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评述及思考

2019-07-12吴芳朱骏锋叶姝静

消费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实力竞争力要素

吴芳 朱骏锋 叶姝静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运行的主要载体,由土地、住房、交通、劳动等相互交织形成了各种经济要素汇聚的网络系统,在自身复杂而规律的交换机制运行下,同时保持与外界资源和市场的开放性合作与竞争。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国际单边主义呈抬头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阻碍,城市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来促进城市的发展仍然是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和焦点。

一、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一)政界学界研究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城市竞争力日渐成为国外学者以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和重视,美国成立了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专业机构,随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白皮书”,经合组织(OECD)专门研究了“新经济”、“新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2005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城市竞争力全球会议”让世界各地充分认识到“城市竞争力”对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全方位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于1980年创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在概念、理论、统计方法、分析政策和国家开发运用方面都有较大进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根据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等要素计算并公布国家竞争力。这些均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发展和运用有着深远影响。

(二)经济形势变化背景

近年来,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减缓了世界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容,经济形势变化复杂且不确定,保护主义式的竞争代替了开放式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方式存在向内部收敛的趋势,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重心有所偏移,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方法和要素将有所改变。

(三)中国转型升级背景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人口结构的转变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使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增长,当前,中国正处于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的结构和经济驱动力随之变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二、城市竞争力的定义

在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定义上,由于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和指标选取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国内外暂时还未有统一界定。

英国保罗·切希尔[1]认为,一个城市在其范围内能够创造出比其他城市更多经济效益的能力,如更多的收入和就业,这就是城市竞争力。这表明城市竞争力的差距体现在产业行业的差距,城市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和收入方面,而这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经济学家、美国克内尔大学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2]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不断创造财富和提高居民收入的能力,在评估城市竞争力的时候,其要素的选择非常关键,同时要注意和国家竞争力的区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道格拉斯·韦伯斯特[3]认为,城市竞争力更多的是聚焦在一个城市的生产销售更好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区位环境、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

在国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概念是中国社科院倪鹏飞[4]博士所给出的: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徐康宁[5]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最终表现为比其它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能力,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能力。郭彬[6]等人认为城市竞争力指城市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相对于其他城市所具有的争夺利用优势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增长、持续创造社会财富的比较竞争优势的能力。他侧重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持续能力。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从城市对市场和资源的控制、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城市的对外服务、协调和扩散以及城市的文化制度、生活与环境质量各个方面概括了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与要义。

三、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现有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和指标评价等方面。最初的城市竞争力模型是参照IMD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构建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以下为国内外主流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国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相对国内的要早一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迈克尔·波特[7]的“钻石”模型主要取决于四个重要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同时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这六个要素相互关联,组成了“钻石”模型;道格拉斯·韦伯斯特认为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四个要素围绕形成城市竞争力,但不互相关联;雷加·林纳马[8]的“六边形”模型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制度政策、网络等六个因素来研究城市竞争力。

国内在上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城市竞争力,提出不少城市竞争力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倪鹏飞的“弓弦模型”,倪鹏飞博士一直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和应用,其提出的弓弦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城市竞争力由软硬环境竞争力组成,一软一硬组成了“弓弦”,其中“弦”,即软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开放、文化和秩序,“弓”,也就是硬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结构、基础设施、环境、区位、集聚,其指标要素覆盖面广,层次较多;华东师范大学的宁越敏[9]结合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和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提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东南大学的徐康宁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和体制要素,其中环境要素包括城市规模、素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经济要素包括经济实力、资本与市场、国际化程度、产业结构、创新与成本,体制要素包括市场化程度和政府管理。

四、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创新思考

(一)注意和综合实力的区别

在研究城市竞争力时,要注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差别,综合实力是一个状态指标,是表征一个城市当前的总体水平,对过往和将来的实力没有关联,而竞争力是一个过程指标,不仅表征城市当前的状态,还能表示潜在的实力,是一个持续性能力,呈现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综合实力是表示一个城市本身的实力,而竞争力表示相对实力,是两者或多者互相竞争的能力。所以在定量研究竞争力时,要避免成为综合实力的简单比较,或是某一年竞争力的比较。

(二)融入互联网因素

在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时,往往会忽略互联网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互联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虽然在定性研究上,已有少数学者意识到互联网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定量研究时,如何将互联网的因素融入计量指标,如何确定其权重,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关注人口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城市竞争力时,很少考虑人的因素或者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辅助因素,比如选取某些人均指标,很少作为一个独立指标,而人口的变化,通常是指常住人口的变化对城市竞争力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直观的角度上看,城市的竞争力最终会转变为人的竞争,人口的增加(无论是自然增长还是人员流入)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在提升,反之亦然,且人口的数量变化、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影响着城市竞争力。在人口红利期,更多的是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影响着城市竞争力,在后人口红利时代,人口的质量的影响也会逐渐增大。

(四)考虑区域竞合

竞争力通常是两者相对立的一种能力,大多数学者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时,都是基于城市自身的指标,均未考虑周边城市的影响和合作,城市间竞合共存在部分区域已成为常态,城市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实现竞合共赢,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只考虑自身的要素,也需要考虑周边城市的要素。

(五)缺乏评判标准

由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研究城市竞争力定量分析的结果是否合理,包括指标权重的分配合理性,还有如何去评判其结果的准确性,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且很少有学者去研究去关注,通常是通过综合实力排名以及数理计算来初步估计其准确性,缺少城市竞争力结果评判机制和评判标准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竞争力要素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