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联合应用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2019-07-13莎日图刘婧王丽娜朗瑞孙爱童
莎日图 刘婧 王丽娜 朗瑞 孙爱童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联合应用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78例颈动脉斑块患者, 共155个斑块, 分别应用SMI和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 有新生血管为阳性, 无新生血管为阴性, 两者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并对SMI、超声造影及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SMI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7個, 占88.4%, 超声造影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8个, 占89.0%。SMI与超声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别较小, SMI与超声造影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875;但将两者串联可明显提高诊断价值, AUC升高到0.892, 诊断的特异度高达89.6%。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两者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15
近年来,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经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证实斑块的临床危险性不仅表现在管腔狭窄所致脑血管动力学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斑块的易损性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1]。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 如纤维帽的厚薄及完整性、脂质核心的大小、炎症反应程度等, 其中不容忽视的还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本研究通过SMI技术与超声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与最终诊断结果对比, 并对SMI、超声造影及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对于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的78例颈动脉斑块患者, 共155个斑块, 其中多发48例, 单发30例, 男51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65.5±7.3)岁。将意识不清者、心肺功能不全者、颈动脉斑块为强回声且声影较大者及SonoVue使用禁忌者除外。
1. 2 仪器 采用具有SMI成像及超声造影功能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OSHIBA Aplio400), 探头频率4~9 MHz。
1. 3 方法 受检者同时接受常规超声、SMI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扫查双侧颈动脉全程, 选择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厚度≥2.5 mm, 长度≥10 mm的斑块纵切、横切各任取3个切面, 存储图像并记录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特征及有无SMI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剂使用2.0 ml的SonoVue, 采用团注法经肘部浅静脉注射, 注入造影剂后立即推注0.9%氯化钠溶液5 ml。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仪器内置的计时器及图像采集, 连续观察2 min, 存储图像进行在机与脱机定量分析。
1. 4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标准
1. 4. 1 SMI分级标准[2] 0级:斑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血流信号呈点状, 并局限于斑块肩部;Ⅱ级:血流信号呈短线状, 弥漫分布于斑块肩部、顶部及基底部。
1. 4. 2 超声造影分级标准 参照Deyama等[3]的文献进行分级, 0级:斑块内未见明显微气泡出现;Ⅰ级:微气泡局限在斑块肩部和(或)外膜的一侧;Ⅱ级:斑块内可见弥漫的微气泡。
1. 5 观察指标 观察SMI、超声造影及最终诊断结果, 分析SMI与最终诊断结果、超声造影与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情况。分析SMI、超声造影及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并绘制其ROC曲线, 计算AUC。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各诊断的ROC曲线, 并计算AUC。
2 结果
2. 1 SMI、超声造影及最终诊断结果 SMI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7个, 占88.4%, 超声造影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8个, 占89.0%。见表1。
2. 2 SMI、超声造影及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诊断情况分析 SMI与超声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别较小, SMI与超声造影的AUC分别为0.864、0.875;但将两者串联可明显提高诊断价值, AUC升高到0.892, 诊断的特异度高达89.6%。见表2, 图1。
图1 SMI、超声造影及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诊断的ROC曲线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易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易破裂、脱落产生
远端栓塞, 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破裂则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4]。SMI技术是一种基于彩色多普勒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彩色血流显示新技术, 它可更敏感的捕捉低速血流[5], 近年来SMI作为一项创新的超声多普勒技术, 为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可能。超声造影剂具有与红细胞相似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造影剂微泡内是氧化物气体成分, 直径2~6 mm, 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 是一种较好的血管示踪剂[6], 故超声造影可准确反映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特点, 可作为评估脑梗死发生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把两者联合应用, 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结果显示, SMI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7个, 占88.4%, 超声造影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共138个, 占89.0%。SMI与超声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别较小, SMI与超声造影的AUC分别为0.864、0.875;但将两者串联可明显提高诊断价值, AUC升高到0.892, 诊断的特异度高达89.6%。
综上所述, SMI与超声造影两者联合应用可更有效地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对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和对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玲, 朱建平.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发展现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7):1309-1313.
[2] 莎日图, 红华, 刘婧, 等. 超微血管成像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 15(4):443-444.
[3] Deyama J, Nakamura T, Takishima I, et 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carodid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irc J, 2013, 77(6):1499-1507.
[4] 叶玉泉, 薛红元, 高丽, 等.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微血管显像:与超声造影对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5, 31(5):651-654.
[5] 勇强, 张蕾, 袁嘉, 等.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12):1060-1063.
[6] 江宏雷, 李春玲, 侯海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的应用现状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 18(8):545-546.
[收稿日期: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