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2019-07-13常超
常 超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先进通信技术而兴起的跨境电商经营模式,在拉动外贸、刺激内需、搭建供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商品流通的发展热点,并得到极大的关注。
1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普遍处于疲软的大背景下,中国跨境进口电商能够多年保持30%的增长率,已成为中国外贸经济的新增长点。
1.1 区域分布
北京作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的示范城市,电商发展水平很高,软硬件基础雄厚,具有知名电商企业,如京东、亚马逊、聚美优品、当当网、美团等。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和杭州是电商从业者的摇篮,苏州、杭州、宁波、上海四个城市相继成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具有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等企业。珠三角地区形成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等电商应用与服务区域,带动珠三角地区电商的发展,有唯品会、柚子街等知名企业。
1.2 平台建设
我国跨境电商经历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代购”到“海淘”,再到规范化的跨境网购,这是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也是对商品品质和品类追求的提升。目前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是天猫国际、亚马逊海外购、网易考拉、唯品会全球特卖和聚美优品-聚美海外购。在跨境电商万亿市场的新蓝海和“一带一路”政策带领下,新兴市场也在迅猛地发展,行业中涌现出环球易购、有棵树、通拓这样数十亿级别的巨头,它们纷纷加入新兴市场,未来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1.3 发展规模
2016 年10 月至2017 年9 月,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6.6万亿元,相比上一周期增长38%,是我国电商零售额同期的最高记录。2017 年“双十一”期间全网20 家平台实时销售数据显示,全国总销售额是2539.7 亿。2017 年全国电商交易额达29.16 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据预测,2018年全国电商交易额将达37.05 万亿元。同时,跨境电商逆势而上,出现了一站式推广、平台化运营、网络购物业务与会展相结合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跨境电商的纵深发展。
1.4 物流模式
淘宝全球购接入菜鸟的国际物流网络,通过各路资源的整合,让包裹的流转程序简化,缩短物流周期。亚马逊、易趣主推海外仓模式,即备货至海外仓模式本地发货。唯品会、苏宁海外购等平台,一般采用海外直邮模式,该模式在海外发货通过一次性快递配送到位,附有商品的采购途径,商品相对安全。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亚马逊海外购大部分采用保税进口模式,提前备货至国内保税仓,配送速度快。个人卖家和海外电商平台,一般采用海外拼邮模式,不同商品在海外使用同一包裹发货,到境内后再分拆包裹发货,该模式运费低,但物流时间长,商品经过分拆可能面临被掉包、破损等问题,安全性差。
2 我国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行业规范
由于法律关系不明确,跨境电商保税和直邮的业务模式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跨境电商交易中卖家涉嫌货物走私、偷税漏税,交易的产品售后服务不完善,部分卖家真假货物掺卖,消费者购物体验差。另外,还存在为避开监管,买卖双方私下交易的问题。在实务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税务、海关、物流、外汇等部门的不规范,对于消费者而言,无法明确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的性质和物流的追踪,通关模式的设定、通关手续的办理、进口商品税费的征收、出口商品的退税以及外汇结算的办理等问题都需要相关监管部门、跨境电商经营者和消费者明确。
2.2 产业链不完善
跨境电商产业链是由货物供应商、跨境电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客户四个部分构成,这四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但是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的一些节点还存在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对跨境电商加以规范、跨境支付存在安全风险、跨境电商行业没有进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如营销推广、物流运输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部分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通过恶意降价、提供伪劣产品的手段来提高销量,形成不良的竞争。各环节间互动及协同程度低,在跨境支付方面,支付服务企业没有与电商平台实现在供应商、电商平台、消费者等节点的支付结算服务; 在跨境物流方面,交易周期长、运输难、包裹无法全程追踪; 在海关通关方面,流程烦琐,效率较低,这些都不利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完善。
2.3 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在网络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跨境电商行业的网络失信问题愈加突出,特别是虚假交易、刷单炒信、恶意差评以及滥用、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等违纪违规行为。卖方存在描述与发货不符、虚假链接和宣传、刷单炒作、虚假承诺,信息外泄或被盗等。物流存在的问题则是恶意索赔、责任推卸、开包窃取、包裹丢失、无法追踪等。另外,购物收据、刷卡凭证真假难辨,涉及造假问题。跨境商品在配方、成分、制作标准上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导致不法平台钻标准缺失的空子,导致“假洋货”“劣质货”涌入国内,海外商品面临验货难、退货难、举证维权难等问题。
2.4 专业人才匮乏
《2017 年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管理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三年中国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缺口将高达450 万。跨境电商领域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对于平台运营、网店管理和推广、视觉图像处理等实践经验要求也较高,而且还需要具备跨境物流、国际贸易、报关报检、出口退税、跨境支付等行业知识储备。但是我国跨境电商专业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实操训练,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3 对我国跨境电商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行业规范
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监管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因此更需要统筹考虑和顶层设计,政府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规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境零售进口政策,电商平台也需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完善跨境物流追踪体系,提高跨境电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政策和监管方面,要积极性地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流程及规范,建立涵盖电商平台、检验检疫、海关通关、进出口汇兑、跨境支付、进出口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体系,适时出台跨境电商及外汇支付的管理办法等。
3.2 优化跨境电商产业链
优化物流、结汇、支付、海关等服务支撑体系,战略布局境内外仓储物流服务,提供海外仓储、集运、保税仓储全程服务,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球核心市场的跨境仓储物流网络,持续优化物流派送渠道,同保税区管委会、国检、海关等机构建立数据系统无缝对接,推进贸易便利化。在跨境支付方面,解决跨境电商收款流程冗长和资金管理低效的问题,允许试点支付企业办理境外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在支付信用安全上,对数据持有人进行溯源跟踪,保护数据安全。在海关通关和税收方面,简化通关流程,让企业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跨境电商制定合理的商品税制及退税规定,提高跨境电商效率。
3.3 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在信用体系方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限制、打击失信行为,2018 年8 月31 日通过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信息披露的义务,禁止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公示信用评价规则,针对失信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卖方虚假宣传、描述与发货不符、刷单炒作、假货劣质货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失信行为的违法成本,对卖家侵害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并由跨境电商经营者先行赔付。工商部门加大抽查力度,进行常态化抽检和不定期抽检。跨境电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覆盖多种领域,为商品提供从物流运送、产品质量、产品责任等风险解决方案。
3.4 培养跨境电商综合性人才
高校应该探索有效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综合型实践人才的培养比例,进行外贸、物流、商务等相关领域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在跨境电商课程的设置上,要秉承课程设置和职业岗位的衔接,将电商、外贸、计算机、物流,商务外语等专业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有竞争力的跨境电商平台课程体系。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建立对接的实习基地,将专业人才输送到企业进行实操训练和岗前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单据、报关报检、跨境物流、平台操作、跨境支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流程。
4 结 论
为了实现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建立完善的跨境电商行业规范,优化跨境电商产业链,完善权力保障机制,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的高素质人才,以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当前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