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孵联合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思考与实践

2019-07-13阳范文章喜明魏悦姿田秀梅周苗王晗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大学生

阳范文 章喜明 魏悦姿 田秀梅 周苗 王晗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企业和孵化器联合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思路。以广州医科大学主导的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医疗器械及加工装备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作为例,构建包含创新实验、创业体验实训和创业孵化三个子平台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训平台,打造由3课程和4实践组成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摸索出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和孵化器为辅的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育的校企孵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一年半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校企孵联合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4(c)-0211-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by joint construction based on universities, companies and incub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latform for biomedical materials, new-type medical devices and processing equipment led by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he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based on three sub-platforms includ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was construct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3 courses and 4 practices was created. The three-party collaboration new model between university-employee-based incub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ies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upplemented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incubators. Through a year and a half of practic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n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Union among school-enterprise-incub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鼓励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对未来产业创新创业承担者——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教育,对国家新兴产业战略实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其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形成以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为主导,以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优势产业为新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望在2025年实现万亿元规模,GDP增加值将占经济比重的15%左右,未来有望成为广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因此,开展生物医学健康产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契合广州地区产业政策和重点发展方向,可培养生物医学健康产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提升广州地区生物医学健康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势如破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但仍存在基础薄弱、导师资源不足、实践场地缺乏和实训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一,对于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工程实践基础薄弱、创新创业导师不够、创业实践条件不足;其二,对创新创业的内涵领悟不到位,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简单地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几场比赛获奖作为追求的短期目标,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未来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標有效对接;其三,缺乏专业的社会创业导师资源,创新创业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面对市场需求的工程实践和商业实战,而高校的教师大多数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和实战背景,无法从实战操作层面对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正确把握;其四,缺乏完整和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零碎和局部的培训阶段。因此,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探索高校、企业和孵化器联合共建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价值。

3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思路和主要内容

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和孵化器资源,构建3课程、4实践的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开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产业化课程三门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创新实验、产业体验、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四个层次的实践训练。

首先,以广州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为依托,建立4个创新开放实验室作为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其次,吸纳广东波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医大惠佰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项目合作企业、广医附属顺德医院和广医附属口腔医院等实习单位为创新实践和产业体验平台;然后,引入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广医大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孵化实战平台,构建系统和完整的实践实训平台。特别是社会资源的引入,可弥补高校创业导师不足的问题,是协同育人不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1 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训平台由创新实验、产业体验和创业孵化三个子平台构成。

创新实践子平台主要开展创新理论教学和创新项目实训,依托广州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由生物材料创新实验室、医疗器械创新实验室、器械加工装备创新实验室和相关专业实验室组成,旨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实验场地、交流场所和合作机会,解决困扰生物医学健康产业存在高性能新型医疗器械研发与材料、装备脱节的问题,提高研发速度,提升产业化能力。

产业体验子平台由科研项目合作企业和实习见习基地构成,学校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累前期研发经验和了解项目应用目标;合作企业根据项目进展,可从参与大创的学生中挑选合适人才,解决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之前进行产业体验和创业实践的实训场所。对于商业价值良好的大创项目可直接在合作企业转化,实现创新创业培训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

创业孵化子平台由广医大创业孵化基地和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构成。广医大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办公场所等硬件条件;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提供所需的软件条件,如充分利用其在风险投资方面的资源和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导师团队资源,构建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对外合作开放平台,为进入产业化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筹措、实战指导、资源对接和政策咨询等服务。该模式的构建,一方面可降低大学生初次创业的风险,二是为大学生初次创业提供辅导和咨询,减少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同时面向全省宣传,让更多的高校、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的沃土。

3.2 构建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医疗器械及加工装备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

创新创业实训体系设计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产业化课程,构建创新实践、产业体验、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四个层次的实践训练。

(1)开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产业化三门课程。

理论课程:第1年开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30课时)和《创业者经验访谈》(10课时,聘请成功企业家授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实践课程:第1年设计100学时,根据平台单位提出的项目,面向广州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发布创新产业学生招募信息,通过面试、理论和实验测评,组织大学课外创新活动项目30项(每项4~6人,共120~180人),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培育项目7项(每项3~5人,共计21~35人),每个项目组配备2~3位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培养创新方法和创新项目实操能力。

产业化课程:第2年设计150学时。对于进展良好、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在孵化器由企业导师带领实施产业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实战能力。

(2)设计涵盖创新创业环节的四个层次实践训练。

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通过开展创新实践、产业体验、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四个层次的实践训练,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成果转化意识和创业实战能力。

其中创新创业大赛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承上启下的环节,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以赛代训,定期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如全国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和设计大赛、省市级创新大赛创业大赛和电子竞赛等,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高校通过竞赛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通过竞赛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向创新性研究的转变,打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业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3)课程培训与实践实训流程。

成立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和孵化器参与的协同育人教学联席会议,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遴选创新项目和評审产业化项目,制定课程培训、项目遴选与立项、创业项目实施流程,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具体流程如下:

3.3 探索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校企孵协同育人模式

探索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和孵化器为辅的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培育的校企孵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孵协同育人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方共同参与、协力打造协同育人实训平台;二是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理论课程由高校主导,企业和孵化器共同参与完成:高校着重讲授创新理论和方法,企业重点传授将理论知识解决与实践问题的实操方法,孵化器重点讲授项目产业化的实战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素养和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实践课程由企业主导,高校和孵化器协助,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体验创业环节,开拓创业视野。产业化课程由孵化器主导,企业和高校协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

校企孵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实践和产业化实训为履带,形成一个高度关联、有机结合的整体。高校根据孵化器对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素质培育;高校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和实践项目的需求,通过各类竞赛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人才和学生项目组遴选,并在高校完成创新项目实践培训和前期研发。企业根据孵化器对创业人才和产业化项目的需求,从高校输送的人才和项目中遴选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优秀项目的先按独立核算项目先在企业运营,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训;创新项目进展到一定程度后,经考核合格后再进入孵化器进行孵化——成立新公司独立运作,完成创业人才的实战培训。

3.4 协同育人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

创新管理机制,摸索校企孵协同育人模式。遵照谁投资谁收益、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平衡校企孵各方的责权利,探索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校企孵协同育人新机制。

(2)学生项目组遴选。

发布创新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遴选学生项目组的条件,号召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自身条件自由报名,鼓励跨学科、跨学校的学生组成联合项目组,由专家组进行遴选。

(3)优秀导师团队组建与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方案制定。

组建由具有实战背景的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和创业名师组成导师团队,实行项目导师负责制,针对大学生项目组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4)产业化实训项目遴选。

以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为基本原则,通过市场调研和联席会议方式遴选产业化项目。

4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特色与创新之处

(1)校企孵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包括创新实验、产业体验和创业孵化三个子平台,在实践中摸索出权责利统一的校企孵协同育人新模式。

(2)构建“三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产业化课程)、“四实践”(创新实践、产业体验、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3)平台建设集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器械研发和医疗器械加工装备配的创新创业培训和产业化实践于一体,涉及一条较完整的生物医学健康产业链(见图4),教学效果和培训成效更好。

(4)以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制的方式在企业先运营,让学生提前体验创业环节,项目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入孵化器进行孵化,有利于提高产业化课程教学的实训效果,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5 协同育人实践进展与阶段性成效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由高校牵头、联合企业和孵化器初步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并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

2017年1月,首批校企孵协同育人项目发布,启动10个创新项目,公开招募大学生42人,开启校企孵协同育人的序幕。经过一年多努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不断有学生申请加入创新创业项目团队。2018年5月,第二次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遴选出30个创新项目组、参与的大学生人数达到200人。截止到2018年6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发表论文30篇、申请专利30多件、制作出样品和样机10个,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省市级奖励20余项,1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階段、1个项目获得天使资金的投资意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0-32.

[2] 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 42-47.

[3] 张文彬.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17):34-37.

[4] 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 2015(3):75-77.

[5] 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5-128.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