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交往的探索
2019-07-13黄海理
黄海理
【摘要】农村寄宿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同时,做好人际交往关系干预,也是提升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渠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干预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置身和谐人际环境,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 心理健康问题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45-02
随着政策调整,寄宿制学校已经是农村办学的主流。农村中学寄宿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开展人际交往,同时,如果学生处于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就会潜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需要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信心,提升学生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如果能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或者寻求他人帮助,那么这些积极的态度,将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个体只是自怨自艾,逃避问题,那么这种不良的应对措施将无事无补,且会造成消极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寄宿生掌握自主解决和借助他人帮助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保证寄宿生顺畅进行人际交往。
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可以组织寄宿生参与“交朋友”活动,随机成为朋友,从而扩大寄宿生朋友圈,能通过更多途径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还需要和寄宿生成为朋友,与寄宿生一道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提升寄宿生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立足寄宿生实际情况,为寄宿生制定适合他们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目标,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实现增强寄宿生身体素质,提升自信心的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寄宿生人际交往现状,教给他们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音乐放松法、寻求他人帮助、制定长远目标等,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心理辅导,克服消极心理
寄宿生面对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突然离开家庭怀抱,必然会让寄宿生产生适应问题,但是如果有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能力,即使他们远离家庭,也会基于相对理性的心智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各种困境,实现健康成长。
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化解学生心理问题,促使寄宿生顺利进行寄宿生活。一方面,学校需要帮助寄宿生克服孤独感。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提供住宿的大部分为私立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很容易想家,寄宿学校会把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将其在校的所有时间基本都安排上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2]。学校可以参照西方先进经验,帮助寄宿生克服孤独感,促使寄宿生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可以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辅导室、家庭访问、校园环境,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让寄宿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中。
三、立足心理特征,化解交往问题
对于农村寄宿生而言,他们处于青春期,身心急速发展,开始产生第二性征,往往会产生焦虑、苦痛、羞涩等心理,在男女交往上开始有接近异性的倾向,但是往往又刻意疏远异性;在同性交往中,开始注重维持友谊,关心朋友,但是又渴望得到朋友的关心。立足寄宿生心理特征,我们应当帮助寄宿生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此才能促使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异性交往中,由于寄宿生主要生活在学校,他们拥有更多與异性接触的机会,且他们又远离家长,在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等方面,失去了家长的引导,因此陷入异性交往问题困扰比较多。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异性交往甚至是早恋,都不是心理问题,只是一种身心趋于成熟的表现。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寄宿生异性交往,引领寄宿生正确应对异性交往:引导寄宿生更新观念,主动交往,不必将异性交往神秘化;营造良好环境,打破封闭式的寄宿生活环境,用全新的观念,发现异性友谊;增加群体交往机会,如此既可以宣泄寄宿生心理情感,满足寄宿生倾向异性的心理需求,又可以避免越轨问题;学习异性优点,通过异性交往发现异性身上的特有优点,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总之,对于农村寄宿学生而言,其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交往水平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应当帮助寄宿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进行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寄宿生能迅速适应学校生活,最终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向荣.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教育, 2009(16):32-33.
[2]陈彦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s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