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拟像”环境对社交心理的影响

2019-07-12中国传媒大学100024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社交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自从社交网络诞生以来,互联网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愈发强烈,随着美拍、快手、抖音等手机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曾经只能作为社交辅助手段的短视频迅速火热起来。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达5.94亿,已超过4.25亿的直播用户,占所有网民的74.1%1。而短视频社交环境中,意义的解构与拼接,价值的嘲讽与消解等后现代特征也逐渐显露出来。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著名社会学家,以敏锐超前的眼光发现了信息社会中虚拟代替真实的危险倾向,他将这种能取代真实的虚拟称之为 “拟像”。而短视频的社交环境正是一种鲍德里亚所述的拟像环境。

一、短视频的概念与拟像理论

短视频的概念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区别于长视频,短视频时长更短,但到底多长的视频算是短视频,不同时期的人也很难达成共识。目前的短视频一般是指时长短于一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容由用户拍摄和制作,依托于手机移动端,以社交和分享为主要用途的视频形式。

拟像理论则是由鲍德里亚提出的,用于表述后现代社会现象的核心哲学概念。

鲍德里亚认为,现实世界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过后,具有与真实相仿却又扭曲真实的“超真实”特性。“拟像”是模仿原本而产生的摹本,而这种摹本不仅扭曲了原本,还最终取代原本的真实性,成为更真实的没有原本的摹本。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增长和消费欲望的膨胀,现代社会终究会成为一个“拟像”四溢的社会。在“超真实”的世界中,一切都完美无缺,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将不再有意义,社会最终会走向现实意义的终结和历史的虚无2。

鲍德里亚的理论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索绪尔符号学,他将二者结合,突破性的开创了符号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了符号学上的解构。他最喜欢用迪士尼乐园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拟像对真实的代替。他认为迪士尼乐园就是超真实社会的典型代表,它包含了一切能代表美国社会理想的拟像。乐园中的真实完全退场,人们愿意相信城堡和公主就是真实的浪漫与幸福,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真实的童趣,海盗船就是真实的自由与财富。巧合的是,在如今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展示迪士尼乐园的视频总能获得关注,视频下的每一条评论都流露出幸福的期待。

二、短视频的拟像环境

透过后现代主义语境去观察短视频社交环境,不难发现仿真的拟像在此肆无忌惮地生长,因为原本的缺失所以没有象征,因为重复自身而没有意义。抖音中盛行的“海草舞”和“拍灰舞”形式不美观,内容无价值,舞蹈的原创含义消解在无数用户不断的重复模仿中,如同走进了一个镜子屋,对着无限延伸的自我的拟像自娱自乐,只剩条件反射一般的空洞笑容。

如今的短视频社交环境确实营造了一个超真实的社会,非短视频用户和短视频用户已经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现实”中。数字高清摄像头制造出与现实媲美的拟像,混淆了拟像与真实的界限;15秒的时长阻止了意义的完整传达,割裂了象征物与它的象征意义;各种被割裂了意义的动作、音乐、商标拼接在一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不具有象征意义的拟像;拟像对生活的模仿栩栩如生却又肆意扭曲,无数用户跟风模仿,拟像不断复制自身,覆盖了生活真实。

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的商业口号是“记录美好生活”,号称短视频拍摄的内容是生活真实,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仿真”。用于社交的短视频相比用于传播新闻资讯的短视频来说,虽然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模仿,但社交的短视频却会对现实生活进行随意扭曲,还让它的用户认为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超真实的社交环境透射的不是短视频内容本身的虚伪性,而是参与其中的用户的虚伪性。想要感受童话般的幸福与浪漫吗?这里有巴黎闪耀的圣诞树和瑞士青山红瓦的小镇;想要感受宁静与虔诚吗?这里有武当山的风雪和穿着古风服饰的假道士;想要锄奸惩恶伸张正义吗?这里有拯救被拐儿童的勇士和廉价的施舍。足不出户,短视频社交满足你的一切理想,无论是旅游、修行、慈善都可以由他人来做,用户只需看着,就可以体验这个超真实的社会并深信不疑,如同旧时的西洋镜一般,新奇的拟像层出不穷,消耗着用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内部经验却没有增长,最后任何价值和意义都不会剩下。

三、拟像环境对短视频社交心理的影响

(一)完美的罪行

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完美的罪行》中阐述了拟像对真实世界的谋杀。通过拟像的无限制,使真实世界消解和碎化化,抹消价值的标准,真与假的界限被消灭,善与恶也不被区分。真实如同“实在的尸体”,拟像是那“透明的裹尸布”,这就是拟像谋杀现实世界的完美的罪行3。

一个被拟像取代真实,缺乏现实关注的社会必然会倒向无意义的狂欢与道德感的沦丧。鲍德里亚曾这样表达对一个超真实社会的道德忧虑:“有罪感、绝望、暴力和死亡的符号所体现的全部快乐便可以取代有罪感、焦虑和死亡本身。这正是仿真的欣快症,它力图消除因与果、始与终,它用重叠来代替这一切。”4短视频的超真实社会中,一切社会理想在短视频中似乎就是生活本身,甚至让我们忽略真实的犯罪与危险。2018年3月19日,据湖北经视报道,武汉的一位父亲为了模仿抖音中翻跟头的高难动作,失手将年仅两岁的女儿摔断脊骨,追悔莫及。快手上跟风模仿的“最美小偷”桥段,内容是一个小偷原本准备偷窃钱包,结果听到受害人十分缺钱,向钱包里塞钱的故事。此时,偷窃行为已经不再是罪行,反而成为了某种“高尚”。这一切都是短视频拟像社交环境给予我们的假象,导致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二)假定在场的话语权

拟像世界构建并实现了短视频用户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加塞特在《群众的反叛》中说道:“假如他在自身之内就有了一切必要的东西,他还何必再听呢?”5超真实的拟像得以让用户假装在场,由于缺少了实际体验和内部经验,他们实际上掌握的是 “二手经验”。这种二手经验使他们误认为掌握了一个遥远事件的全部过程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有权对事件发表评论和观点。而实际上,短视频的界面与内容都在极力消除原始事件的信息,某些拍摄风景的视频无法找到拍摄地点,有一部分短视频用户甚至连视频的剪辑特效都无法辨认,误认为视频中的戏剧化表演是生活的真实场景。互联网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和对用户话语权的赋权能力,使用户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淡化了其广泛收集信息和深度思考的过程。

(三)疲惫的感官

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对于短视频用户而言,短视频就是他们感官的延伸。短视频信息流与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过度刺激着用户的感官,尼采曾说“一切再也找不到外向宣泄的本能都转趋于内向,于是在人的身上就成长了后来被称之为‘灵魂’的那种东西。”6反之,短视频促使用户一味地向外宣泄自己的情感,掏空他们的心灵。他们披着拟像环境所催生的模式化的“情感外壳”,与其说是在社交不如说是在自娱自乐。

短视频社交转移走了用户关注现实事物的注意力,却没有留下有价值的思考或情感体验,榨取了用户的感官与经历,使用户在筋疲力尽地狂欢之后,只剩下情感的空虚与逐渐疏远的亲友关系。

短视频社交环境若想摆脱“拟像”的漩涡,势必要明确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一方面,应当积极提高短视频内容的制作质量与艺术水平,倡导正确的价值观,鼓励用户通过短视频平台创造短精巧优美的艺术作品,如微电影,小动画,原创音乐,摄影作品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监管,对违法违规,涉黄涉暴,价值导向低下的视频坚决加以惩处。对危险行为,特技特效加注醒目提示,警告用户切勿模仿。完善短视频用户的举报反馈机制,发动用户与审核人员一起监控短视频的社交环境,使短视频内容能真实反映大众的生活场景,达到亲切感人的传播效果。

注释:

1.周结.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8:7-8.

2.4.让·波德里亚,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0-87,108.

3.让·波德里亚,王为民译.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8.

5.6.阿诺德·盖伦著,何兆武,何冰译.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53,69.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社交环境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环境清洁工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