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审计模式在送达审计中的探索
2019-07-13党福香
党福香
(国网赤峰供电公司,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审计是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重点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检查的独立性经济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手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了,这就为我国的审计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数字化应用,这样既能提升审计的效率,又能大大地降低审计的成本。
1 数字化审计的模式
数字化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账、表式审计,前者的审计单位是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而后者则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审计对象进行审计。数字化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及数据库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在检测信息系统的同时,采集基础数据、转换、验证及分析等方式建立审计对象的理想模型,深入地分析需要审计的数据信息,并将分析的结果制作成审计分析报告,及时地处理数据信息中存在的异常现象,并有效地把握审计工作的总体趋势,从而准确地找寻审计的目标。[1]而数字化审计的模式则是在所需审计的工程或其他项目中,审计人员首先要深入调查所需审计的项目,在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情况后,对审计目标进行有效地整理,继而制成审计中间表,而在获取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时,可以采取实地求证、问卷调查及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得出审计的结果。
2 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的具体工作
2.1 审计前的准备阶段
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要做好调查,广泛地采纳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工作理念,对于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决策,审计人员要采取秉公执法的态度,对待审计中的所有决策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审计单位的资金安排也是一样,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单位所有的变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目标和重点,而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将整个审计目标分成若干个短期目标,并对每个目标提出假设的问题,在假设的同时,制定关于审计目标的表格和审计报告,要注意在假设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中有效地体现出审计工作的既定目标,并将制定的数据表格转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表格形式。其二,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将审计的表格进行有效的分类,比如将其分为审计领导干部需要提交的书面材料以及被审计干部所在的单位所要提交的书面材料等。其三,针对被审计领导的干部及个人,将审计的要素分为任职情况、工作思路、经济决策以及经济管理等组成部分。针对被审计人员所在的单位,在制定审计目标时要充分地考虑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职责。[2]
2.2 审计实施及报告阶段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的标准要求来实施,包括对审计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核对、传输及汇总,接下来要深入地分析审计的数据信息,仔细观察所要审计的数据信息在审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一番梳理后确定取证的方式,再次,根据审计信息中存在的疑点,查阅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工作的相关业务资料,并找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要求其提供各种专项检查结果,进而有助于分散核实工作的有序进行。
2.3 审计结果的应用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将审计的结果转化为数据的形式,并设计对应的表格,对审计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其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名称、项目审计的时间、审计项目所属的行业以及评价等内容。[3]第二,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形成审计结果数据库,并以此来作为审计报告撰写的理论依据。第三,通过审计机构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在为审计数据信息提供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以专业的网络技术为核心。
3 基于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中的思考
3.1 审计目标的数据化——数字化审计的前提
在开展数字化审计之前,首先要将审计目标转化成数据信息。[4]而在此过程中,其关键因素在于问题的假设及表格的设计。前者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审计工作的目的,同时也能突出审计工作的核心及重点,加强与被审计人员的有效合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进而达到审计的目的。此外,在进行表格的制作及问卷的调查时,还要为信息的统计与整理提供便利条件,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进行传达审计室的搭建,而在审计室内要具备多个网络接口及可视化的设备,必要时还要建立虚拟的审计 隧道,进而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提供便利条件。[5]
3.2 原始电子数据的复核—— “数字化审计”的关键
在“数字化审计”模式的应用下,审计工作中的分析和判断均建立在对原始数据汇总的前提下,一旦基础数据有误差,其审计的结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审计的结果进行重复核对,核对的目的在于审计的结果是否准确,然后对审计的结果进行复核验证,判断其是否符合常理。这种做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结果的不足性,为电子审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相关性提供安全的保障,从而确保审计调查报告是建立在证据充分、合理、科学性的前提下。
3.3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数字化审计的保障
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还局限于财务工作及审计工作上,无法准确地判断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洞察其潜在的风险,在作出审计结论后,进而影响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了审计机构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从而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必要时,还要实行审计工作的专业分工,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审计人才,并使之成为审计工作的行家。
3.4 处理、分析原始数据——数字化审计工作的核心
把握审计的目标。与此同时,审计证据并构架数据模型则是处理分析的关键内容,在建立分析模型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便于把握总体,及时发现在企业绩效、决策及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对于原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还能使不同的审计人员通过对模型的有效分析,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人员因为个人因素对于调查的结论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大提升审计质量。
4 结 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也对审计环境、审计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数字化审计应运而生。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国审计工作的出路就在于信息化,而信息化与数字化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我国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对数字化审计的有效利用。本文首先简要地概括了数字化审计的模式,其次详细地分析了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的具体工作,包括审计前的准备阶段、审计实施及报告阶段以及审计结果的应用阶段,最后提出了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中的思考,包括审计目标的数据化、原始电子数据的复核、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及对于原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