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书画同源

2019-07-1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100029

大众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同源用笔书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 100029)

《说文》 源:“水泉本也。”

书与画,发展至今,不尽相同,但其源头是相通的。追本溯源,“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书和画在草创时期不分,往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书法”和“画法”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借鉴、共同丰富发展。故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名人逸士,专论颇多。余虽不敏。亦敢将此小议一番。

一、起源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的老祖宗画八卦,起初只有三爻,只有三画卦,八卦既是画也是字,代表天地日月风雷山水,没有任何文字注解。羲皇一画开天,画的卦,最初就是图案。随着时空流逝变化,无以现其更复杂的形,故有六爻,八八六十四卦的爻变,不同的爻的组合,代表不同的天地人事;无以传其更深奥的意,故配以卦下面的文字,后世传文王周公做的卦辞爻辞,孔子作彖辞,系辞等等。理象数兼有,不易变易简易兼得。可谓是书画同源的佐证之一。

“庖牺氏发於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於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原始先民结绳记事,因感不便,语言意思无法传之久远,所以就把简单稚拙的图画,经过一番整理,创造为适合表情达意的记事符号,这种符号就是文字图画。例如,乾卦九二爻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田”的字,中国古代的田写作 ,是图案画。上通为由;下通为甲;上下通之为申,申字旁边加示,上天垂示,上下通之为神;从田向下走,再加一撇,就成鬼字;天上下雨,地下发雷;雷向下走为电。这是中国字结构的由来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与时空的转变,书与画才渐行分开。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许慎《说文解字》云: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其意为随着物体画成形状。最初象形字由图画而来,所以绘事是象形的权舆。“因形不能尽其象,后谐之以声;声不能尽谐,会之以意;意不能尽会,指之以事;事不能尽指,后转注假借之法兴矣。”

由历史的脉络来看,书与画的源头发迹于一端。

二、书画工具材料的运用和造型

先民结绳记事,后渐用竹石木刻,或是金属刀剑,笔墨纸砚,素绢白练。书法绘事工具材料之用,虽有差别,大抵相同。因其有相同之处,指间运用之法亦有通感。如“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用笔如锥画沙”,“力透纸背”。这些论述都是书法用笔的要求,也是对画法用笔的要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五代荆浩的“六要”说将“笔”列为第五,张彦远更进一步强调:“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对用笔的要求也强调筋、肉、骨、气俱全。

宋元以降,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以书入画,讲究写画。赵松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继赵氏之后,柯九思 “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杨维桢:“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汤垕:“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此数家之言,皆主张以书入画,这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

唐寅“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王世贞“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来,此画与书通者也”;董其昌“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线造型,缔造了文字,也造就了中国画。明代徐文长以狂放恣肆、酣畅淋漓的草书笔法入画,创文人画大写意高峰。清代八大的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其笔墨精神是书法线条的内在力量来表现的。清末民初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家,将书画融为一体。

至此,书与画亦为同源之一。

三、神韵意境的追求

苏东坡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画贵得其神,贵得其意。绘者以形写神,书者以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得意而忘象”。唐有吴人张旭,善草书,尝观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得其风韵,神入霜毫;长沙人怀素和尚,夜闻嘉陵江涛声,则于状貌之外,得其体势。乾坤天地,万象万物,都是书家画家匠心依归,创作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笔底幻化,书家毫颖竞走,所共同追求,则具有相同之源。

四、心的起用

地藏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石涛言:“ 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画为心言,书为心声,大千世界,最初一动,无一不是初初心动而现,书与画亦复如是。迁想妙得,夺造化之功,更可谓是书画同源。

在历史漫漫长河的流逝中,在空间斗转星移的变幻中,在个人文心雕龙的历炼中。书与画,留待我们的是更多的理论的求索和实践的锤凿。

猜你喜欢

同源用笔书画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小小书画廓
智力大闯关
书画
书画
书画