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
2019-07-12戴世英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
戴世英 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现在高校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开来的。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融入的度应该如何把握,课堂中如何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形势下,这些问题摆在了专业课教师面前,需要专业课教师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发生了变化,受非主流正能量价值观的影响,加之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有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困惑,从而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教育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二)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动力。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不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职业规划、行业规则、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认识到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激情和动力。
(三)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拥有现代化的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使之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根源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抵制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教师把正确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认同润如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在专业知识授课中,使学生在求知欲望和愉悦中接受熏陶,启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自觉认同,并产生共鸣和升华,以此弥补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重视不够。首先,现在大多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思政课教学中,不重视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而且高校没有明确规定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没有制定相关的要求和指导。对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都是通过思政部门牵头进行,基本上和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没有关系。其次,高校师生普遍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本分,应该由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课教师只要在专业领域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即可,思想意识中没有在专业课中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知识教育的理念。学生在潜意识中也把思政课程和专业知识割裂开来。再次,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达不到“知行合一”。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虽然记得牢,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践行,认同度有限。最后,学校还没有形成专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学生各班级的班会、党团活动等学习教育活动只有辅导员带领进行,几乎和专业课教师无关;在专业课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同样没有涉及到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研讨。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缺乏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制度。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考核的重点侧重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教学研究项目的级别,以及科研工作量的实际到款额。而对专业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没有制定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自觉性,在备课过程中教案没有相关内容,考试中更是缺少相关知识的考核。融合的方法和效果仅凭教师的自我感觉,造成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难以量化和考核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专业课教学缺乏思政教育的创新。由于专业课教师没有接受思政课程的专门培训,所以,在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观念和方法上比较落后,融入方法较为单一,使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专业课教师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专业课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专业课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有的教师采用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硬性灌输。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融合效果也会不佳。
三、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引领师生实现完美融合。以教务处和思政部为主导,出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顶层设计和系列政策,明确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专业课教学与实践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要和思政教师一样,做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不同,融入与之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爱岗敬业、工匠精神、遵纪守法、文明平等等美好的道德情操践行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形成专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同辅导员一道,带领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成为一名道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构建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规章制度,通过目标考核的量化,把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入的自觉行为转变为规定行为,把专业教师的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并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规划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培训工作。培训规划即要包括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有融入教学方法的训练。并把培训工作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同时选拔出优秀案例作为典范,引领其他专业教师熟悉融入的方法和途径,避免发生单向价值观输出的情况,在专业课学习中,引导学生对价值观自觉分辨是非,做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专业课教育需要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专业课与思政课程的融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需要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去探索,同时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处理好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相互融合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专业课学习与思政教育目标追求一致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互补性,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创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入方法。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地进行融入,丰富融入内容,以实现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例如,工科专业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经管文科专业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法学专业融入职业道德、公平与法制相结合,等等。在融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的不同,有的放矢在某一方面予以融入,同时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引导学生对思政元素深入的思考和辨析。
(五)加强专业网络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当今世界是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还远远不够。高校应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专业网络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学生网民人数较多,规模大,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互联网传播已经成为学生群体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与线上的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推进网络平台优秀的思政教育微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在专业课教案、作业、案例;试题插入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加强思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领路人。高校是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岗位责任,特别是要使之成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专业课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意味着,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不再是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担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