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泛读》“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19-07-13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日语思政育人

(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200093)

韩 冰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30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也步入全球化、多样化的时代。价值观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世界观的多样化正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于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很容易在多样化的时代被种种因素所影响。在大学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大业中,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上海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各过程和各环节中,构建长效且全面的育人体系。本文以《日语泛读》课程为抓手,浅析“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在高校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课程中,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要做好价值引领,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都发挥育人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就是育人,即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者们也阐述了知识体系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孔子倡导在教育的“文、行、忠、信”领域中,“行、忠、信”是道德教育,“文”是知识体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的是道德教育应该位居于首位,只有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方能使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狭才以为善,小人狭才以为恶。”“德”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才”的善恶。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

再者,“课程思政”也不是我国特有的教育体系,国外的高校有着深厚的经验和历史传统。例如美国的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在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是学生必修的课程。要求学生从历史、社会、伦理、哲学等角度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激发学生对于伦理道德的理解与思考。欧洲和日本等先进国家对于爱国教育、本国文化、本国语言、历史、地理、哲学、体育等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把德育教育和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其育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观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经济改革正不断深化,利益格局也在不断调整,社会正步入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知识体系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世界观的多样化正不断渗透整个社会。对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各种现象、观点、言论、社会思潮的左右。所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师在每一堂课中,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说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做好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体系。

三、《日语泛读》课程在日语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日语专业课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两种。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基础日语、日语泛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本概况、日语写作、日语口译、日语笔译、日语写作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日语视听说、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商务日语口语、经贸日语等课程。日语泛读是基础阶段教学的范畴,是与基础日语(精读课)、日语听力、日语会话等平行的相辅相成的课程,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被定为基础阶段必修课程。

日语泛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无论在日语专业四级、八级,还是日本语能力测试等各类考试中都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日语能力培养中无非是“听、说、读、写、译”的五个基本技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在日语本科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两个:精读和泛读。精读是泛读的基础与前提,泛读是精读的体现与归宿,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精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日语基础知识进行详细的语法讲解,并同时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五个技能的基础训练,目的是系统地讲授语法体系、基础句型和基础词汇,逐步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由于精读课的学时等有限,所包含的基础单词和句型的量仅限于基础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单词量较少、知识面也相对狭窄,在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上,还需要与泛读课相辅相成。

泛读课的目的不是扩充学生的单词量、拓宽语法与句型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体现在提高学生快速、通读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章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充学生的单词量;巩固语法与句型知识;阅读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文学、人物、科技等类的文章,以扩大知识面。同时,从课程思政探索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分析日本文化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的要素,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可以说,将课程思政融入泛读课的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四、《日语泛读》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日语泛读》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是: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与日语泛读相结合,通过大量、广泛的日语原文阅读,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引导学生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受“哈日”风潮的影响,当下不少年轻人折服于日本文化,认为日本什么东西都比中国好,甚至认为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好。有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哈日”而选择了日语专业。基于此,重申中日两国的悠久交往历史、明确中国的优秀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梳理现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优秀文化因素,有利于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树立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客观正确地看待日本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要求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梳理和研究日语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日语泛读》课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日本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并融入了日本文化的血脉,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语是日本文化里中国文化较为集中的载体,通过梳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日语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鉴别日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此外,带领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为指导,对比中日文化中的不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包容多样性论的宽容心态,坚定文化自信心。

五、《日语泛读》中“课程思政”的思考

在《日语泛读》课程中,以中日文化对比为切入点,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但是在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提高教学能力等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提高:①不仅仅停留在中日文化对比上,如何激发学生出自于本心的爱国情怀,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②以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完善教学的整体设计还有待于完善。③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认知,从而实现行为的转化,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门课程就能达到的,需要渗透、强化到各门课程中,这也是今后所面临的课题。

猜你喜欢

日语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赢在耐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