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存整取、专业成长
2019-07-13齐现厂
齐现厂
【摘要】在信息时代,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更新及时、信息共享、个性互动的特点。历史教师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对新媒体进行整合和转化,便能不断专业成长。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 历史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07-01
一、公众号破解难题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携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它们具有信息海量性、方式多样性、高度交互性、服务精准性的优势。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教师工作压力大,家庭琐事多。有抱负的教师急需破解这一难题。随着手机普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间、吃饭甚至如厕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充电。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公众号)为例,试析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素养。
二、公众号的魔力
公众号可分为专业知识类,如中古史研究资讯、近代史研究等;历史教学类,如高考历史、历史教育等;综合学科类,如环球时报、江苏教育等。它们具有以下优点。
(一)内容为王,更新及时。公众号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不但要对大事及时反应,还要多角度、多形式、更深刻的予以跟进报道,才能俘获读者眼球和关注度,立于不败之地。如2018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众号便推送各种相关文章丰富我们的知识。
(二)参与共享,减少成本。不少公众号会基于传统媒体同步推送文章,方便阅读的同时也节约成本。如通过《世界史评论》,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史最新书籍、讲座会议及学术动态等。这些严谨和权威的文章,完全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三)标题夺目、媒介融合。在海量信息面前,读者面临选择困难,而新颖醒目的标题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环球时报》公众号2018年12月26日推送了《习近平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介绍了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的情况。 公众号为了吸引和讨好读者,除了文字、图片等呈现方式外,还有语音、GIF动图、视频、超链接等形式来吸引读者。
(四)鲜明个性、互动频繁。公众号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它的个性化服务则解决了信息的深度和专业化问题”[1]。如《高考历史》精确瞄准高三的教师和学生,推送高中历史知识汇总、答题技巧宝典等栏目,为高三历史教学助力。双向沟通、互动频繁更是新媒体的特色。我们可以通过“ ”的符号,分享给朋友、朋友圈。文章底部的“留言区”,也是读者发挥的空间。
三、公众号的陷阱
新媒体及时高效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鉴别和整合能力。
(一)如何整合和转化碎片化信息。网络信息瞬息万变,但“公众对信息内容的了解大都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程度。……导致受众对事件缺乏完整、深入的了解,进而造成判断的肤浅化和感性化。”[2]教师需要对其加工整合后才能交给学生。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更是考验教师专业素养和深加工能力。如《世界史资讯》2018年8月到10月共三次推送《英国简史》使我们对英国史有更详细了解。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甄别能力。一些非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如公司、机构)和大量的自媒体(We Media)传播的信息。由于信息把关人的缺失,虽使新闻更自由和真实,但“网民参与新媒体事件的传播,更多自发性、情绪性,但是缺乏理性和控制力。”[3]另外,微信传播的私密性及互动性的特点也导致微信成为“网络谣言集散地”。[4]我们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主义价值观来对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进行理性的甄别,不轻信、不盲从、不非法传播,以免被虚假信息利用和蒙蔽。
(三)拥抱新媒体,不断提升自我。在信息时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又一次站在了重塑教育未来的重要关口,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教育模式更新,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5]教师也需要抓住机遇并“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6]而利用好公众号便是一种重要资源和手段。
处于一线的历史教师,一方面专业知识非常贫乏且陈旧,对新知识和新动向基本忽視。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离不开手机、微信等新技术和新媒体。这一悖论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点。也许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公众号进行学习,才能永葆历史课堂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0.
[2]盛芳.新媒体语境中新闻失实与媒体文化的变异[J].编辑学刊,2012(3).
[3]杨艳琪.新媒体与新闻传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9.
[4]谢耘耕,陈虹.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二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9.
[5]清大新媒体: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传播新生态[EB/OL].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6/1107/15/C59FUATB00 0187VG.html,2016-11-7.
[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