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到法国的女性艺术家
2019-07-1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100000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100000)
2019年1月12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大展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场展览以“一个主展+三个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50余位留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涉及40多家公私机构及个人,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50余位画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徐悲鸿、吴作人、林风眠、吴冠中、刘海粟、董希文、常书鸿、刘开渠等人;也有近年来重新引起人们重视的李瑞年、潘玉良、常玉、吴大羽等人;此外,还有多位被历史尘埃所淹没的艺术家也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如王如玖、谢投八、郭应麟、唐蕴玉、周碧初、黄觉寺等人。
200件作品中,既有以现实关怀为对象的写实主义作品,如常书鸿画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大轰炸》,董希文1947年所作的《小乞丐》等作品。也有以艺术本体探索切入的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的现代性诉求,如林风眠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思》、庞薰琹1934年所作的《大地之子》、吴大羽1950年所作的《京韵》等作品。
群星璀璨之中,留法女性艺术家显得尤为突出,她们中有一生跌宕起伏如同戏剧般的潘玉良,有娟秀典雅、温柔抒情的方君璧,有被桥本关雪称为“中国江南一才女”的唐蕴玉。她们从深闺走向时尚的都市,从半封半殖民地的中国走向喧嚣繁华的法国,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禁锢到对女性价值的自我唤醒。
一、“传奇女性”——潘玉良
潘玉良一生坎坷,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拥有如此传奇的人生经历。根据潘玉良的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画魂》让她被大众所熟知,但世人更乐于谈论她那传奇的身世之上,而对于潘玉良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却并不是那么关注。
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潘玉良的五件作品,其中画于1945年的《窗前自画像》不由的让人回想到潘玉良的一系列自画像。潘玉良在其人生的每个时期都会画一幅自画像,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自画像目前有十九幅作品之多,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中国女性画家中自画像最多的一位,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些自画像不仅是其对于内心的自我身份的认知过程的反映,也是其在绘画中所讲的“合中西于一治,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体现。
展览中展出的《窗前自画像》创作于1945年,此时的潘玉良荣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的称号。另一方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让远在他乡的她十分振奋。画面中的她斜倚于窗前,依旧梳妆着中式的发髻以及穿着枣红色的旗袍,脖颈间带着一串项链,眉宇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红润的脸蛋在身前盛开的芍药呼应之下,使整个人显得朝气蓬勃。窗后的建筑在蓝天的映衬之下,与画面中的潘玉良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在其自画像中,不仅蕴含着潘玉良的所思所感,无论是忧郁悲伤之作,还是心情舒畅欢快之作,亦或是饱尝思念苦楚之作,都与画者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张张蕴涵着作者深情的自画像,以期能走入画家的内心世界,领略其端庄高雅、温婉刚强的独特魅力。
二、璀璨明珠——方君璧
在“先驱之路”展览中,共展出方君璧五件作品,其中人物画《汪文彬肖像》一方面展现了方君璧早期绘画中蕴含着其老师保罗·阿尔伯特·伯纳尔以及印象派对其的影响,一方面作品中的东方情调和意蕴让人不由的赞叹不已。《汪文彬肖像》画中的小姑娘身穿红衣,斜座于草地之上,清爽的短发,弯弯细眉,绯红的脸蛋,显得尤为率真可爱,朝气满满。绿色的草坪作为全画的背景,身穿大红衣服的小孩融入其中,这样大胆激进的用色颇有野兽派风格。在用笔上,轻松自如,在保持形体塑造的同时,强调人物的轮廓线,所画人物写实生动的同时又给人欢快愉悦之感,蕴涵着印象派中浪漫主义的色彩。
幸运的是,在“饮水思源——中国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板块中,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的作品也正在展出,作品《湖民》中背对观者的女性,背部弯曲的弧线无不表现贝纳尔高超的素描能力以及对线条的重视。碧波荡漾的水面表现出在光线的折射、反射之下那缤纷的色彩关系。自由的笔触,对外光的敏感,严谨的造型,色彩的烂漫,无不体现着大师典型的艺术风格。方君璧在伯纳尔画室进修的两年中,其作品风格也深受其影响。
三、中国江南一才女——唐蕴玉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能前往日本和欧洲双重留学的学子并不多见,在这之中,女性艺术家更是少之又少,而唐蕴玉在这其中是姣姣者。此次展览一共展出唐蕴玉的四件作品。其中油画《花卉与书》是其早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在唐蕴玉早期的油画作品中以静物和风景居多。在其留法期间,唐蕴玉十分关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曾临摹过塞尚的《玩牌者》、郁特里罗的《巴黎蒙马特》、德加的《烫衣妇》等作品。
从其临摹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唐蕴玉并不是照抄复制般的仿作,她是在把握整张作品尤其是人物的形体特征之后再加以创作。在心领神会之后,唐蕴玉创作了一批带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如此次展出的《花卉与书》,都有着轮廓线清晰,形体厚重的强烈感觉,画风洗练,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在唐蕴玉的作品中,她总会用“蕴”字签名,一个“蕴”字,饱含了她对艺术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正如李超所言,“蕴”是淡泊之蕴,那种神韵和美妙,不仅属于唐蕴玉的,而且是属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欧洲学院派的写实主义,让留欧的女性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对形体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同时,她们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印象派中自由飞舞笔法,明亮动人的色彩,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注重画面的整体氛围的活泼再现。此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她们又崇尚写意传神,从而让留法的女性艺术家增加了写实主义绘画的意境与诗意。
20世纪初,在中国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推动之下,以“美育”为核心的文化思潮中,她们一方面作为时代变迁的受惠者,从闺房奔向寻求艺术之美的路途之上;一方面她们作为那个风起云涌时代中的新女性,她们如同旗帜一般开启民智,给近现代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清秀之风。她们在对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学习与选择之中,呈现出更为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及卓越的智慧。她们与他们一同为中国早期油画奠定了新的审美精神和视觉经验,为油画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并成为今日中国油画名副其实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