程相对复杂。

(2)网站效果方面。根据ALexa统计的网站数据,从国家/地区访问比例来看,94.1%的访问量来自中国本土,3.2%的访问量来自日本,0.7%的访问量来自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占到了2.1%。从下属站点来看,官网的访问比例达到51.55%,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的访问比例达到41.92%,基础研究知识库的访问比例达到9%,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的访问比例达到7.85%。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访问对象集中于国内,科研实力雄厚的欧洲国家、美国访问量过少,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的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科学共享服务使用程度有待提高。

3.1.2 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网站

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网站(WWW.NSFC.GOV.CN/CSC)是专门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绩效、创新成果、发展战略与资助政策,以及相关重要事件和信息传播的网站,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的子网,也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的延伸和补充。经调研,该网站导航栏中与科学传播相关的栏目包括战略政策、科情快递、出版物、科普讲堂四大栏目。

网站内容方面。栏目设置合理、全面,资源内容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文本、图片、视频相结合。存在的主要問题在于不同栏目更新频率差异显著,出版物栏目更新不稳定;科普讲堂链接为死链;无英文版网页;原创率较低。网站功能方面。导航栏目指向性强,分类清晰合理;网站未设有论坛和博客;分享功能完备,文末均设有分享按钮,且覆盖主要新媒体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开发信息检索功能;未设置电子版内容。

网站效果方面。从国家/地区访问比例来看,94.7%的访问量来自中国本土,2%的访问量来自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占到了3.3%。从下属站点来看,官网的访问比例达到46.6%,出版物的访问比例达到35.9%,战略政策的访问比例达到7.6%,科技舆情的访问比例达到7.5%,基金成果快讯的访问比例达到2%。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网站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由于仅仅是转载内容,对于受众的新引力较低。

3.2 微信公众账号

控制分析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微信公众号归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宣传处管理,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新媒体发展部负责运营工作。从审核机制上看,该公众号的运营由编辑、校对、审核三级构成,编辑、校对均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完成,审核部分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宣传处、科学传播中心共同完成,三审三校的审核机制有效保证了推送信息的准确性,但因审核流程复杂一定程度上有损时效性。

内容分析方面。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委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以资助成果、通知通告、基金要闻、项目指南4个版块的内容为主,适时策划解读类文章。自然科学基金委微信公众号主页设置了往期回顾、申请资助、基金问答等菜单栏,用户如有疑问可与智能问答机器人进行互动。

受众分析方面。本文根据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从按照内容类型从阅读量、发文量、平均阅读量和转发量四个角度进行梳理,发现图解新闻、通知通告、资助成果的平均阅读量和转发量明显高于其他的内容类型,相比其他内容类型,这三项内容也是与受基金资助者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发文数量上来看,发文最多的三项内容是通知通告、资助成果、图片新闻,图解新闻仅推送过2条消息。

效果分析方面。2017年阅读总数259万余次,阅读总人数161.3万人。根据新榜数据平台的统计结果,在传播力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超过了84.98%的公众号,累计阅读数117万,累计点赞数5328个。

3.3 小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在立体式传播能力、互动能力、国际化传播、可视化程度方面均存在问题。科学传播中心网站在网站稳定性、原创品牌内容方面有待加强。365科学网在原创品牌内容方面有待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在服务科研人员、丰富传播形式有待继续加强。

4 发展策略与建议

4.1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规划,捋顺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广义的科学传播包括科学共同体内的传播和面向公正的科学传播,二者缺一不可。相比应用研究具有实体化、可视化的特点,基础研究的抽象性、专业性使得相关科学传播进展缓慢。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研人员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但“象牙塔”式的基础研究却与公众距离较远。为了做好科学传播,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从顶层设计上确立科研资助与科学传播的关系,将科学传播纳入科研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制度上实现科学传播工作的常态化。

4.2 打造新媒体矩阵,借助中央厨房管理

构建科学传播新媒体矩阵,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统一服务,共享资源,聚合发布和管理能力,有利于通过不同账号的协同联动和作用互补,不仅能够扩大科学共同体内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更开拓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

4.3 创造优质内容,优化编辑风格

不论是三个网站或是官方微信平台,在原创性方面均有所欠缺,这在针对公众的科学传播方面尤其明显。要对一些有价值、适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媒体平台的报道进行编排加工,还要以丰富多樣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才能使受众摆脱阅读疲劳,对自然科学基金委倾注更高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 曹奎. 做强科学普及之翼 厚植中原创新沃土[J]. 科协论坛, 2018(6):24-27.

[2] Meadows,A.J .Government‐fund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 critiqu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providing and co‐ordinating information[J]. Aslib Proceedings, 1977, 29(11):384-389.

[3] Leitch S, Davenport S. Strategic ambiguity in communicating public sector change[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003, 7(2):129-139.

[4] 李浩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体系构建研究[J].科普研究,2012,7(5):17-21,61.

[5] 方新. 关于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2, 20(4):373-376.

[6] 孙爱民. 科普网站评价标准研究[J]. 科普研究, 2012, 7(4):20-24.

[7] 吴琼, 李楠欣, 张鲁冀,等.北京地区科普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J]. 今日科苑, 2011(16):177-178.

[8] 刘萱, 李红林. 让基础研究插上科学传播的翅膀——第75期双清论坛会场侧记[J]. 科普研究,2012, 7(4):94-96.

[9] 任福君, 张香平. 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探析[J]. 科普研究, 2012,7(5):10-16.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新媒体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