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9-07-13朱海军
朱海军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0)
1 互联网金融环境对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造成的主要影响
1.1 对课程体系造成的影响
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都是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相结合,互联网金融大多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开展,通过互联网金融对专业金融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补充,弥补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能凸显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教学。另外,在开展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社会企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并优化课程体系。从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教学时已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从而充分体现出金融专业的技术性,为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对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结构造成的影响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全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在开展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性的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新的需求。例如,在开展银行实务专业课程时,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课程都是以传统银行的业务开展为基础和重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改革。互联网金融的推广运用,衍生出了大量的金融产品,使得整个市场利率都随之改变,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和模式彻底被推翻,银行不再是支付结算和金融投资等经济行为的唯一载体,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客户及消费者都会选择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且服务质量相较于银行有所改善和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
1.3 对金融课程业务流程造成的影响
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逐渐向信息化和电子化转变,实行网络业务办理。在开展事业类的相关金融课程时,教师可以针对银行柜台综合性服务业务适当减少业务程序,简化流程,对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流程进行简化缩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不断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使用,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课程时有效加入新兴金融业务,通过网络银行、支付宝等终端对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的拓展,从而不断优化金融业务流程。
2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高效搭建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2.1 正确定位课程体系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实现金融专业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不断改革优化,将互联网金融思想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搭建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在开展金融教学时应当充分结合课程体系的搭建需求,正确定位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就是立足于互联网金融环境,结合金融专业的教学特征,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核心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融合,并且以此作为金融专业课程指导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要充分体现出课程指导思想,相关教师应当在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有效搭建出具有院校特征的金融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融合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金融,基于此,教师应当从高职金融专业职业基础、金融业务核心技能、金融职业综合素养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极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划分和正确开展,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后期顺利就业和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科学合理地搭建金融课程教学体系
(1) 有效搭建公共素质课程教学。对于公共素质课程的有效开展,金融专业教师应当立足于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数学、体育等课程,同时对当代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顺利就业。同时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及对学生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时间,对学分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公共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有效搭建职业基础课程教学。职业基础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金融行业,通过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与金融专业领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帮助学生对金融行业有一定的宏观了解,接触到不同的金融技能和环境,学生才能对金融业务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吸收。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金融专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金融法律法规、理财、保险及财务等相关知识,延伸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搭建职业基础课程。
(3) 有效搭建职业核心技能教学。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实现金融专业技能的有效教学,教师应当适当增加银行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内容,对于部分金融衍生品而言,教师要积极开展营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效融入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等,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训练和操作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流程和服务技巧。另外,适当增加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在后期工作中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测量,有效规避风险。
2.3 贯彻落实课程体系的实施开展
(1) 制定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体系评价方案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考核评价,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学习成果评价,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善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案的实施主体应当由学生、教师及企业三个方面构成,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金融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尽可能制定出科学、高效、统一的体系,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2) 建立高效的课程调解机制。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金融行业变动极不稳定。为了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当建立高效的课程调解机制,从而不断了解并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搭建提供可靠的支撑。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为了有效提升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应当正确定位课程体系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搭建金融课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体系的实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