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也有医疗救助

2019-07-13梁亦鑫

百家讲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看病贵看病难平价

梁亦鑫

“看病难”“看病贵”自古有之。在古代,城里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便可请一名郎中到家里来诊治一番。可是,乡下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稍微复杂一点的病症,村里的郎中就看不了,必须到城里去请大夫。由于古代交通不方便,等进城找着大夫,黄花菜都凉了。更糟糕的是,看病是很费钱的事,因病致贫的人比比皆是。那么,中国古代又是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

古代公共医疗救助出现在汉代,而到了南北朝,南朝朝廷设立了“六疾馆”和“孤独园”。“六疾馆”由齐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创立,主要职能是赡养贫病者。而“孤独园”则是梁武帝创立,主要收养“单老孤稚”。到了北朝,朝廷就设立了“别坊”。据《北史·魏纪三》记载:“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朝廷还召集了当时一流的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公开免费派送,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唐朝时期出现了慈善救济史上有名的“悲田养病坊”。另外,唐朝还有一项政策,对于当时的公共医疗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州境巡疗”。开元十一年(725年),鉴于偏远农村地区“医术全无”的严重状况,唐玄宗颁布诏书,在全国各州设置医学博士,对唐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古代破解老百姓“看病难”这个问题,做得最好的是宋朝。

在宋徽宗时期,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有地方官向皇帝上了一道折子,称一些偏远乡村因为缺医少药死了不少人,因此恳请设置官办平价药房,宋徽宗大笔一挥:同意。之后的150年间,各地的官办平价药房渐渐多了起来。这种官办药房的药物售价得到了政府的巨额补贴,售价是市价的三分之一,使民众能买得起药,用得起药。要是遇到穷人和灾民,药房干脆直接分文不收,故而取名为“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不只是药价便宜,还免费为病人诊断并提供处方,所以普通老百姓看医用药比较便利。惠民药局卖的不是普通药材,而是根据民间常见的各类疾病,选用相应的药材,精心配比,制成中成药。至今广为人知的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丹、四物汤等药品,在当时都已普及。制药的地方都有兵丁严加看守,药品制成后经过精心包装、密封,再盖上“和剂局”的大印,发往各地“惠民药局”。

宋朝的惠民药局虽然号称“药局”,却配有坐堂医生,患者先找医生看病,医生开了方子后,患者按方子买完平价药,就可以安心回家了。如果乡下的患者赶到城里,天都快黑了怎么办?也不用着急,药局有夜诊,有专人轮宿值班。若有人将患者拒之门外,一旦被發现,就得依律先打100大板,再送到衙门里论罪。

宋朝缓解“看病难”的另一招就是送药下乡。每年端午过后,气温升高,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时段,于是惠民药局会派出医生下乡巡诊,送药活动一直持续到秋凉才告一段落。

历史上宋代的国力并不是最强盛的,但朝廷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赐药”于民,除了卖平价药、医生坐堂、开夜诊之外,还组织深入四方的“下乡医疗队”,足以令国人感到温馨和自豪。

猜你喜欢

看病贵看病难平价
崂山区:多措并举 解决基层“看病难”
5000块人民币的“平价”太空之旅
破解“看病难”的武侯探索
卫生部正名“平价医院”政府办“惠民济困医院”
缓解看病难有了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