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优质旅游”对策探析①
2019-07-12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魏晓颖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魏晓颖
1 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典型的温带草原分布区,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民族人文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特点。无论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还是“五绝融汇”的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亦或是“塞外明珠”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还是烟波浩渺、湿地连绵的呼伦湖,都给海内外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内蒙古地区的地域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导致其旅游发展出现地区不均衡的“厚此薄彼”现象。乌海市、兴安盟等地区旅游经济相对前述著名景区而言就不够发达,导致了内蒙古东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下,以“优质旅游”建设为契机,针对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找寻解决方案,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2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需要,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综合性、关联性、可拉动性的重大产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展、食、住、行、购、娱”等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特色资源,但受区位特点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存在着旅游基础实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品牌知名度低、旅游市场吸引力不足、旅游发展地区失衡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内蒙古各地区需要在党和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部署下,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务实求真,以创新的思维、务求的态度、赶超的勇气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构筑“壮丽内蒙古、亮丽风景线”。
2.2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减速换挡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出现结构调整阵痛持续状况。因此,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是内蒙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层级、创新动力、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探索用新发展理念,推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实施战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着力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旅游经济提质增效。
3 “优质旅游”的概念及内涵浅析
2018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指出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我国旅游发展阶段由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在数量上、规模上增长迅速,但旅游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发展方式,呈现出“旅游供给”在“量”的层面能够逐渐满足量的供给,但在“质”的层面无法有效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需求。因此,改变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发展优质旅游,转向如何更加满足旅游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是提出“优质旅游”的目标之所在。
“优质旅游”的概念中,所谓“优”,《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饶、多、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被解释为“出众、充足、良好”。“质”则是用于指质量及品质。因此,“优质”可以被释义为“质量优良,品质出众”。“优质”一词也被用于形容和评价无形的产品,即服务,如: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流程、课程的标准、护理的流程、品牌的评价等领域。
在“旅游”的概念中,较早期侧重于阐述旅游的经济属性。奥地利学者施拉德将“旅游”的概念定义为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后期则开始注重旅游的社会文化属性,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将“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一种消遣活动,指的是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目的在于休息、消遣,或者是为了丰富经历和文化教养。有的旅游概念则立足于旅游者个体体验,美国学者马西森和沃尔就将“旅游”的概念是人们离开惯常的工作及其居住环境去往其他的目的地的移动、人们在目的地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以及能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的设施。有的旅游概念则是立足于宏观旅游业的视角,如加拿大生态旅游学者芬内尔对于旅游所作的界定为:旅游是相互关联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及其为旅游者提供的相关服务。可见,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由旅游的需要决定,旅游者本身在旅游体验中寻求什么、获得什么决定了不同的探讨旅游本质的角度。
“优质旅游”的概念,或者说“优质旅游”发展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实践认知,揭示的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应然状态,也就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以“优质旅游”发展理念引领旅游发展的实践,形成对旅游发展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理性行为。笔者认为,“优质旅游”的概念内涵体现的是旅游业通过提供优质劳动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要,一句话,优质旅游是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旅游。
4 内蒙古“优质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提升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内涵
内涵式发展指的是注重质量效率的发展而非强调规模速度的发展,是集约式发展,是特色异构的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虽然规模体量很大,但是普遍存在缺乏文化挖掘力,同质化严重、创新意识淡薄、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草原文化特色浓郁的地区,存在着区域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从“内涵建设”入手,一是融入价值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融入旅游发展中,成为从业者、游客的基本遵循;二是强化“绿色、生态”草原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讲求草原休养生息,走协调、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创建和完善优质旅游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政策、标准、指标、统计、评价的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内涵;四是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创新,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推动自驾车、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发展,推动传统旅游产品精细化创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的升级创新;五是形成品牌,强化营销,推动建设旅游品牌强区、乡村旅游强区、国际旅游强区、自驾车旅游强区、低空旅游强区、研学旅游强区等,增强服务品质内涵,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4.2 拓展旅游融合发展道路
内蒙古应着力突破原有草原旅游产品的局限,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实现“旅游+”及“+旅游”的模式,深化旅游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的发展链条,积极拓展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旅游市场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旅游产品品质活力,推动旅游共建共享,在新发展理念下,切实提升民众旅游需求。
4.3 坚持依法治旅,创设优质旅游市场环境
走依法治旅道路是主动适应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优质旅游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是实现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保障,因此要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上持续发力,严格执法力度,打击“不合理的低价游”等市场痼疾,逐步推动建立起现代旅游市场的监管体系。逐步构建起内蒙古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局面,对不符合优质旅游发展要求的景区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构筑起旅游安全的保障网络。加大普法宣传,提高旅游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旅游者依法维权的优质旅游市场环境。
4.4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科技兴旅”战略是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形成“优质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内蒙古应加强对旅游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官方平台,加大对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平台、宣传推广平台的管理,对于相关旅游信息、旅游产业发展动态、旅游营销活动等进行宣传推荐,以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吸引潜在的消费者关注内蒙古旅游,提高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关系,延长和增容现代旅游产业的价值链,进一步开发内蒙古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商品的研制与开发,找寻其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开发具有内蒙古显著文化特色,兼具科技含量的旅游新产品,不断提升内蒙旅游的吸引力、体验性和互动性。
4.5 坚持开放、开拓的全方位旅游发展之路
优质旅游发展需要统一、开发、开拓、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封闭保守、缺乏竞争力的旅游市场环境是无法创设开放的旅游发展环境的。因此内蒙古旅游业发展需要摒弃“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思想,应抛弃画地为牢、墨守成规的封闭意识,应以大气魄、大决心去创建“优质旅游”发展环境,走开放、开拓的全方位旅游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