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
2019-07-1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千灯古镇,历史文化悠久,它东望上海,西邻苏州,是一座幽静而恬雅的江南水乡古镇。而自古以来"小桥、流水、人家"便楼中的人们再是江南美景的名词和佳作。在城镇化背景下生活在诸多摩天大迫切追求一种典雅闲静的生活状态,而千灯的纯朴和婉约,让很多人爱上它。水生态是千灯流传于如今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们爱千灯的恬雅、更爱千灯古镇水生态带给人们的舒适和清爽,使得人们行走于千灯之上便如同行走在自然之中一样。
一、水育千灯,人水相依
(一)水文化赋予千灯自然风土
水文化需要建立在生态和谐的基础上,并且与时俱进,人水合一,才可以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水环境是相对于古镇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桥和路均为水所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利用好水资源能够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的大部分问题,点线面的交织可使水生态更好的被利用和保护,建立水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融洽关系。
水生态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自然规律与风土气息。秀丽的山脉、肥沃的土地以及茂密的森林,都需要由水的浇灌才可施展魅力。它孕育着无数生命,使不同地区充满着种种生机。
在千灯,人们惜水、爱水、敬水、护水的水文化也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内涵,体现着人化自然、水化于人的和谐统一。水是千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或者说,水文化已经深深的嵌入到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人们的水观念和水思想,对于千灯的文化传承尤其重要,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水资源的滋养,人类的生命也需靠水生态而延续,人形成于自然之中,人为水所化,人、自然、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水文化造就千灯人间百态
千灯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自然,人们的衣食住行便也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养。甚至说,水影响着千灯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中无一不含水的踪影,闲暇时走于水声潺潺的青石板街之上,忙碌时于农田之上进行灌溉,困惑时漫步古桥感受古水文化。我们并不常谈水对其影响,但却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千灯人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
细观江南传统女性的服饰,无论在它的功能是还是纹样上,都有不同的含义,有“独特的风土气息”。这种含义也被人们称为“天人合一”文化。例如传统女性服饰的颜色方面,多为蓝色、青色和玄色。在人们看来,蓝色便是江南清澈的蓝天的幻化,青色则代表碧水清清的江南之水,当地人民通过服饰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服饰上很多色彩都来源于水的灵感,包括碧青、天蓝、黑色等,青色有生机清爽之意,蓝色有端庄肃静之象,玄色则代表沉重和冷静。
然而不仅是服饰,就连千灯的特色美食都是离不开水的。例如千灯特色产品的老米酒,具有显著的营养保健功能。以优质的水资源作为其辅助,需要依靠特殊的气候、水源等一系列条件约束下生产的糯米为原料,经过“蒸煮、加曲、等独特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氨基酸含量较高的高酒精度米酒。”
千灯镇居民朱荣林:“千年古镇,水乡千灯,有水就有桥,有桥必有街。”(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纵然千灯经历过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它依旧存留并延续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随着时间与自然条件的更变,中国的传统建筑受种种条件的约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样式。千灯的传统民居建筑,属于传统建筑中的四水归堂式,而这种建筑风格与千灯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大部分民居依靠河岸生活,临水而居。我们可以通过千灯的传统民居建筑十分直观的看到到当地的民俗习惯、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信息。
说起千灯古镇,最有名之一的便是它的青石板街,“南北贯通,与千灯尚书浦平行”,由2072块花岗石板而铺成,也被人们誉为“江南一绝”。而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街是千灯千古风韵的载体。三千华里的石板街上面是人行道,石板下则是下水道,每当下雨时,水便从青石板缝中流入下水道,这样水通过下水道流走,便不会形成积水的现象,并且与每家每户的下水道及千灯河滩相辅相成,也给青石板街一丝朦胧飘渺的意境。形成了“人在石上走,水在脚下流”的千古特有文化。
人化于自然而水化于人,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环境紧密相连。水带动着千灯古镇的发展,也因“水”,千灯古镇逐渐开发成旅游景点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内。水,更是千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二、业态融合,生生不息
(一)水与千灯农业生态
近几年来,千灯古镇在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飞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更加优质、农村周边环境得到提高的生态宜居发展之路,在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千灯镇现在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并实践秸秆全量换填的措施;采取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利用千灯的水资源来发展生态渔业,“渔业基地采用了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氧化处理系统、微孔管曝气增氧处理系统”,充分的发挥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从而降低生化作用,净化水质,并且可以实现尾水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的实现渔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有机统一。”
(二)水与千灯聚落形态
1.千灯风貌独特的民居建筑
“地理环境、地形地质是影响聚落选址、建筑形制风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和载体。”千灯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而千灯作为典型的江南小镇,会给人宁静淡雅的感受。由于水生态占据了千灯的部分面积,所以防潮是做好千灯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防备之一。在环境较为潮湿的情况下石材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紧接着,在装饰工艺的表现上面,千灯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说是一种现存在的艺术形式,也是江南建筑风格的代表。“木材也会经常用于建筑之中,它对于装饰的艺术也有独特的魅力。”
“白墙黛瓦”是形容江南水乡小镇最直白的视觉感受了,这也正是千灯传统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色彩表现力。千灯的建筑色彩像幅水墨画的视觉感受,它的屋顶则用黑灰色瓦片加以叠盖,墙体以白色和淡灰色为主色调,栗棕色的梁柱和栏杆为辅色,再加上潺潺碧绿的流水的点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千灯传统民居建筑幽静恬雅、朴素简洁的水墨画色彩风格。
2.千灯多姿多彩的桥建筑
水文化覆盖上的桥文化,也是千灯古镇的一大特色。自古以来,人们爱桥颂桥,并不只因为桥是路面的延申,更多的是桥能够融入当地的环境中,美化环境,一座著名的桥梁,必然是一个地方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更重要的是,桥还有这自己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河东的方泾浜桥,这个石拱桥就是元代的建筑风格,河西的小木桥,就是明代的建筑风格。中间的恒升桥,是清朝的建筑风格,三桥相连,便是千灯桥文化典型的先例。
吴家桥,横跨于尚书浦之上,“相传宋元之季有卖浆吴姓者,世居尚书浦上,建桥以渡,古曰吴家桥。”明中叶桥覆,明万历三十八年沈淞源,将木桥改建成石阶梯拱桥,迄今一直保持原貌。清康熙年间,由余庞讴领众重建并立碑以纪。吴家桥是一座花岗石单孔的石阶拱桥,呈东西走向。拱桥采用纵联分布并列砌筑,板式栏杆。桥两侧原各有阴文石刻对联一副,但是由于历史的冲刷,石柱风华,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岁月的痕迹,但是依然能看到两联的字体,现保存完好的呈现给大家。
尚书桥座立于千灯镇的最南端,横跨于尚书浦上。唐、宋时曾建有木桥。“相传唐代陶岘后裔,散居于昆山千灯,陶家桥为所会传说。”明万历年间,陶叔平协沈淞源力建此桥,正名“尚书桥”,迄今一直保持原貌。
陶家桥是一座花岗石和青石单孔石的阶梯拱桥,方向为东西走向。桥身为分节并列砌筑,桥面石级南北两侧有青石栏杆,便以行人,桥顶平面上筑一座亭子,桥顶中间南北两侧各雕刻“尚书桥”三个字。
三、镇因水兴,人必护之
(一)当代古镇水生态现状
在城镇化发展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许多历史古迹和历史古镇遭到人文性或地质性破坏,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便成了人类责无旁贷的使命。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们对古镇旅游等享受型消费的兴趣和需求也越来越大了。人们的谁观念逐渐淡薄,爱水、护水、惜水也变成了不得不得以宣传的口号,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关系中人类的生活水平甚至生命安全。所以,保护古镇的水生态环境也成为了我们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千灯保护水生态的具体措施
在水生态方面,每一条流域都要从整体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综合治理,从一个大的流域层面开始治理,才可以保证河流的生态。相关的当地政府可以采取部分保护水生态的措施,阻止污水进入当地的实体水域,有针对性的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当地居民的不断提醒,可使外来游客增加护水意识,形成保护水生态的观念,做到人水合一,形成独特的水信仰,给大家相对安全和舒适的水环境。也可指定和设计相关公益活动。来增大保护水资源的影响力,也可为当地的旅游行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和提成。
四、结语
千灯文化源于千灯风土人情和自然万变,而水是千年来引领千灯逐渐走入人们眼中的传播介体之一,水可通过不同的形态来传递不同的生态信息,作为一种载体,使当地文明生生不息的流传着。水文化和历史古镇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更是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