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审美取向及文化内涵

2019-07-12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平傣族民族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是居住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花腰傣在生活中常用的陶制品。其传统的制陶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传承数千年的原始土陶制作技艺、民族文化和自然条件,新平傣族土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艺术特点

土陶制作不仅是一种技术、工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因此,土陶制作技艺常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就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常见的艺术表达和文化符号,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形象和事物,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化处理和抽象而得。在数千年的土陶技艺传承中,新平傣族土陶,一方面,在土陶造型特征的延续上,传统土陶实用器的造型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和实用功能的要求,延续下来的器型呈现出对称统一,风格质朴粗犷的造型特点。另一方面,在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诸多艺术元素和表现题材中,多是对花腰傣赖以生存的地域中特有的形象和生活场景等的模仿、复刻,源自生活又回归到生活本身。新平土陶的实用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造就了其造型和表现题材方面的艺术特点。

二、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审美取向

审美取向系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价值指向。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审美取向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花腰傣的审美特点和造物观念等。

1.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新平傣族土陶从制作到艺术的表达,都反映出对自然和生活本身的尊重。起初,因受到材料、制作工具和使用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土陶器物呈现出对称、和谐统一的特点,且由于技术的限制,加之在烧制和使用中需要满足耐高温、耐抗击的要求,土陶器一般比较厚重。如今,土陶制作虽已摆脱了最初制作技术和原料的限制,但新平傣族土陶制作却保留了原始的制陶特点,这是傣族制陶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其外形呈现出古拙质朴的特点,是对傣族先民传统智慧结晶的尊重和传承。

2.美好愿景的精神寄托

新平傣族土陶制品中有许多是以美好生活场景为题材,装饰和制作纹样也多是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如孔雀、鱼等,表达了新平傣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其场景的表现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如傣族陶艺制作、耕作场景等,对日常的劳动与生活场景的关注,表达了新平傣族崇尚劳动,渴望通过劳动付出获得丰收的愿景。傣族制作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生活中具有美好寓意的形象和事物融入到傣族传统土陶的制作之中,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3.民族自信和认同

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1。其传统土陶制作技艺保留了原始制陶的特点,是花腰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陶制品中的元素多取材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环境,善于对花腰傣特色的土掌房、鸡枞帽和花腰傣人物形象等内容进行表现,陶艺制作者将自身生活环境和事物融入陶艺品的制作中,将所见所闻表现在陶艺创作中,从而赋予土陶生命和灵魂,凸显了民间艺人对家乡、民族的热爱以及当地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关注和认同;反映了新平傣族对赖以生存环境的依赖和自信。同时,新平傣族土陶中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形象和元素的表达,也成为其土陶的风格特点。

4.内隐的民族精神

土陶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陶器类型,制作工艺和生产技术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换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时尚文化和审美潮流的巨大冲击,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较大的困境。但是,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形制和艺术审美取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演化中始终保留了其原始古朴、自然和谐的趋向,坚持适应自然和尊重自然,传承和延续傣族传统的思想理念和审美取向,不随波逐流,这与傣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身内隐的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植于内心的民族自信和内隐的民族精神,是新平傣族传统土陶审美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新平傣族土陶蕴含的文化内涵

新平傣族土陶制品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蕴含在新平傣族土陶制品中丰富、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是最为深沉、稳定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多民族相融共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早在明朝时期,傣族和汉族就有往来,傣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经济和文化的来往中相互交融,可以说,傣族土陶的审美取向离不开中国传统土陶艺术审美价值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包含一种闲适、悠然、典雅的静态美,“中国传统陶瓷造型‘求正不求奇’,各种造型以平见长,不追求形式的奇特,但绝不平淡,于平易之中现深厚韵味。2”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取材生活,造型淳朴,器型风格纯厚端正,艺术形象取意而不求逼真,制作工艺粗中有细,拙中有巧,无论是具体的形象,还是抽象的装饰纹样,所呈现的都是以和谐统一、恬静自得为美的造型观念,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

2.花腰傣文化的民族品格

审美选择是内在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反映。花腰傣淳朴粗犷的审美取向和热情善良的民族精神品质都体现在其土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审美选择之中。新平傣族土陶中的艺术形象和题材的表现,间接反映了新平花腰傣的民族品格。花腰傣是一个热情、善良,能歌善舞的傣族族群,在其土陶制品中有大量关于生活祈福、劳动生产、娱乐及生活场景表现题材,制陶者将其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尽数展现在土陶制品中,使之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同时,陶器的制作也展现了新平傣族勤劳自律的精神品格,戛洒镇土锅寨的傣族日常除了从事农作生产外,还利用闲暇时间来从事制陶、刺绣、竹编等民间工艺,不仅满足了实用的需求,也在劳动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3.稻作文化的印记

傣族土陶的烧制不但采用露天低温的烧制方式,且燃料采用稻杆、稻秸、稻谷皮等稻谷燃料,烧制出的土陶受热均匀,硬度适中、颜色纯朴。傣族作为百越族群的后裔,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云南也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新平傣族制陶坚持用水稻的稻杆等农作物果实以外的部分来作为烧制土陶的原料,并且将燃尽的草灰回收利用,用于下次烧陶。长期从事稻作劳动,形成了傣族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和热爱自然、珍惜大自然馈赠的生存态度以及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傣族传统土陶文化延续至今,其中就保留了传统稻作文化的印记,是对传统稻作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坚守。

4.傣族原始宗教信仰

原始信仰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是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认知水平等落后的背景下,人类生存过分依赖于自然和生态的一种信仰类型。在生产力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原始信仰中所蕴涵的精神在当代正在逐渐转化为对自然生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新平花腰傣是信仰原始宗教的傣族支系,在历史中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尊崇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的馈赠,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土陶制作及其艺术审美中都折射出其原始宗教信仰之下的生存态度和法则。

四、结语

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无论在造型风格、制作技艺和表现题材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取向,其中折射出的正是新平傣族的审美情怀、民族自信以及内隐的民族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态度。土陶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取向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新平傣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杨明珠,杨涛,张扬.文化生态学下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剖析[J].学术探索, 2012(3):100-106.

2.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18-40

猜你喜欢

新平傣族民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让蘑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傣族:亲水的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数与式”复习专题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