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改革:成就、问题与突破

2019-07-13

体育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全民改革

杨 桦

体育改革:成就、问题与突破

杨 桦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在全民健身大觉醒和健康中国崛起的新时代,体育进入了发展的机遇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体育体制改革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攻坚点,并对新一轮改革瞄准体育管理体制,在政府职能转变、单项协会实体化、全运会改革、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国家队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整体设计、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渐进深化”几个问题,才能攻破堡垒,将改革纵深推进。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成就;问题;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体育在国家改革波澜壮阔的大潮中搏击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国际战略上看,体育成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彰显国际竞争力、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主张、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从国内发展上看,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正通过发挥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承担全面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时代任务。

体育所释放出的前所未有的能量,是世界体育高度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供给,也是体育改革开放所释放。今天,体育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充分发挥在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其动能仍然来自体育改革创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新华社,2013)指示精神,本文就体育改革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深化体育改革的突破点进行总结、分析和思考,为打好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三大攻坚战,推动全体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新时代体育大跨越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体育改革的成就

1986年4月15日,是中国体育改革的元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启了体育改革的大幕。经过30多年的艰苦探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体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今天的体育大发展、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下从体育的五个重点领域来总结体育改革的成就。

1.1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成为党和国家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全民健身大觉醒和健康中国崛起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已建立。国务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开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贯彻落实情况检查,结果报送国务院,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部署落实、评价激励等环节上解决好全民健身工作的摆位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18个省(区、市)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和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各类健身俱乐部、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和联动机制日益畅通。全国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将 “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全覆盖。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累计投入彩票公益金26亿元建设1 127个场馆,惠及28个省(区、市);投入彩票公益金49亿元,支持引导各地建设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7万多个,覆盖全国超过88%的行政村。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 m2,市(地)、县(区)50%以上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50%以上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全国县及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达到72%,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数达到7 621个,平均已达到每万人3个。截至2014年底,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9.6%;截至2017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近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5%。

——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已经达到235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已经超23万人,全国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1.7人。

——全民健身活动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示范性健身活动、制度化项目业余联赛、自发性群众身边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活动形式就近就便、小型多样,活动内容多元时尚,注重个性化体验,围绕节假日组织开展的大型赛事活动特色鲜明。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儿童、农民、妇女、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系列健身活动,每年参与活动总人次超过1亿,仅2017年围绕“全民健身日”开展的活动达3 300场,参与人次超过9 000万。

——马拉松成为引领全民健身的龙头运动。马拉松运动从2013年的39场到2017年迅猛增长至1 102场,年均增长率高达120%,直接参与马拉松赛事的近500万人次。目前,马拉松已在全国234个城市落地开花,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推动全民健身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田径协会 等,2018)。

——科学健身指导个性化。《全民健身活动指南》的发布为国民提供了科学制定健身指导方案的依据,“科学健身中国行”活动已覆盖数千万人,运动处方成为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的有效途径,国家运动处方库建设为运动处方科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运动处方师成为国民个性化科学健身指导者和服务者。

1.2 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以政府调控为保证,国家队为龙头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系为重要措施和组织形式,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为杠杆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通过不断发挥政策、资源和人才优势,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新动能,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成功举办和参赛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引领的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书写了我国奥运参赛的辉煌篇章。正如《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中所说:“本届奥运会不仅给北京和中国留下了巨大遗产,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座历史丰碑。”

——竞技运动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坚定不移实施“奥运争光”战略的推动下,竞技运动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奥运冠军237个,世界冠军3 319个,创超世界纪录1 125次,造就了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永不言败的中国跳水队等团队,彰显了大国竞技运动的竞争力和精神风貌(郑法石,2018)。

——成功获得2022北京冬奥会的承办权。北京成为世界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对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提高我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的“朋友圈”,以构建世界体育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战略意义。

——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整体提高。坚定不移坚持科技助力奥运之路,不断提升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能力,不断促进训练、科研和保障的高度融合。通过构建复合型多学科训练团队,大数据智能化的运用,对运动技术关键环节进行了创新与突破;通过剂量负荷投入,精准营养和精细化监控,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1.3 体育产业

——确立了体育的产业地位。我国体育从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转变为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鲍明晓,201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体育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强化,体育的产业地位也得以确立。

——体育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业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水上、航空和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发布,对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多年来持续上涨,2016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 011.3亿元,实现增加值6 474.8亿元,与2008年相比,体育产业增加值涨幅达到316.5%,年均增长率为19.32%;2018年体育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体育消费近1万亿元;体育产业机构数量增长超过20%,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40万人。

——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用品贸易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2018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业增速均超过20%。

——体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体医结合、体旅结合、体养结合、体育文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不断丰富完善体育产业链和生态圈,体育小镇、体育综合体、体育公园、体育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体育产业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集聚区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居民体育消费快速升级。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开始呈现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趋势。体育消费在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自驾露营、登山、攀岩、漂流、沙漠穿越、网球、高尔夫球、冰雪运动、击剑、马术、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等运动出现不断升级的良好态势(鲍明晓,2018)。

1.4 体育文化

——体育精神成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人民网,[2013])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奋斗激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要以人民满意度为最高评判标准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体育发展主体,不断厚植体育发展的人民基础,释放蕴含在人民中的深厚伟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让体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成为体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体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已实现由强身健体到健全人格再到美好生活的升华,成为民众追求健康、快乐、幸福三大人生目标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显性而鲜明的标志。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社交、消费等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体育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时代共识(易剑东,201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推进。建立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一批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得以及时抢救和发展,划龙舟、舞龙舞狮等一批民族民间节庆体育活动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白晋湘,2018),国际武术联合会已在全球拥有150个会员协会,健身气功在近60个国家与地区传播,拥有48个国家与地区的98个团体会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体育文化产品与交流平台不断丰富与扩大。全国已建成各类体育博物馆107家,共举办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7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12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已成为国际性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体育影视、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动漫、体育游戏等体育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为大众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郑法石,2018)。

1.5 体育外交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事业成效显著。充分利用体育国际化大舞台,创新“奥运外交”“主场赛事外交”“元首体育外交”的体育外交新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多边机制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推进、战术创新提供了路径、方法和内容,贡献了理念、智慧和方案。

——成为国家交往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内容。中国元首在与各国商议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发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宣言中强调体育合作得到了各国首脑的积极响应,以“金砖国家运动会”“中芬冬季运动年”为代表的体育合作成果,彰显了体育作为国家交往合作的领域和内容对加强国家交往的积极作用。

——举办国际赛事搭建多边对话机制的互动平台。我国分别举办了奥运会、青年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13次,单项世界赛事数以百次,通过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搭建了多边对话机制的互动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参与体育全球治理中国有位有声。目前,我国有284人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434个职务,任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231个,先后有46人获得奥林匹克勋章(郑法石,2018),在国际体育学术组织任职的有34人。他们在参与世界体育改革、国际体育规则制定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对外体育援助有效提升了中国道义感召力。以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运动场馆援建,体育赛事举办的方式,以跳水、乒乓球等38个项目为重点人员,对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塞舌尔等非洲国家共计128个国家和地区近3 000人次提供了体育援助,为第三世界国家(地区)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有效提升了中国道义感召力。

——“走出去”“请进来”国际合作交流通畅。“走出去”数万体育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体育科学会议,数万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大赛,上千运动员“与狼共舞”开展国际科技、运动技术交流;“请进来”数百世界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数百万先进体育设施设备、仪器器材,为提高竞技水平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持。

在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为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促进下,我国体育事业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取得了不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业绩。

2 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随着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日益复杂,体育发展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整体发展上存在“体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不相适应,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不相适应,体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体育人才结构和总量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体育文化影响力与体育国际地位提升不相适应。

在重点领域里呈现出竞技体育发展结构偏态,冬季与夏季项目发展失衡,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发展失衡,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失衡。群众体育发展不均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乡镇和农村发展不均衡,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参与体育健身人群不均衡,各部门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发力不均衡。体育产业整体质量不高,体育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条较短,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滞后,民众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体育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产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资本对体育支持力度不够。体育文化传播力不足,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不明确,体育教育在体育文化中缺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与动力不足,传导中国文化对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够,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独特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体育外交定位不准,站位不高,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战略定位不清晰,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理论研究薄弱,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不突出,功能作用有效发挥不够。

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能由改革和创新来解决。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强改革,是新时代体育迈向新征程的必由之路。

3 深化体育改革的攻坚点

体育改革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牵一发动全身。深化体育改革,就是要将改革纵深推进,全力攻克制约体育发展的深层次的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进行了三轮改革,每一轮改革都围绕提高我国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参赛成绩,实现竞技体育局部赶超和优先发展展开,重点对项目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优秀运动队保障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每一轮改革都推动了体育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前三轮改革没有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的关键问题进行突破,体育发展的动能没有得以转换,活力没有得以释放,随着新旧问题和新旧矛盾不断积累,体育发展进入瓶颈期。要解决和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防止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深化体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这个顽疾进行突破。

2017年,新时代发起的新一轮体育改革围绕体育管理体制,在政府职能转变、单项协会实体化、全运会改革、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国家队管理等方面开始了攻坚。

——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将赛事组织、项目活动、科技服务、课题研究、职业培训等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在政府职能转变中降低了政府提供服务付出的人力、资金、时间及相关行政资源的成本,促进了专业性学会、协会的发展。

——取消了赛事审批权。国家正式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立项、运动员交流协议、国家级裁判员、体育竞赛全国纪录项目4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每年近千项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不再经由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将政府对赛事的管理由赛前的审批转为赛中和赛后的监管,堵塞监管的缝隙和漏洞,加大对违法和违规者的处罚力度,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赛事市场环境。

——协会实体化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了三批次的协会脱钩试点。截至2018年,脱钩试点协会三批共28家已完成22家,纳入奥运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的有28 家的主要负责人调整完毕,9家协会已完成法人变更,14家协会设立独立账号,协会拥有开展项目和备战参赛的职能及其相应的决策权、财务权、用人权。

——专业型管理人才靠前指挥备战参赛。将姚明、王海滨、张传良、沈金康、冼东妹等一批专业教练员选拔到协会领导岗位,利用其专业特长和社会影响,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效益,强化高水平专业型备战管理优势,给传统的行政管理型备战注入新的活力和开辟探索性实践。

——足球改革开辟了奥运项目协会改革的试验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的足球改革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指导下,积极实施《中国足球协会改革调整方案》,创新了中国特色足球管理模式,足协的自治能力不断提升,足球发展的法制化水平日渐完善,为单项协会的改革提供了样板,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篮球成为奥运项目协会实体化的开路先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职能全部划转中国篮球协会,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成为担任单项协会负责人的首位体制外球员。篮球职业联赛改革和国家队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大步伐,篮球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奥运项目中心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先行者。

——全运会赛制改革。全运会增设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轮滑群众比赛项目金牌,专业性比赛项目与群众性比赛项目的隔墙被打破,赋予了“全运会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目标新形式和新内容,全运会开放性、参与性、全民性得以实现。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职权向单项协会转移。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将奥运备战参赛、国家队组建与管理、后备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和参加国际国内竞赛、项目推广、市场开发、专业技术培训等职能向单项协会转移,以承担单项协会党的建设、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职能为单项协会提供服务保障。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功能弱化和单项协会实权化迈出了协会实体化关键的一步。

——国家队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呈现四化。多元化:一个运动项目设立两支或多支国家队,打破单一国家队的设置,形成了合作竞争的态势。地方化:一是将国家队下放到省(区、市),采取与省(区、市)联办国家队的方式;二是省(区、市)竞争选拔,择优组建国家队,承担组建国家队任务。社会化:与企业组建国家队,实施“与狼共舞”计划。扁平化:国家队不再设总教练、主教练岗位,设男子、女子国家队教练组,实行“扁平化”管理。

历时两年的新一轮体育改革重点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协会实体化、奥运备战参赛、国家队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不同面和不同点进行了发力,在全社会和体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反响。改革的效益正在和将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三大攻坚战等体育实践中进行检验。

鉴于体育改革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纵深推进的改革中将系统化思维,战略性选择,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操作作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贯穿其全过程尤为重要。为此,认真思考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4 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4.1 主动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质是剑指政府。剑锋所指,将改变体育发展的观念、目标、格局,改变体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方位,将刺破利益的藩篱,阻力必有。因此,体育总局系统上上下下需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才能付诸改革行动。

改革共识需在三个方面达成。一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激活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效地开发、配置和利用资源,构建联动互补、共生共荣的体育生态,释放体育的活力的“大体育”格局,为更多更有力承担国家的重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动力和保障。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在体育领域的重要实践,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国家总体改革成效。二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体育改革需攻克的最后堡垒,成败在此。从前三轮体育改革来看,第二轮改革对管理体制进行了触碰:将运动项目的管理职能由业务司转至新组建的2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尝试管办分离;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率先步入了协会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的试点。然而,由于为协会实体化而设置的过渡机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被固化,足球改革只在技术层面作了一些调整,并无实质性制度变革,改革目标未能实现。第三轮改革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局部攻坚。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高举高打,过关斩将,再次以足球为试点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中国足球协会率先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步入实体化,部分运动项目协会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脱钩告一段落,协会实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新一轮的改革就是对前三轮未攻克的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三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体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别无选择。当前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始发和症结于管理体制,这些问题和矛盾已成为体育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不改没有出路,慢了又会贻误战机,付出的代价更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取得的成就,莫不得益于体育改革红利的释放,新时代体育要大发展,也只能依靠改革继续提供发展动能,在改革中寻找发展新路。

4.2 敢于改:先立后破,不立不破

“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是深化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原则,也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只有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把握好“立”和“破”的承接顺序和辩证关系,“立”在前,“破”在后,才“立”得稳当,“破”得彻底。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序是先立后破,方位应是从上至下,从国家体育总局向司、局、项目中心推进。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要“破”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三位一体的机构、职能、人员构架,要“立”的是由综合的“一驾马车”变成“三驾马车”的各司其职。形成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负责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要负责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团结全国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工作者爱好者共同发展体育事业;中国奥委会主要负责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主要负责管理运动项目普及与提高工作,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会员接受其业务指导并为其服务。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层面,要“破”的是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集政府权力、社团、企业特性一体的格局,要“立”的是政府支持协会、协会依托社会和市场、社会和市场自主办体育的新型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和运行机制,这两个层面的“破”和“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按照改革的方位和顺序,首先要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进行“破”与“立”的谋划,国家体育总局要放的权力如何放?何时放?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该接的职能如何接?何时接?要在对这些“放”与“接”的重要问题进行战略谋划、目标定位、机制创新、路径选择、组织重组时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和提供实施的配套方案,在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体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的基础上,再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推动改革实施。

从已经启动的新一轮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来看,改革的方位是从下至上,改革的顺序是边破边立。改革方位和承接顺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成效。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率先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层面启动奥运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没有牵头部门,在政策上缺乏支撑依据;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项目协会承担的权责划分难以厘清,协会的外事政策、经费预算使用和监管不配套,国家体育总局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对协会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应对;多数脱钩协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内部管理失范、对自治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外部效应没有正常发挥出来。

因此,“从上至下”“先立后破”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始至终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必由途径,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的改革中进行坚定不移的贯彻与实施。

4.3 善于改:整体设计,统筹谋划

体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体设计、统筹谋划是前提,它决定改革的成败。应该说,前三轮的体育改革在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改革方案,推出了改革措施,有力促进了体育改革。但由于改革的方案和措施是由体育部门自己制定,其方案和措施受制于部门立场、视野和思维定势,深层次的问题很难触及。今天,体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和改革的深水区,所表现出的发展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机制陈旧、人文精神薄弱等问题盘根错节,多有关联,其根源都为管理体制所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前三轮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论证,认真谋划,要站在体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高度,把握体育“联动发展包容日趋鲜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日趋强劲”的发展趋势,围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的国家战略,备战东京奥运会、筹备北京冬奥会和参赛卡塔尔世界杯的国家任务,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配套性的设计和安排,按照整体部署、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实现和达到边改革、边建设、边发展的意愿和成效。

4.4 精准改:积极稳妥,渐进深化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复杂艰巨,牵一发动全身。积极稳妥、渐进深化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实施层面的战术。积极稳妥是要在对“守正”与“创新”、“破”与“立”的整体把握下,在改革决心、勇气和智慧的支撑引领下,在整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稳妥处理政府职能转移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关系,稳妥处理坚持完善举国体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稳妥处理协会改革的“广泛性”与奥运备战的“精准性”的关系,稳妥处理专业化人才培养与跨界选材的关系,稳妥处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职能弱化与单项协会实权化的关系,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面到域,由慢到快,由浅到深,将改革对国家、社会、部门及个人产生的摩擦力和冲击力减到最小量级,将改革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带来的新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在渐进深化中实现改革目标。

5 结束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体育改革是体育重获发展动力的唯一出路,其突破点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关键,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这是体育改革的深水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通过激活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效地开发、配置和利用资源,构建联动互补、共生共荣的体育生态,释放体育活力的“大体育”格局,为更多更有力承担国家的重任和满足人民的需求提供动力和保障。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继前三轮改革发起的最后冲锋,新一轮改革的动力来自国家和社会,改革的基础来自经验和教训,改革的支撑来自勇气和智慧。只要政府、社团、企业共同参与,体育、教育、卫生共同联手,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在大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力同建推动下,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成败在此一举。

白晋湘,2018.从传统到现代——对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38(7): 21-22.

鲍明晓,2018.从体育部门经营创收到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初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38(7):15-16.

李雪颖,2017.国家体育总局赴河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苟仲文作主题宣讲[N].中国体育报,2017-12-18.

人民网,2013.习近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EB/OL].[2018-12-27]. http://cpc. people. com. cn/n/2013/0901/c64094-22763488.html.

新华社,2013.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EB/ OL]. [2018-12-2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 24/c_11 6670797.htm.

易剑东,2018.从为国争光到文化软实力——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38(7):17-18.

郑法石,2018.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8-12-18.

中国田径协会,厦门果动体育科技有限公司,2017.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EB/OL].[2018-12-30]. http://www.spoorts. cn/.

Sports Reform: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Breakthroughs

YANG Hua

In the new era of national fitness awakening and healthy China rising abruptly, sports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nd a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mass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industry, sports culture and sports diplomacy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of sports system is the key to deepening Chinese sports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new round of sports reform aiming at th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form measures tak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individual associations,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Games, the reform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team,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nly we seriously consider and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build consensus, form resultant force, destruction comes after construction, no making without breaking, integral design, overall planning, actively and steadily, deepening gradually", can we break through the fortress and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in depth.

1000-677X(2019)01-005-07

10.16469/j.css.201901002

2019-01-05;

2019-0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70)

杨桦(195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

G80-05

A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全民改革
全民·爱·阅读
改革之路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可持续全民医保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改革备忘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改革创新(二)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