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传统技艺下的师生情怀
——《长白又一春》的新突破
2019-07-13东北师范大学130000
(东北师范大学 130000)
2017年7月6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系主任谢飞新作朝鲜族群舞《长白又一春》于首场展演,受到了著名舞蹈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老师、云南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马文静老师、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张小芯老师等国内舞蹈一流人士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东师舞蹈暨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舞蹈比赛、荷花奖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后,首次跨入中国少数民族全国精品剧目展演的行列,代表着东师叙事舞蹈正逐步地攀登上新的高峰。1
作品于2017年9月7号受邀参加第十一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展演,多番受到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先生的认可和赞誉,并取得较好名次。一如东师以往出品的作品固化在我们头脑中的惯性印象,但凡听闻出自东师舞蹈作品便产生了经典、精炼的叙事佳作的审美期待,这是东师打响叙事舞蹈作品招牌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在民族民间舞作品融入叙事性也是一种新的领域突破。
在选材上,即可感受到直铺式师徒技艺传承性的故事情节结构。一位白发苍苍的朝鲜老艺人正专注地带领着传承艺术的学子们勤练习鼓技,老艺人分组教学、以身授学精湛且细致。老艺人麾下2名年轻传承徒弟,一位刻苦学习技艺,一位好偷懒、捣蛋,在这位偷懒的学生睡懒觉时被老艺人发现,便生气责备,罚其头戴滑稽面具单腿站立,引学堂内众多师弟师妹们忍俊不禁地捧腹欢笑,打破严谨学堂氛围感,增进了幽默风趣的学堂气氛。在这有苦有乐的学习传承技艺岁月里,光阴流逝,年迈的老艺人离开了人世,打破一向平静美好的长白学堂生活,在悲痛恩师离世后,偷懒捣蛋的学徒骤然觉醒,深刻体会到老艺人在日常教授的点点滴滴之用心良苦,痛定非痛、幡然痛悔,携手同门师兄弟将老艺人的技艺传承下去。
作品中的传承性在作品的名称上《长白又一春》的‘又’字上深刻体现。
一、编创手法的新突破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一路以来均以抒情性编创手法构成,使得舞蹈界流传出舞蹈“善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观点。编导谢飞沿用东师舞蹈的现、当代作品中叙事结构手法,不似以往抒情性民族舞作品里简单的情绪渲染到头,结尾时达到极致即可,而是在群舞中讲究情节上的推进,刻画众多人物形象清晰,人物性格的塑造成功推动作品里故事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这是民族舞编创手法上极大的进步与突破。
作品的故事分别是:(一)长白学堂一派学风积极,师傅兢兢业业地教授和指导众学徒技艺——“起”;(二)课堂里有偷懒睡觉的学徒,师傅发现后斥责该学徒,在惩罚之时偷懒学徒滑稽模样引起哄堂大笑——“承”;(三)师傅日益精炼的在技艺上教授,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转”;(四)学徒悔痛平日不专技艺练习,决心悔改将传承师傅技艺代代发展下去,众学徒齐奏出惊为天人的长白又一春——“合”。
“这个作品用叙事的手法,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文静评论,“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朝鲜族老艺人形象,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令人感动。”展现“师道”在艺术发展中的传承性。通过作品的完美呈现不难看出东师优秀编导家谢飞老师在此作品里下了多大的功夫去用心钻研创作手法,特别让人倾佩与赞誉。
二、舞蹈结构的新突破
《长白又一春》作品巧妙地运用时空处理手法和时空交错方法,短短六七分钟的作品精彩的将故事情节逐层推进,刻画人物性格明确。
在叙述上,作品很好的处理安排两条故事线索,第一条主线:在传统朝鲜族民族技艺学堂内,一位老艺人师傅谆谆教导着每一位学子,希冀每一位学徒将其一生的技艺传承延续,直至去世后,爱徒带着众学徒重拾老艺人鼓鞭和鼓槌奏起朝鲜族传统鼓乐节奏,将其优秀技艺传承下去。第二条副线在两位爱徒身上,作为老艺人的继承师门的两位爱徒,一个勤奋好学,一个喜爱偷懒捣蛋,爱偷懒捣蛋的学徒常因在课堂中睡懒觉被师父发现,而受到师傅斥责与惩罚,却因此逗得同门师兄弟欢乐不已。
作品跨越时空,描述在长白学堂里优秀的老艺人的钻研技艺,教授技艺,只为学徒们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财产。以圆形场景为环绕的调度,快速的节奏象征时光流转,直至老艺人暮年老逝;在听闻师傅离世的噩耗后,那位偷懒捣蛋的学徒悔痛不已,决心带领全学堂的学徒们把师傅一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复线结构是编导谢飞较为擅长的结构方式。从其早期作品《等待》中在家苦苦等待的妻子与丈夫和情人幽会主副两条线索的同时呈现,到《南京亮》中日本士兵自责与侮恨的回忆与中国人的血泪和屈辱两条线索的交叉并行,再到《羚羊的外套》中更为复杂的复线结构,编导对这种结构方式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2编导再从现当代作品中使用复线结构,新创加入民族民间舞《长白又一春》中,编导对于创作结构的功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主线和复线这两条线相互交叉影响,进而把故事说圆、说满、说清,留给观众情感上对于师徒情的感触,民族技艺代代相传保存与发展的问题令人省醒。
三、舞蹈道具利用的新突破
中国舞蹈自古便有“无鼓不舞”的传统,“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传统朝鲜族舞蹈中杖鼓这一乐器大多数为舞者挂于腰间舞动,作为道具使用,以音乐伴奏,而《长白又一春》这部优秀的作品运用上了朝鲜族‘四物乐’中的长鼓、大鼓、小锣、大锣这四种乐器在作品里展示,分别代表着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反映出朝鲜人民在生活中创造欢乐的精神和传统纯朴的民风。
首先,在打击乐器演奏形式上的新突破。编导未沿用传统朝鲜族舞蹈中左手持鼓槌、右手持鼓鞭的演奏形式,而是将舞蹈演员们左手的鼓槌和右手的鼓鞭转换为双手持鼓棒进行演奏,作品里乐器伴奏声以舞蹈演员们现场伴奏,作品里前部分未使用音乐伴奏,直接采用舞蹈演员以‘四物乐’里的四种乐器进行原声伴奏,使乐器的伴奏功能得到高度体现。
其次,在打击乐器演奏风格上的新突破。由于编导曾多次向韩国传统舞大师鞠守镐先生学习韩国传统舞蹈中打击乐的演奏风格和节奏,巧妙地把中国朝鲜族舞蹈演奏风格和节奏与韩国传统舞蹈中长鼓的演奏风格和节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演奏风格和节奏点。
最后,在作品加入鼓架的使用,把长鼓放置于鼓架上演奏,有别于朝鲜族传统舞蹈长鼓挂于腰间的演奏方式,舞蹈演员不啻充当舞蹈伴奏的角色,而是在舞动中伴奏,边舞边奏。这是舞蹈道具长鼓演奏方面的一种新的改变而且编导还灵活运用鼓架在作品里多次移动方位和摆放位置的变化,构造出丰富、美化的场景调度,勾勒出层次多样的舞蹈画面。
作品以朝鲜族传统打击乐器长鼓为叙事形式,通过长白山脚下的一段师徒情作为情感主线,采用多种朝鲜族传统节奏的演奏技术与舞蹈同时并存的方式,营造了严谨、风趣却又悲伤的“长白学堂”。
四、结论
叙事作品是东师舞蹈的硬招牌,通过屡次作品的获奖,能了解到编导谢飞乃一名全能型舞蹈从业者。由初期编创的现当代舞种中叙事性结构作品如《南京亮》《羚羊的外套》、《安全区》和《鸡毛信》,进而继续创作出民族民间舞种的叙事作品,由此表现出编导并不限制于单一的舞种编创,融叙事情节于民族民间舞作品里,民族民间舞不单纯只是情绪的渲染,简单的展露民族风格及民族的审美特质,而能做到重述传统故事,传播民族精神。观者能观之入心,内心感受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需新时代下的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是一份敬重,亦是一份崇仰。
注释:
1.东师舞蹈.庆祝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圆满成功[EB/OL].2017-07-12.http://www.sohu.com/a/156606964_679973.
2.孙慧佳.呼唤对生命的尊重 观“桃李杯”获奖作品《羚羊的外套》有感[J].舞蹈,2013,(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