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应用初探
2019-07-12杨华燕胶州市九龙街道办事处
杨华燕 胶州市九龙街道办事处
前言:胜任力模型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胜任力模型是指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力结构,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能力、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一组行为特征。
一、招聘与选拔
(一)实际应用问题
人员任用讲究的是人岗匹配,适岗适人。人员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会导致人员工作效率下降,无法发挥岗位作用。现阶段,在人才招聘与选拔上运用人员胜任力模型,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但是仍存在相应问题。其一,人员胜任力模型精细度低,招聘依据标准不明确,无法明确区分胜任与适合。其二,现代人才招聘方法利用率低,应聘者个性考察不全面。
(二)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与选拔中人员胜任力模型运用出现的问题,应从两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明确岗位划分与需求,科学设计岗位类别的核心能力模型。事业单位在建立人员胜任力模型是应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对岗位类别、工作职责、岗位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精确划分与规范。结合岗位所需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规划初级人员胜任力模型,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和其他数据收集方法,对初级人员胜任力模型进行评价与完善,最终形成精确、独特的人员胜任力模型。
事业单位应加大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人才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力度,鼓励使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人才招聘与选拔。合理运用性格测试、情商测试、行为描述等心理测试,对应聘者的认知能力、潜能、创新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特性进行全面描述。尤其在面试时应采用多样化内容保证面试的结构性。一方面保证面试内容包含岗位招聘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将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感及精神文化融入面试中[1]。
二、培训与开发
(一)实际应用问题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准确把握培训需求,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培训的前提。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事业单位人员培训与开发实际应用中存在培训内容量化、培训内容不明确、培训人员划分混乱等问题。
(二)问题解决对策
首先,事业单位应提高人员胜任力模型在培训与开发工作中的融入度,遵循具体事业单位具体培训工作的原则。合理运用人员胜任力模型,分析研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素质短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课程及开发方向,保证培训与开发工作开展效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其次,在培训与开发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准确把握培训需求,重点关注“什么地方需要培训”、“人员需要哪些培训”等问题,详尽分析各类岗位培训需求,明确培训方向与目标。最后,结合事业单位人员发展需求,可将培训与开发工作广泛分为两大类:维持胜任力与岗位需求一致和提高胜任力以达到岗位需求。前者胜任力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为了使得人员在岗位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不断提高岗位日常工作效率。后者则是为了提高人员自身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人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三、绩效与薪酬
(一)实际应用问题
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通常采用以岗位产生的效益作为依据,在绩效评价与薪酬衡量方面过于简单化并具有一定主观性。在绩效与薪酬管理工作中应用人员胜任力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整合晋升、薪酬手段刺激人员工作积极性,引导事业单位人员实现符合自身能力的职业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绩效与薪酬管理体制不完善、公平性差问题。
(二)问题解决对策
完善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合理、公平的绩效与薪酬管理体制,是提升事业单位人员专业素养,发挥潜能的有效途径。
1.绩效管理
为了更好将人员胜任力模式融入绩效管理工作中,在设计绩效评价标准时,事业单位应明确区分绩效评价指标。第一,区分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结合人物绩效与其胜任力发展目标等方面内容,从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保证其一致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胜任力模型的作用与价值。第二,区分普通指标与优秀指标。结合岗位实际情况与人员胜任力具体情况,针对普通员工与优秀员工分别制定相应绩效评价指标,综合利用关键指标法语平衡积分法等多种方法,维持绩效管理模式的平衡性,实现绩效指标的多元化[2]。
2.薪酬管理
随着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事业单位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需求也随之出现变化。人员胜任力模型与薪酬管理工作的结合,改变了传统薪酬管理体系,由以岗位为基础逐渐向以个人能力为基础进行转变。因此,在不同事业单位,针对不同岗位,应设计不同薪酬管理体系。尤其对于知识型岗位人员,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知识型员工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工作绩效。
总结:综上所述,结合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与薪酬模块的实际应用分析,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充分发挥人员胜任力模型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竞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