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019-07-12孙清廉
孙清廉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与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显著,因此不能把婴幼儿简单看成是成人的缩影。我们掌握这些特点,不但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防治,而且有利于孩子的父母、幼儿教师对小儿的健康保育,顺利把宝宝培养成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孩子,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儿的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小儿体格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都未成熟完善。历代儿科专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脏腑娇弱”;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代万密在《育婴家秘》说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到了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更明确认为,小儿时期机体柔弱、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阴”,一般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而“阳”,则是指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生的,因而小儿时期的脏腑柔弱、形气不足,正是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正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方面,均会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而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也越快,好比是旭日初生、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纯阳”。如汉代《颅囟经》中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更阐明了所谓“纯阳”并非是有阳无阴的盛阳,而是指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感到更加迫切。
我国古代医家所提出与强调的“稚阴稚阳”和“纯阳”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而不足;后者则是指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同时又感到“阴”的相对不足,并非自相矛盾。
小兒的病理特点
容易发病 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父母和保姆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情志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容易生病。
小儿不但容易发病,而且在患病之后有迅速变化的特点。如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邪气旺盛)而正气易虚,而且实证往往会迅速转变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如偶患感冒,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可瞬即转变为肺炎,出现咳嗽、气急、鼻煽等肺气闭塞之象;若不及时开宣肺气,则又可迅速出现正虚邪陷、心阳不振、气滞血瘀、虚中有实之象。“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的发生进程中,由于“稚阴不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为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柔弱,尚有容易阳衰虚脱的一面,出现阴寒之证。如患风寒外束之寒证,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之热证;在急惊风之高热抽搐、风火相煽的实热内闭的同时,可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细弱等阴盛阳衰的危候。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而温邪多从火化,因此是“易热”病理特点的具体表现。
总之,小儿患病和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而错综复杂。故对小儿患病必须提高警惕,不可掉以轻心。而对小儿疾病的诊治,必须强调辨证清楚、诊断正确、治疗及时、用药审慎果敢,以促进尽快康复,防止与避免病情加重、出现传变。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儿科疾病在病情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虽有转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由于小儿生机蓬勃、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反应敏捷,且病因比较单纯,又少七情伤害,因此在患病之后,只要治疗及时恰当,护理细心周到,病情则比成人好得快,容易恢复健康。即使出现较危重的证候,只要以分秒必争、全力以赴的救治,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进行抢救,恢复也比较快。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可比。”
肺多娇嫩表卫不固肺主呼吸而外合皮毛,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卫外机能明显不足,最易受六淫之邪外袭。首先犯肺(从现代生理解剖而言,小儿呼吸道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管道较短,免疫功能不成熟,抗体产生较少),所以最易诱发感染,引发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肝常有余 最易生火 小儿患病容易出现高热、惊风等证。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怯弱,受邪易于深入肝木,内陷心包(现代医学认为,这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兴奋性易于泛化,脑膜屏障的功能尚不完善有关),出现风火痰热之证。肝风心火交相煽动,则火热炽盛,柔不剂刚,筋脉失养,出现壮热、惊搐、昏迷,甚则角弓反张等。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有“肝常有余”之说,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脾常不足 运化力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小儿肠胃运化功能尚不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稍有失宜,则最易为饮食所伤(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消化道黏膜柔弱,血管丰富,消化酶分泌不足,胃酸的酸度偏低),出现消化不良、积滞、呕吐、泄泻、腹痛等症。故明代万密在《育婴家秘》所说的“脾常不足”,是对小儿之所以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肾气常虚 发育欠佳 肾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若父母年高体弱,或生不足月,或生后调摄失宜,则容易表现为肾精不足、肾气虚衰,出现囟门迟闭、牙齿晚出、骨骼不坚、个子矮小、神气怯弱等发育不良的表现。
小儿生理病理皆与成人不同,故家长若发现小儿有病,应及时求助于儿科医生,不可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不可让小儿用成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